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钧窑瓷器
钧窑为北宋五大瓷窑之一,也写作均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八卦洞,古属钧州。禹地是大禹的早期都城,其子夏启在此建钧台。宋代在钧台周围建窑场,所烧瓷器就称钧瓷。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二)汝窑瓷器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窑悉有之,汝窑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三)官窑瓷器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官方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二者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因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四)定窑瓷器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五)哥窑瓷器(www.daowen.com)
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瓷是指传世的哥窑瓷。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窑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据说宋代浙江处州人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龙泉烧造梅子青瓷器,叫弟窑,质量很好。章生一的哥窑因釉料配方比例问题,开窑后釉面碎裂,成为一种缺陷美瓷器。也有说哥窑是用《天工开物》的方式创造出的艺术形式,哥窑的美是神秘的,是独一无二的。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然而明万历十九年(1591 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哥窑产地之说。
(六)元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存世很少,特别是青花釉里红等,向来被视为珍品。1980年江西高安某一基建工地出土了大量元代瓷器,使高安博物馆成为收藏元青花瓷数量居世界第三的博物馆,仅次于土耳其和伊朗所藏。
1980年11月29日,江西九江高安县发现元代窖藏,共出土器物245件,其中瓷器239件。这批出土的元瓷分属四大窑口:景德镇窑产品包括了19件元青花、4件釉里红及青白釉、卵白釉瓷,共68件(含事后追缴的一件);龙泉窑青瓷数量最多,达168件;此外还有钧窑系和磁州窑系的产品。高安元青花窖藏,是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文化的共同创造。
高安元代窖藏,是我国目前所知出土元青花最多一次。元青花瓷器19件中,有高足杯10件,云龙纹盖罐1件,云龙纹荷叶盖罐2件,云龙纹带盖梅瓶3件,缠枝牡丹如意云肩纹梅瓶2件,蕉叶纹花觚1件。
高安窖藏文物瓷器多为大件实用器,在战乱中窖藏是最好的保护手段。元末高安(元时称瑞州)发生过五起较大的农民军攻夺高安事件,延续时间长达11年。在农民起义军到来之际,当地的官僚豪绅有可能将不易携带的珍贵瓷器窖藏保护。窖藏主人猜测或可能是高安人士伍兴辅,伍兴辅官至元朝驸马都尉,为皇室近侍,且从事商业运输,获利甚多。其子伍良臣于元晚期为官,崇尚儒学经典,父子二人政治上有权势,能自由出入皇室,有条件接触和使用皇宫器物。伍兴辅父子在元朝将灭亡前将瓷器运回高安,在高安战事频发时窖藏起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鬼谷子下山图》元代青花瓷罐为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罐高27.5厘米,径宽33厘米。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该罐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与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价纪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