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称为歌舞、乐舞。真正的汉族舞蹈是祭孔时所表现的乐舞。
自元代创建孔庙之后,祭孔成为每年春秋两季汉族(包括蒙古族)的礼俗。根据《都元帅建文庙》中记载:“前乎制礼作乐,后乎东山之征。”制礼作乐也就是宣导儒家文化,进行对孔圣的祭祀礼仪。
祭孔乐舞走上正轨则是在明清两朝。明初由中央颁布《大明会典》,对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规范乐典和舞系。明万历时,河西名士葛中选先生对乐舞有这样的文字记述:“《礼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以礼乐以相示,以是知乐皆示和也。乐之舞示事也。则所谓达灵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与言也……唐武后圣寿乐,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属,……今大成乐舞亦然。”这段文字,前面所论者为乐舞之意,结尾的“今大成乐舞亦然”,透出了大成乐舞已成为明朝颁布规定祭孔的乐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会典》对《大明会典》有所更改,在表演乐舞时,演奏乐章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萧笛而舞)。另外,在乐舞中又有持龙旗、龙幛、幡、拍板、提鼓、提炉、纱灯的引导队在前作舞。
清朝后期,汉族舞蹈不仅只有祭孔乐舞。同治、光绪期间,舞蹈已经能登上会戏(即庙会)的大雅之堂。当时只有观看舞蹈的记录,没有记述舞蹈的名称及形式。进入民国以后民间的花灯歌舞逐步盛行且覆盖了乡村。
(二)先秦汉族舞蹈的分类
先秦舞蹈可分为四类:
1.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舞蹈,如《葛天氏之乐》。舞者三人,执牛尾踏舞步而歌。
2.颂扬祖先业绩的大型乐舞,如颂扬黄帝的《云门大卷》、颂扬尧的《大咸》、颂扬舜的《大韶》等。(www.daowen.com)
3.娱乐的小舞,如《羽舞》《皇舞》等。
4.娱神的巫舞,如《代舞》和戴面具驱鬼除疫的傩舞。
(三)汉族典型舞蹈
汉代著名的舞蹈有《七盘舞》,以七盘置地而作舞,穿插于《百戏》之中演出;《铎舞》,手执铎铃而舞;还有从巴蜀引进的《巴渝舞》等。
魏晋以后,北方的乐舞有相和大曲中的《罗敷》《碣石》《洛阳行》等,南方则有《明君舞》等。
唐代《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大型宫廷乐舞,其中最著名的是歌颂唐太宗业绩的《破阵乐》。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被称为大曲,如《霓裳羽衣舞》。
宋元以后,舞蹈多被吸收到戏曲中,或边唱边舞,或于戏剧中插一段与情节有联系的舞蹈。此外,也还有专门的民间歌舞表演,如《舞旋》《舞剑》。这些民间舞蹈一直流传到现在。逢年过节,南北各地汉族仍然按自己不同的音乐和锣鼓配合,表演这些节目。
现代还流行舞龙、舞狮、高跷等舞蹈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