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绘画都离不开的基本条件是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
(一)笔
中国五六千年前就有了毛笔的雏形。目前最早的是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毛笔。当时的名称有“聿”“不律”等。传说秦大将蒙恬带兵伐楚,走到“中山”,见此处山兔毛色质俱佳,于是用来做“笔”,故有“蒙恬造笔”之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统一名称叫“笔”。毛笔杆原料有竹竿、木杆、象牙、犀角、玉等。笔头主要是羊毛、兔毛和狼毫(黄鼠狼毛),也有用鼠须、鸡毛、鸭毛的。
根据使用性能不同可以分为硬毫、软毫、兼毫。根据笔头的大小,可以分为大楷、中楷、小楷。有些大楷笔特别巨大,是写斗方特大字的。
唐代制笔业的中心在安徽宣州,称宣笔。最有名的是用兔毫的“紫毫笔”,笔锋如剑,名闻天下。元代,浙江湖州制“湖笔”取代了宣笔的地位,特别是善琏镇成为制笔业中心。湖笔的特点是“尖、圆、齐、健”。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制笔人员逃亡,定居苏州,苏州就成了湖笔的制造中心。改革开放以后,善琏镇逐步恢复了制笔业。
(二)墨
东汉时用“墨石”磨汁,叫石墨。南唐开始用松烟制墨,后来又有油烟墨、油松墨。松烟制墨中心开始在北方,但后来安徽黄山制墨业逐渐繁荣,所制“徽墨”名扬天下。当时著名的制墨匠是李超、李廷珪父子,对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捣松和胶技术,终于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上品。宋朝,李墨数量不断减少,以致“千金易得,李墨难求”。明清时期,徽州制墨业更加兴旺发达,逐步形成歙县、休宁两大风格流派。歙派墨品华丽富贵,休宁派风格雅致朴实。清代著名制墨家曹素功,其墨庄历经十几代不衰,流传“天下之墨推徽州,徽州之墨推曹氏”。最有名的墨品是“紫光玉”,墨色黝黑发亮,浓淡层次丰富,干后装裱不化,堪称墨中极品。
(三)纸
纸是书画的基本载体。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蔡伦造纸,早已见诸记载。蔡伦是东汉人,考古发掘我们已经发现了“西汉纸”。书法绘画用纸主要是宣纸。宣纸始制于唐代,产地是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宣州,故名宣纸。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宣纸特点是纹理纯净,质地绵韧,颜色白雅,润墨性强,不蛀不腐,搓折无损,所谓“纸寿千年”。“澄心堂纸”原是南唐宫廷用纸,细腻光润,十分精美,文人画家视若珍宝。(www.daowen.com)
宣纸分生、熟、半熟三种。生宣适用于书法,熟宣适用于工笔画,半熟宣适用于兼工(笔)带写(意)。
唐代女诗人薛涛,在成都浣花溪用“薛涛井”水、木芙蓉皮做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红色彩笺,俗称“薛涛笺”,一时间倾倒无数文人学士。薛涛留下的“泪湿红笺怨别离”佳句,可谓风情万种。
(四)砚
砚台又称砚池、砚田,是一种研墨器和储墨器。砚,古通研,研墨之意。根据材料,有秦砖砚、汉瓦砚、玉砚、石砚等。唐宋时,砚的材质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找到了发墨很好的石材。从此,端、歙、洮、澄四大名砚相继脱颖而出。以广东肇庆东郊端溪所产最佳。肇庆古称端州,故称端砚。
唐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端砚尤以水坑开采的石材为上,长年浸没于水中,石色紫红,密实湿滑温润,不损笔毫。北京荣宝斋陈列一方大端砚,重达3.6吨。
我国著名的石砚还有江西婺源龙尾山所产歙砚(龙尾砚),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所产洮砚,山西绛州与江苏苏州藏书镇所产澄泥砚。
上述名砚的共同特点是坚实润滑,纹理细密,发墨快,磨墨细,贮墨不干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