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戏曲: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昆剧斩获塞纳大奖

中国戏曲: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昆剧斩获塞纳大奖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浙江昆剧团的《公孙子都》获得最高奖项“塞纳大奖”。

中国戏曲: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昆剧斩获塞纳大奖

(一)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有360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其他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沪剧扬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二)元明清时期的戏曲

1.元代戏曲

戏曲在元代进入繁荣期。元代产生了职业艺术者、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的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因此剧坛艺苑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成为等待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代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使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大量的专业创作者。他们组建了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己任。这些文人共同创造了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大多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讲究起承传合;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于“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说白部分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元杂剧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2.明清戏曲

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传奇的特点是不受四折的限制,要求表现完整的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明代中期,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汤显祖,《牡丹亭》是其代表作。江南兴起了昆腔,受到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涌现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演折子戏。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场面精彩,唱做俱佳。例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以及《玉簪记》中的《追舟》等成为人们喜爱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后来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称为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继承南戏体制,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三)近现代戏曲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的改良活动,在中国戏曲中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开始了中国戏曲艺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海瑞罢官》、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以后又陆续推出京剧《白毛女》《红灯记》,越剧《西厢记》,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www.daowen.com)

(四)中国主要戏曲种类

1.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形成于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2010年11月17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舞台艺术综合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为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在行当上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型,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代表作有卢胜奎的《三国志》,罗瘿公的《金锁记》,陈墨香的《钗头凤》,齐如山的《霸王别姬》,杨绍萱的《逼上梁山》等。

2.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场面伴奏乐曲齐全。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在行当上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代表作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等。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思凡》《断桥》等。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浙江昆剧团的《公孙子都》获得最高奖项“塞纳大奖”。

3.越剧

越剧是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目前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越剧曲调婉转柔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采用了越剧的曲调。越剧原来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后在全国广受欢迎。越剧舞台语音的基础语音是嵊州方言音。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清咸丰二年(1852年)由嵊州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州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以马塘村为主,为越剧起源,因而越剧应有近150年历史),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均为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1920年小歌班集中较知名的演员编演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观众欢迎。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三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后又称为女子科班、绍剧、嵊剧、判剧等。

20世纪20年代末女班蜂拥到沪。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1942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他们把改革后的越剧称为“新越剧”。1944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巨大变化。

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关于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词。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