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实务教程-雕刻与雕塑基本知识

中国旅游文化实务教程-雕刻与雕塑基本知识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陶塑作为雕塑艺术的先驱,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中国雕刻塑像反映人们生活的写实性较少,这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反映到其艺术的特殊性。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

中国旅游文化实务教程-雕刻与雕塑基本知识

(一)雕刻雕塑的起源与用途

1.雕刻与雕塑的概念

雕刻与雕塑属于造型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2.雕塑的起源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不同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留下数不胜数的伟大的雕塑品。

中国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陶塑作为雕塑艺术的先驱,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前的陶塑,题材多为动物也有人物的塑造,手法多为在器皿、瓶罐上的装饰性雕塑,这时期的陶塑作品给我们的印象是形象单纯、风格质朴、造型简单,充分体现出先民们的自由、随意,不带有任何的拘束性。到了先秦时期,陶塑仍然以小动物形象为主,有刻画在器皿、瓶罐上的,也有独立的陶塑形体。陶塑一开始在器皿、瓶罐上的出现是实用和美观的结合,经过进一步发展它的功用则演变为纯美观,作为装饰品供人们欣赏,脱离了实用。因为有了陶塑的出现,才有了日后的雕塑艺术的发展,陶塑艺术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远古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

3.雕塑的用途

雕塑多用来装饰宫殿、官府、名宅和陵墓等建筑。寺院里的塑像更是雕塑艺术的杰作。(www.daowen.com)

雕塑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另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各朝帝王陵墓石刻等。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如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唐三彩俑。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

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像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士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如霍去病墓石刻“马踏石人(匈奴侵略者)”。

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是现存的稀有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雕刻塑像反映人们生活的写实性较少,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反映到其艺术的特殊性。

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经过装饰性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二)雕刻与雕塑的题材与内容

雕刻与雕塑多以人物、植物花卉、建筑、家具、飞禽走兽、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作为雕刻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