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文化的特点,由作为载体的山水和中华文化的特点构成,在形形色色的山水中,融入了深厚的、古老的、多样的、民族的文化内容。中国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自然发生多种关系而形成的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而又很有特色的部分。从纵向的历史性的角度看,生动地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断探求、进取、创造的精神;从横向的地域风貌特色看,如同五光十色的明珠散嵌在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
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中国山水文化的另一形态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现象。这是人们从审美需求出发,以对山水的审美体验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审美创造的结晶。这一形态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园林、山水诗文、山水绘画等。
山水景观文化是在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性:
(一)美学观赏性
山水景观具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是主体,自然景观是客体;无论是名山大川、奇石异洞,还是文物古迹、民族风情等,展现在旅游者面前,可以引发其美的感觉或者美的联想。美学观赏性一方面是强调旅游资源的观赏性,另一方面更是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具有和谐之美。由于旅游者性格、气质及审美的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自然、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和美感、价值、结构、布局的因时因地的不同,广泛欣赏也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但毫无疑问,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越突出,观赏性越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二)物质实体性(www.daowen.com)
自然景观都存在于自然界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中,往往是有形的物质客体,是水、岩石、大气、生物这些实实在在的自然地理要素,是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因此可以从形状、颜色、规模、强度等方面对自然景观进行描述、分析、对比和评价。比如说庐山,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略呈椭圆形,最高的汉阳峰海拔1.474千米,夏季凉爽宜人;庐山云雾缥缈,年平均雾日为190.6天,年降水量1833.6毫米,这是对庐山这一自然旅游资源科学的测量与描述,也是对其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物质实体的提示。这和部分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如民俗风情、文学艺术、传统文化、语言历史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形成对比,虽然后者也往往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
(三)精神文化性
精神文化的内容在自然景观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部分。相对自然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物质实体形态而言,它可以是以一定的物质实体为载体,如历史遗存、古迹、古建筑、陵墓、园林等,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以历史事件、诗词书画等形式存在的。一般而言,有形的物质载体与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如到赤壁之战古战场游览,通过可以看到的一点遗迹,游客更能感受的是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为平平常常的姜女庙增色不少,使其在旅游旺季人山人海;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传诵一时的篇章和书法艺术的珍品,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使诸多名楼名阁流传千古,正所谓“文因景名,景借文传”。
(四)历史性
很多自然景观中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因此历史悠久往往成为衡量自然景观文化的一个重要尺度。一般来讲,自然景观的历史越悠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价值也就越大。被称为古代七大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就因为其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永久的魅力,成为世界人文资源中的瑰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些自然景观固然可以从形式上重塑,然而由于这个再造品未经过历史风雨的侵蚀,可能成为赝品,真正的自然景观因其真实的历史内涵而成为独一无二的历史遗迹。
总之,中国山水文化以人化山水的面貌出现,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它是美丽的景观和辉煌的文化的结晶,与哲学、宗教、美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以及科学技术等都有密切关系,使多种文化现象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