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实务教程-主要玉器及玉镂雕螭龙合璧

中国旅游文化实务教程-主要玉器及玉镂雕螭龙合璧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四)玉镂雕螭龙合璧该器物年代为战国,直径11厘米,为清宫旧藏。渎山大玉海,在清代先后于乾隆十一、十三、十四、十八年4次对其加工剔刻,纹饰细部略有改动。膛内镌刻有弘历皇帝于乾隆十、十四、三十八年“御制”诗词及自序和自注,概述了玉海的递传情况。乾隆皇帝大力推崇玉器的还淳师古,于是出现了许多仿古玉器。

中国旅游文化实务教程-主要玉器及玉镂雕螭龙合璧

(一)玉兽面纹圭

该器物长21.8厘米,宽5.5厘米,厚0.9厘米。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二)玉兽面纹韘

该器物年代为商,高3.2厘米,直径2.8厘米。韘有黄褐色沁,圆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纹,鼻两侧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处有一凹槽。

说文解字》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三)玉龙纹璜

该器物年代为春秋晚期,长9.3厘米,璜面最宽6.3厘米,厚0.3厘米。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习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四)玉镂雕螭龙合璧

该器物年代为战国,直径11厘米,为清宫旧藏。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致。

(五)渎山大玉海

该器物年代为元代,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最大周围4.93米,约重3500千克。该物为储酒器,器体呈椭圆形。玉料为青灰夹生黑斑色,为河南南阳独山玉。玉海外壁雕饰隐起的汹涌波涛和游弋沉浮的龙、马、猿、鹿、犀、螺等不同动物和海兽。于至元二年(1265年)完工,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置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今北海)中的琼华岛(今白塔)广寒殿(殿毁于明代后期)。明末移至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明名御用监,后改名石钵寺)。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弘历命以千金易得,于4年后迁于今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承光殿前,下配石座,并建亭保护至今。渎山大玉海,在清代先后于乾隆十一、十三、十四、十八年4次对其加工剔刻,纹饰细部略有改动。膛内镌刻有弘历皇帝于乾隆十、十四、三十八年“御制”诗词及自序和自注,概述了玉海的递传情况。明清两代的文人学士在其著述中也对其多有著录。

渎山大玉海是一件巨型贮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5年令皇家玉工制成,意在反映元初版图之辽阔,国力之强盛。玉料系河南南阳独山玉,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渎山大玉海的制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琢玉工艺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在俏色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它是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椭圆形大玉石精雕而成,玉质斑驳变幻,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体外周身饰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案,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划漩涡作底纹。周身浮雕没于海浪波涛中的龙、鹿、猪、马、犀、螺等,形体各异,神采俱佳。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既粗犷豪放,又细致典雅,动物造型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

(六)青玉夔龙纹爵(www.daowen.com)

该器物年代为清乾隆,通高12.7厘米,杯口径4.8厘米×11.6厘米,足距4.6厘米,盘口径14厘米,足径9.8厘米。爵为青玉质,稍有糖色。杯体短粗,三锥足。流口下以雷纹为地,饰夔龙纹,腹部亦以雷纹为地,饰兽面纹。杯下有托盘,盘内心琢凸起的三叉山形台以嵌杯足。盘下具四垂云足,盘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款。

爵杯仿自商周青铜爵,所饰纹饰也多出自古彝器,但其下所具的托盘具有清代特点。清乾隆时期,在玉器、瓷器、珐琅等多种手工艺品中都可见到此种形制的仿古爵杯。

(七)青玉御题觥

该器物年代为清乾隆,高10.2厘米,口径13.2厘米×6.6厘米。觥为青玉质,玉质温润。浅腹,龙形鋬,圈足,觥身光素。器配兽头盖,盖口缘曲线优美,与器口吻合严密,纽为卧虎形。盖内阴刻隶书乾隆皇帝御制诗一首:“和田玉来夥,巧制颇纷如。渐欲引之古,庶几返以初。为匜肖周代,作器戒虚车。流鋬考二合,敦牟介绍渚。”末署“乾隆丙申新正上澣,御题”,器底阴刻“乾隆仿古”款识。觥配紫檀木座,座底有阴刻填金隶书御制诗一首,内容与盖之御制诗相同。

此器应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后,当时新疆地区向清廷贡玉的数量大大增加,宫廷的玉器制作进入繁荣时期。乾隆皇帝大力推崇玉器的还淳师古,于是出现了许多仿古玉器。此件玉觥即其中一件,从所刻御制诗中可清楚地看到乾隆帝的制玉主张。诗中称此造型之器为“匜”沿袭古人对这种类型的青铜器的称谓。王国维《观堂集林》中提出有盖作牛头形的彝器为觥,无盖为匜,这里权且参照王国维的说法。

(八)《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该器物年代为清乾隆,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皇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安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九)翠玉白菜

该器物年代为清乾隆,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翠玉白菜与毛公鼎、肉形石称作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宝。翠玉白菜利用翠玉天然的色泽雕出白菜的形状。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匠人巧妙运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变化,雕出一株浑然天成的白菜。白嫩的菜茎,翻卷的菜叶,以及叶片上的螽斯,均使翠玉白菜栩栩如生。翠玉白菜的原料来自缅甸,它的翠色晶润淡雅,通透无暇。自古以来,人们鉴赏翡翠首先要看它的“种”。“种”多指翠玉的颜色和通透程度,有“玻璃种”“水种”“蛋清种”“金丝种”“芙蓉种”和“紫罗兰种”等。其中,透明度高、水分充足、颜色纯正的翡翠被称为老坑玻璃种。

(十)东坡肉形石

东坡肉形石像是一块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间的“东坡肉”。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有60多万件文物,会基本按照3个月一次的频率更换展品,而翠玉白菜、东坡肉石和毛公鼎三件文物却不会进入轮换名单,一直在展厅永久向公众展出。

东坡肉形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贡入内府,为清宫玉雕。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是一块天然形成的石头,石料属玛瑙玉髓,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实乃真正的人间极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