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短暂的14年的专制统治中,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和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的秦陵兵马俑等文化遗迹。但就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传承后代的玉器却并不多见,这可能与由于秦代的统治时间短暂、法制严酷和连年征战,致使民生凋敝,社会“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的贫困境地有着一定的关系。即便如此,秦代的玉器工艺,无论是旧形制的礼玉佩饰,还是实用新品的创造,仍在战国玉器的基础上进了一大步。据《太平广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所惊异者,有玉五支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这支玉制宫灯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湛,即便后世也难以望其项背。
秦代玉印,名贵遐迩。《左传》记载:“公在楚,季武子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已有印玺。“秦以前,臣下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其所好;然而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所以玉玺就成了皇帝专利品和权力的象征。
楚国卞和历尽艰辛献璞于楚王,名为和氏之璧。这块名闻遐迩的和氏璧经专家研究,原产于湖北大巴山区神农架,具体地点是在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新华社1987年2月28日公开发布电讯,地质专家郝用威研究成果)。和氏璧经过三四百年的沉寂之后,流入赵国,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才演绎了蔺相如完璧归赵和秦王为赵王击缶等故事。但到秦王嬴政时,秦国终于灭了赵国。秦灭赵国时赵王迁奉璧献于秦。秦王终于得到朝思暮想的和氏璧。嬴政在统一六国登上皇帝之位后,下令用和氏璧琢制皇帝专用玉玺,文献记载方四寸(约9.2厘米),螭虎纽(隋唐后改为五龙交盘),黄地五彩绶,篆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文由李斯书,孙寿刻,称传国玺。高祖入关,得秦始皇传国玺,刘邦如获至宝,佩之。此后传国玺就成为传国之宝,历代以取得传国玺才心安理得地认为是正统。新莽篡国,王舜向平帝王太后索玺,太后怒掷于地,缺一角,用黄金补。又历经东汉刘秀、孙坚、袁术、汉献帝、曹丕、北汉国刘聪、后赵石勒至冉魏冉闵时,邺城守将蒋干在枋头(今河南浚县)交传国玺给晋参军何融,立即送往建康。又经北齐文宣帝高洋传至隋唐,旋落入后唐,后唐末帝李丛珂在石敬瑭攻洛阳时抱玺放火自焚,传国玺失踪,再未见踪影。
刘公瑶在《补玉记》中写道:“三代古玉以圭、琮、瑁、瓒为上品。秦汉以来,以印章符节为上,它件次之……秦汉琢工,粗多阴纹,有细如发而精妙绝伦者,乃昆吾刀所制。”这些史料说明秦代玉器工艺已处在由礼玉向实用玉器过渡的起始阶段,并已出现大型的实用玉器制品。(www.daowen.com)
继秦文化考古的逐步深入,秦代玉器的发掘数量也不断增多,20世纪80年代,仅在陕西关中地区就出土秦玉300多件,制作规整,不乏精美之作。礼玉仍在秦玉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各类饰品次之,戈、凿等象征性武器工具偶有所见。秦玉中以璧玉颇具特色。
总之,秦代玉器是在西周统治中心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器形、纹饰和用途上明显地保留有西周玉器的特点和风格。这里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楚国玉器,楚文化保留有相当多的原始社会传统观念和审美意识,充满着强烈的神话传说色彩,特别是反映在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对以飘逸洒脱的玉龙凤佩为代表的楚玉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秦汉玉器文化的兴盛同样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