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天府之国的荣耀

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天府之国的荣耀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江堰是我国古代的一项水利建筑工程,渠首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玉垒山下。全世界至今有700余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只有都江堰是唯一以水利为主题的文化遗产。由此以降,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被称颂至今。“秦国得蜀之赀,遂并天下”,在这个战略目标下,蜀首李冰组织修建了都江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给都江堰带来了新生,让它焕发了青春。

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天府之国的荣耀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的一项水利建筑工程,渠首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玉垒山下。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保留至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古往今来,到此之人,看到了无不惊叹,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也感叹说:“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全世界至今有700余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只有都江堰是唯一以水利为主题的文化遗产。都江堰的精华是遵循了自然规律,经过了道法自然科学规划,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形式。《华阳国志》对都江堰灌溉区的描写成为后世引用的经典,其中说:“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也是川西平原被称作天府之国的由来。由此以降,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被称颂至今。

岷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战国末年,秦国首先兼并蜀国,然后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秦国得蜀之赀,遂并天下”,在这个战略目标下,蜀首李冰组织修建了都江堰。据史料记载,每年夏秋之交,岷江汹涌,洪水泛滥,而枯水季节,常年发生旱灾。秦郡守李冰为了变水害为水利,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治水方针,率领民工“凿离堆,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建成了都江堰。都江堰灌区整个工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灌县城下的渠首工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都江堰;二是分布在成都平原上的成千上万的支渠分堰。最能显示这项工程高超技术的是渠首工程,它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坝,形若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它平时拦水入宝瓶口进入内江灌区,洪水超过堰高时,内江多余的水量和随水携带的卵石泥沙自动排入外江。宝瓶口是用人工在玉垒山凿开的一个口子,口宽20多米,有洪水时可起天然控制水量的作用,控制进入内江的洪水,因形状像瓶颈,所以称为“宝瓶口”。开凿后,离开母山的小丘叫“离堆”。这三项工程巧妙配合,互相制约,既消除了水患,还建有灌溉和航运之利,从此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www.daowen.com)

2000多年来,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改善环境、繁荣文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造福人民,荫及子孙,塑造了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给都江堰带来了新生,让它焕发了青春。现在都江堰灌溉面积已经从2000平方千米扩大到6700平方千米,并承担了1950多万人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岷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江堰既面临着新的挑战,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水利工程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