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实务教程:人文景观特征及其全球影响

中国旅游文化实务教程:人文景观特征及其全球影响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精神文化性精神文化的内容在人文景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经济贸易乃至经济掠夺,更使人文景观发生远距离的移置成为可能。被称为古代建筑七大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的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这些人文旅游景观无不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永久的魅力,成为世界人文资源中的瑰宝。

中国旅游文化实务教程:人文景观特征及其全球影响

(一)人文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人为建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科技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的结晶和体现,是人类发展史的载体,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主要资料。

(二)时代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因此人文旅游资源的产生与它的时代有关,体现了当时的科学水平、生产能力、审美标准和道德风范。不同历史时期人文资源的性质、风格和建筑方式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三)民族性

人文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节日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傣族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时间、形式、内容各不同。拉萨大昭寺、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的窖洞式住房等,都鲜明地体现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调。

(四)地域性

受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人文旅游资源地域色彩明显,如以传统民居为例,南北方有较大不同。黄土高原窑洞、北京四合院江南粉墙黛瓦。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新疆葡萄干和细羊毛、内蒙古的麦饭石和草原蘑菇、广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云南的大理石和卷烟、贵州茅台酒蜡染布、西藏的氆氇和唐卡等。

(五)精神文化性

精神文化的内容在人文景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相对自然旅游景观都具有一定的物质实体形态而言,它可以是以一定的物质实体为载体,如历史遗存、古迹、古建筑、陵墓、园林等;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以历史事件、传说典故、诗词书画等形式存在的。一般而言,有形的物质载体与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到赤壁古战场浏览,通过实际可以看到的一些遗迹,游客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为平平常常的姜女庙增色不少,使其在旅游旺季人山人海;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传世的篇章、书法艺术的珍品,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登鹳雀楼》《阅江楼赋》等使这些名阁流传千古,所谓“文因景名,景借文传”。

(六)可移置性

相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不可移置性,人文景观是人类创造的,因此一般来说是可以复制也可以移置的,它可以不断创造或者改造其存在的形式。如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实际上是融汇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多种风格;北京大钟寺的钟(华严钟)原藏德胜门内,后转西郊万寿寺,再后转该寺;陶然亭公园曾从中南海移来云绘楼、清音阁两组建筑。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经济贸易乃至经济掠夺,更使人文景观发生远距离的移置成为可能。人文景观的可移置性并非说明对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在进行资源开发中,必须注意整体景物的可融合性,而避免出现不平衡感。(www.daowen.com)

(七)可重复开发性

其他资源多数不能重复利用,在人们消费产品的同时,资源也随之消耗掉。而旅游资源相反,在妥善保护的情况下多可长期反复利用。旅游者通常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一些旅游商品除外),所带走的只是关于用旅游资源所开发出的所利用产品的意念和印象。因此,旅游资源可重复利用。开发过的旅游资源在新一轮的开发中,或更深层次的开发中,仍可作为资源来对待。如在原有的观光旅游地,原来用于观赏的悬崖,在配套一些相应的设施以后,可用于开展旅游攀岩活动;一些河道,在水深、地形允许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

导致旅游资源重复开发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任何旅游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即存在起步、发展、平稳、衰退的发展规律,因此当旅游产品处于平稳或衰退期时,应积极开发新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次,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发生变化,因此同一旅游资源或旅游地必须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地进行深度开发,才能适应市场需要。从为观光旅游而进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到为特色旅游、专题旅游而进行的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活动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今后,高科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增加科技含量成为深化旅游开发及旅游开发创新的重要内容,高科技的应用可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并能使旅游资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八)历史性

很多人文景观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因此历史悠久性往往成为衡量人文景观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一般来讲,人文旅游资源的历史越悠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价值也就越大。被称为古代建筑七大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的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这些人文旅游景观无不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永久的魅力,成为世界人文资源中的瑰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些人文景观固然可以从形式上重塑,然而由于这个再造品未经过历史风雨的侵蚀,只能成为赝品,真正的人文景观因其真实的历史内涵而成为独一无二的历史遗迹。

自古以来,人文景观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 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后,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山水”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景观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既然人文景观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遥为例,虽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曾有每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美感、快感和愉悦感。人们把自己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把人的躯体和意念融入自然之中,使人也具有自然本性。许多人文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意念的产物。如苏轼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称“三国周郎赤壁”,他当然没有见到“周郎”,只是想象到周瑜当年的英姿,感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人文景观旅游的文化,它使人受益匪浅。人们通过观光活动,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许多书本上不曾记载的知识,烙在游人的脑海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不同。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各具形态,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居住地,前来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同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观赏性。众所周知,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也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同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也都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其空间分布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地域性旅游资源划分的标准,其中的文化属性为主要因素。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构成了城市旅游的主体。我国有许多旅游城市,大多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在这些城市的资源中,地面和地下保存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址,再加之优美的环境。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六类,即古都、纪念名人名城、园林和文化城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重要港口城市和手工艺中心城市。不言而喻,对一座旅游城市而言,注重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非常重要,但同时要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载体。比如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到了这里不去看山中的水,水中的山,那就不算到了桂林。但既然桂林有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名人、诗人、政治家、文学家等前来,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诗词赋画与桂林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游人至此,亲身体验前人描述,“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心中顿生无限的惬意。还有,靖江王陵、阳朔古街、恭城孔庙,这些都是桂林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将桂林的山、水、人、景、情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有“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之感。这种宏伟、壮观、几近完美的文化场景,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为桂林旅游增添更加迷人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