1.“一闸三线”工程—融合碳中和、助力乡村振兴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永泰县政府为实现水利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在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的基础上,以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为核心,创新治水理念与技术,降低水利工程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因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产生的环境污染,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等多个方面实现升级,从而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和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目标,有力推进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永泰县的母亲河—大樟溪,是闽江下游右岸最大支流,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境内流域面积21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9.59亿立方米,是福州市第三水源和闽江口城市群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库。总投资近60亿元的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一闸三线”)工程,于2018年6月份开始全面动工兴建,并将于2021年底实现通水目标。该工程取水口位于永泰县塘前乡莒口村,每年从大樟溪引水达6.46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长乐、福清等闽江口城市群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受益人口580多万,支撑供水区内2000亿元以上的GDP产值。同时,为了保证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永泰县通过将大樟溪流域生态保护成本纳入“一闸三线”工程生态环境水价,以获取所需资金。通水后,将以0.2元/立方米作为生态补偿费用,预计每年可将增加永泰县财政收入1.292亿元。
当前,在全球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形势下,“一闸三线” 工程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在发挥资源优势中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碳源,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减少碳源一般通过二氧化碳减排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一闸三线”工程整体设计贯彻“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理念。该项目是引水工程,采用隧洞和管道结合、以隧洞为主的思路,减少了工程占地,有效保住了原有的青山,实现了固碳目标;同时,工程建设过程是一个消耗能源的过程,主要有汽油、柴油、水和电能等,该工程设计在施工中优先采用电动、液压等能耗低的机械设备。工程施工中洞(井)石方开挖单位耗油指标为19.0t/万立方米,单位耗电指标为12.0kwh/立方米。每公里洞(井)土石方约1.5万立方米,采用电动机械每公里洞(井)减少耗油达28.5吨,可减少碳排放88.77吨,实现了工程建设中减少碳源目标。
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是基础工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应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生态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建设时也应注重水域环境的改善,通过实现低的水资源消耗、水污染和污水排放,降低供水、水处理和污水处理所需的能源资源消耗,从而减少因人为原因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是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发展相融合的关键。该引水工程泵站水力机械设备主要包括水泵电动机组、供排水系统、起重设备。通过技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综合分析,工程最终确定水力机械系统和运行方式。莒口取水泵站年总耗电量可降低78.52万千瓦时,年减少碳排放贡献指标达2750吨。
同时,以“一闸三线”工程建设为契机,以保护水源水质为目标,落实系统治理措施。永泰县每年至少投入1.2亿元资金,用于大樟溪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通过整治禽畜水产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取缔非法砂石转运点、关停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工矿企业、新改建污水处理设施、建立水生态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大樟溪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从而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碳中和奠定基础。
迈向新征程,乡村振兴成为新使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目标是实现产业振兴和生态宜居相融合,在低碳生活中享受更健康的绿色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资源和动力。“一闸三线”工程实现了由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向需水地区提供优质水源的目标,需水区则将水资源向一、二、三产流转,推动经济发展,并将发展成效以生态补偿的形式反哺供水区,让优质水资源变为优质资产,从而实现经济价值;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以生态补偿方式解决生态保护者和生态受益者之间公平利益分配机制缺失的问题,能从根本上理顺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关系,实现跨区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正以此,永泰县综合考虑生态功能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多因素进行水价核算,将大樟溪流域生态保护成本纳入“一闸三线”工程生态环境水价,推进建立水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以固碳为目标的系统整治为实现“两山”转化做出了先行先试的探索。
莒口生态拦河闸,承担跨区域调水功能
(中共永泰县委为本章节提供案例支持)
2. 保护沙漠,筑起绿色长城(www.daowen.com)
有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具备固碳功能,流沙年均可吸收16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约1000平方公里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具有不可忽视的固碳能力。沙漠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尽管比森林和草地等生态系统弱,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以荒漠为主要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也为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以荒漠为主要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把沙漠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坚持治理沙漠和植树造林并举,大力保护沙漠生态系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是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最近的城市。60多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历届党委以“治理沙漠”和“造绿” 为己任,治理好沙漠的同时将绿洲向沙漠延伸了整整20公里。60多年来,一代代军垦人深入沙漠腹地,新建团场、发展产业,累计建成10万亩沙漠生态治理林和180.99万亩的防护林,把塔里木千年荒原变成了生态家园、粮川棉仓、“塞外江南”,创造了戈壁成花园、大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十三五”期间,第一师阿拉尔市共计完成造林面积4.45万亩,封沙封育面积8万亩、退耕还林面积8.84万亩,草原禁牧28万亩;草原退牧还草5万亩、5000亩人工饲草地建设和5000亩不良草地改良建设,退化草原修复治理3.2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6万亩,建立较为完备的森林草原监测及管护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17.39%,森林蓄积量309.36万立方。仅在2021年,第一师阿拉尔市已组织上阵总人数近13万人次,种植树木250多万株,完成植树造林面积共计2.25万亩,封沙育林3.5万亩。
通过以上举措,第一师阿拉尔市为保护沙漠生态、固碳降碳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干热风、沙尘、浮尘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绿色优美的风景让第一师阿拉尔市逐渐成为南疆休闲旅游胜地,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沙漠之门、睡胡杨谷、塔河源生态旅游景区、昆岗巨人部落等景区每年都吸引疆内外数十万游客到访。
如今的阿拉尔,坚持持续做好沙漠治理、建好沙漠绿洲的同时,正以昂扬的斗志、蓬勃的姿态阔步走在南疆兵团中心城市的建设征程上,发展潜力巨大,各类商机无限,日益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吸引着八方商客来投资兴业。
第一师阿拉尔市80多个单位1500余人在150亩的戈壁荒滩栽植树苗3.5万余株。
第一师阿拉尔市已建成防护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韩若昊、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董舒为本章节提供案例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