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并逐步建立国家碳交易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12年,主要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下的自愿减排项目。第二阶段为2013-2020年,逐步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第三阶段为2021年起,全国统一并建立了碳交易市场,首先纳入电力行业进行交易。
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全国第一个线上碳交易试点于2013年6月在深圳启动,覆盖的行业范围包括了能源(发电)、供水、制造在内的工业领域和一些非工业领域如: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交通。其配额的分配方式为免费加拍卖,拍卖比例不低于3%。在市场调节机制方面,深圳碳交易采取了可调控的总量设定机制,配额总量可在预分配后根据企业实际经济水平进行调整,同时储备了一定的配额用于平抑价格,对过剩配额供给进行回购并逐年增加拍卖配额比例。2013年11-12月,全国还启动了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四个碳交易所试点。北京碳交易所制定的市场调节机制为预留配额进行拍卖加上配额回购措施。上海碳交易试点对配额实行免费分配和不定期拍卖。坚持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方式运作,不实行固定价格或最高、最低限价,但对于涨跌幅实行限制。广东碳交易试点也是采取的免费分配配额和拍卖,市场调节机制和深圳碳交易试点类似,采取控制与预留的方式对配额总量进行管理,以配额预存来应对市场的波动。2014年,湖北碳交易试点和重庆碳交易试点陆续启动。对于配额分配均采用免费分配的方式。湖北对日常交易实行日议价区间限制,涨跌幅度不得超过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的10%。重庆对于涨跌幅的限制比例则为20%。
从七省市的碳交易试点的价格来看,我国的碳价格普遍比国际市场的低。欧盟的碳价格普遍比我国的碳价高9-68倍。从变化趋势分析,国内碳试点平均碳价从2013年到2017年呈下降趋势,直到2020年,开始有所回升。从波动幅度上看,深圳、广东试点在运营之初波动非常剧烈,而北京碳价格的波动从2018年到2021年开始逐渐加剧。《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中指出:截止到2020年底,广东、湖北、深圳的碳交易量领先于其他试点市场,总交易量分别达到了15.1亿、7.2亿、4.5亿吨二氧化碳。深圳碳试点的交易活跃度最高,达到了14%。受到疫情影响,除湖北和天津外,其他碳试点的交易额均有所下滑。(www.daowen.com)
2021年7月15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正式启动。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则由北京绿色交易所筹备。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仅允许控排企业参与交易,金融机构及个人暂未被纳入直接参与碳交易的范围。但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碳基金理财产品、绿色信贷、信托类碳金融产品、碳资产证券化、碳债券、碳排放配额回购等方式参与碳交易,从而活跃市场。2021年7月1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全国碳市场交易首批仅纳入2225家发电企业,在未来将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大行业。在碳配额分配方式上,初期仍然以免费为主,后期将逐步引入有偿分配,引入碳市场调节机制,推动碳配额有效配置。从抵消机制上,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生态环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减排指标,当前的抵消额度将不超过核查排放量的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