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猃犹的侵扰,周人将城堡排列起来,这被看作长城最初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争霸,地方势力割据,各在自己领土内的边境线上修筑长城。公元前7世纪的楚国最先修筑长城,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齐、燕、赵、秦、韩各国也相继修筑长城。这时各国所筑的长城,长短、高低、方向皆不统一,史家称之为“秦前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封建帝国的安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袭击,将北方边境线上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延伸。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南部洮河边的岷县),经宁夏、陕北西上至内蒙古,然后东过八达岭、山海关直到沈阳北,这就是绵延万里的秦长城。
自秦以后直到清代,凡统治中原的各个朝代(除元代清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而以汉明两代规模最大。汉代除继续修缮秦长城以外,还在甘肃的黄河以西修筑河西长城,河西长城分两线,一线沿黄河以西经酒泉到玉门关(今敦煌西),一线从酒泉北上至居延(今额济纳旗,在内蒙古境内),直到黑龙江北岸的塞外长城,总长度超过两万里。(www.daowen.com)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南,东经八达岭、山海关北上,绕沈阳西北,再折回至鸭绿江西边丹东的虎山,全长1.27万余里。山海关和嘉峪关两个关城在中国版图上东西遥相呼应,通常将它们作为明长城的起讫点。山海关附近的孟姜女庙对联:“海水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消。”(下有短横的字,分别读作“潮”和“涨”,意亦同),海潮早落,浮云常消,充分反映了从戈壁大漠蜿蜒而来的万里长城,奔腾到大海的磅礴气势。
明长城不只是一道防御墙,它包括城墙、城外虎落等防御带、窝台(哨所)、烽火台(通信联络设施)、驻军小城(驻防与生活)、屯田系统(补充供给)等一整套的防御与生活、供给、联络系统。
总之,从公元前7世纪春秋战国以来,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总长度在5万千米以上,而以最后大规模修缮的明长城最为完善。明长城以其伟岸的身躯,穿行于戈壁沙漠,奔驰于茫茫草原,伸展到东海之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