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酚氧化酶导论:可能的反应途径

多酚氧化酶导论:可能的反应途径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公认这种耦合机制导致了后续反应,反应后底物未被释放,使得通过产物检测羟基化活性十分困难。这一过程能消除羟基化反应的迟滞期,增加最初15%的含氧型酶含量。CO和TYR之间明显的差异目前尚不明确。已发现TYR的单酚酶活性有一个滞后期,因单酚底物过量,可能对TYR金属态造成临时抑制作用。因此,CO缺乏氧化态,也可能是其缺乏单酚酶活性的原因。

多酚氧化酶导论:可能的反应途径

如前所述,TYR具有甲酚酶和儿茶酚酶活性。TYR的催化机制提出,氧化状态为单酚酶活性的起点状态。在止息态的酶中,该状态占比约15%(85%达到为金属态)。单酚底物结合于氧化态的酶,被氧化为邻二酚。此二酚随后结合到金属态的TYR的铜中心,基于模型化合物的结果,该结合模式为二齿结合模式。二元酚底物的氧化导致双核铜中心变为还原态。氧分子攻击还原态的酶,使之再氧化为氧化态,从而结束催化循环。

儿茶酚酶活性的催化机制是由氧化态和金属态开始的。二元酚底物结合于金属态酶,随后底物氧化为第一个醌,同时,还原态酶形成。氧分子的结合使酶变为氧化态,随后被第二个二元酚底物攻击。第二个醌的氧化再次形成了酶的金属态,并结束催化循环。

因此,循环始于酶的活化,即从脱氧态deoxy到含氧态oxy的转变;该过程由分子氧介导(Mason et al.,1955)。一分子的单酚和酶活性中心结合,底物除与余下凹陷结构建立附加关系外(基于余下凹陷结构的特性),还有必要调整构象以维持铜原子(轴向结合)的金字塔几何结构(Solomon et al.,1996),这在所有物种内均无准确描述。

对于中间型(推测为met-D,但并未被电子顺磁共振EPR检测),它能够催化羟基化反应产物的继续形成,通过模拟蝴蝶翅膀的运动将配位基添加到中间型中,形成了活性中心的赤道构象,活性中心某些残基与这一过程相关,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公认这种耦合机制导致了后续反应,反应后底物未被释放,使得通过产物检测羟基化活性十分困难。由酪氨酸酶催化的第二反应阶段(也被称为儿茶酚氧化酶活性),邻苯二酚分子双配位地结合活性位点铜原子形成中间型,当发生电子传递时,邻苯醌作为产物被释放。

在具酪氨酸酶活性的所有物种中,当存在特异性底物(L-酪氨酸)情况下,羟化酶活性有一个迟滞期,这也见于鳄梨PPO(Varda et al.,1980),当产物(L-D多巴)出现时迟滞期消失,且L-酪氨酸和L-多巴为第一个阶段的共底物。根据其他水果的研究结果,在这一反应中,邻苯二酚既不是儿茶酚氧化酶活性的竞争性底物,也不会 改 变 酪 氨 酸 酶 的 反 应 速 率(Martínez-Cayuela et al.,1989;Sánchez-Ferrer at al.,1993;Sánchez-Ferrer et al.,1994;Espín et al.,1997)。Solomon提出的机制(Solomon et al.,1996)或能解释为什么活性物质中仅单酚与含氧型酶发生反应,含氧型酶中有底物的轴向入口,随后形成复合物直到完成中间型的赤道构型。没有二元酚时,已报道PPO酶以1%~15%的含氧型形式存在(Jolley et al.,1974),而二元酚可以与含氧型和中间型发生反应,因此,存在二元酚时,中间型释放邻苯醌后转换为含氧型。这一过程能消除羟基化反应的迟滞期,增加最初15%的含氧型酶含量。(www.daowen.com)

另外,这一机制似乎还回答了一系列关于酶双活性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一个新问题,它是否能有效地定义仅由活性中心几个残基控制的一般机制,并最终解释PPO在物种间的不同活性。介于有报道称某10kD的单肽具有酪氨酸酶活性(Mayer,1966),那么探讨被其他分子以(例如其他单体)配位方式远程调节的潜在别构效应是否合适?这个建议是基于在甲壳纲动物检测到的活性多聚型血蓝蛋白(Gerdemann et al.,2002),它可能出现在植物活体中,并与上述提到的果蔬中同工酶的数量有关。

另一种反应机制包括由Kitajima和Moro-oka提出的一种自由基机理,以及在模型化合物测量的基础上涉及Cu(III)中间体的机制。在甘薯CO-PTU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的基础上,底物的单齿的结合模式被提出。在章鱼(Octopus vulgaris)的HC中发现弱儿茶酚酶活性,可能是自由基机理,因CO和HC之间的密切关系,CO也可能为此机理。

CO和TYR之间明显的差异目前尚不明确。已发现TYR的单酚酶活性有一个滞后期,因单酚底物过量,可能对TYR金属态造成临时抑制作用。当二元酚产物取代了金属态TYR的单酚,此时单酚酶活性增大,以延续催化循环。游离的CO主要以金属态存在,并且也由酚类化合物抑制。因此,CO缺乏氧化态,也可能是其缺乏单酚酶活性的原因。由于oxyCO还没有显示出单加氧酶活,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单酚氧化中必须首先接近CuA,而这一结构在甘薯CO晶体结构中已被阻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