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扩张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对气候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探究工业化进程对气候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首先需要厘清工业化的具体内涵、历史阶段以及工业化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的主要表现和作用渠道。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明确的工业化过程包含以下基本特征。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根据这一定义,工业化可以理解为工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且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包括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变化和生产关系变革在内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学辞典》对工业化的定义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机器大工业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主导过程,即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工业,并用它去装备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使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资本主义工业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发展过程。”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工业化的过程不仅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超过农业的过程,还是先进工业技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装备的过程,即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过程。
工业化具有实现经济发展、积累物质财富、满足人民需求、提高文明程度和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是每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工业化仍是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中的必经过程。经典工业化理论认为,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工业化都是一个不可跨越的发展阶段。一般可以将工业化的进程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时期。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导火索。因此,通常以1750年作为分界线,将1750年之前划分为前工业化时代。从具体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的角度,可将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工业化进程主要通过构建工业化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主要包括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工业、就业和空间结构等多维发展指标。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和阶段不同,英国是首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早期工业化阶段,随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加快了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工业生产由机械化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于19世纪80年代初步完成工业化。大部分发达国家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热潮中完成初级工业化,如德国和日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分别于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此外,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赶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工业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并规划于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业化进程证明,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推进,对气候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突出。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各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断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升高。有关数据显示,工业化以前全球年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278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站网观测到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2019年突破410ppm,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的新高。工业革命以来,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增加了30%。如果要把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降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大致需要数百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了温室效应,加剧了全球变暖趋势。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平均气温直线上升,至2008年达到最高温平台后保持相对稳定。世界气象组织2021年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2℃,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引发了恶劣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海平面上升等诸多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重视。(www.daowen.com)
工业化生产过程本质上是全人类参与的物质资源形态转化过程,即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费或再加工过程的产品,并且要以开采能源资源作为动力,实现加工制造过程的可持续。这意味着,工业化生产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前提,且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系列废料,对自然环境具有负的外部性。作为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活动,工业革命标志着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开发、使用和剩余排放。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显著特征是“先污染后治理”,相关数据显示,现存二氧化碳排放中70%至80%是由发达国家走向发达过程中产生的。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工业化时代开始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为发达国家排放;英国及美国的人均历史二氧化碳排放量余额高达1100吨,而中国人均水平为66吨。
工业化进程主要通过以下渠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对气候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第一,工业化生产以化石能源的燃烧作为动力,在大量开采煤炭等地下矿物能源的过程中会增加大气中的甲烷浓度;第二,在工业化进程中,化石燃料的燃烧每年大约释放50亿吨二氧化碳,会直接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第三,原始森林树木被大量砍伐作为燃料焚烧,不仅直接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还降低了森林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加剧了全球变暖;第四,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燃烧化石能源的工业废气直接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正是由于煤炭燃烧产生的废气受反气旋影响而积聚;第五,工业化是工业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过程,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过程中,农田化学氮肥的投入和动物排泄物数量增加会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第六,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不仅工业化生产中需要使用化石燃料,交通出行、城市用电需求的满足在工业化前期都主要依靠传统化石能源提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体系的多元化会使得单位碳排放浓度逐渐降低,但考虑到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造成的历史存量碳排放和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增量碳排放使得气候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通过探究工业化历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可以明确,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应当作为历史碳排放的主要责任方。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达经济体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能源消费已经由煤炭、石油转向天然气等更加清洁的能源。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现实能力和历史责任,不应一味强调当前和未来影响,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而应该在减排问题上作出表率,在气候融资、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经济上升期、新型工业化推进期和碳排放、碳达峰期。在推进工业化、改善民生福祉和实现发展的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