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描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劳动教育是职校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就是要让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学生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任务目标
1.能说出自己对劳动的看法。
2.能写出自己的劳动梦想。
3.能积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劳动快乐。
4.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图1-1 劳动光荣
图1-2 古代的劳动(岩石画)
图1-3 焊接
图1-4 救死扶伤
任务口诀
劳动教育新时尚,五育并举做栋梁。
千辛万苦禾下土,优秀传统再弘扬。
自己动手本领强,勤学苦练做工匠。
劳动实践伴终生,技能报国谱华章。
知识解析
一、什么是劳动?
1.劳动的概念
按照一般的解释,劳动就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等。但随着生产、社会发展变化,劳动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主要是指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文物质之间的活动,是人类适应自然和人文的活动以及改造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方式,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是指人类(组织和个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管理劳动、服务劳动等。
2.劳动的实质
劳动的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人文领域,使之发生物质和精神变换,即改变自然物质和人文物质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
人类的劳动既有能动性,又有受动性,即既有一定的目的性,又有被动性或被迫性。
3.劳动与运动
从某个层面说,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
但劳动与运动有一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1)劳动的动作多是局部的;而运动多是全身的。
(2)劳动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或获取报酬;而运动的目的在于锻炼身体,属于消耗和享受过程,偏向于精神层面。
(3)劳动多数时候是有一定压力的;而运动多数是放松、愉悦、释放压力的,但竞技运动会有一定的压力。
(4)劳动多单一或重复,不注意节律和美感;而运动多要体现生命的美与律动。
劳动不能代替运动,运动也不可替代劳动,但二者有时候可结合起来,如开展劳动运动会。
二、劳动的形式
自人类劳动产生以来,往往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古代的狩猎、捕鱼、砍伐;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劳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脑力劳动渐渐增多,故传统的分类方法有:
根据体力和脑力的比重分为:
(1)体力劳动: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劳动为主,消耗体力多,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如以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主的农民、工人等的劳动多属于体力劳动。
(2)脑力劳动:以大脑神经系统的劳动为主,消耗脑力多,以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其特征在于劳动者在生产中运用的是智力、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如创造知识的科学研究、传授知识的教育、管理知识的企业管理和实现知识的技术技能应用实践等。
按照劳动的复杂程度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环境分为:(www.daowen.com)
(1)简单劳动: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训练,每个普通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如家庭卫生打扫等简单的体力劳动。
(2)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如精密仪器设备操作等职业劳动、专业劳动、跨职业劳动、跨专业劳动都是复杂劳动。
时代不同,经济社会需要的劳动也不同。远古和古代体力劳动比较适合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水平低下,劳动较为简单;现代科技发达,工艺复杂,用料先进,技术壁垒,则更需要我们多做技术性劳动、智力性劳动、创业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原创性劳动、团队协作劳动,也更需要艰苦奋斗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劳动的作用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1.劳动创造了人类及人类社会
在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让双手更灵活,终于能够把石块打制成石器;在劳动中,简单的呼叫不能满足互相交流的需要,语言产生了;逐渐只有通过劳动才可以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就要学会合理分工,再学会物质交换,直到现在使用货币。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类社会也是通过生产劳动产生的。生产劳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劳动推动了个人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通过劳动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需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当人类的劳动足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的时候,人类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了,这个时候劳动就开始帮助人类积累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这些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人类劳动的能力和技巧也不断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也发生着变化: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人类还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的一切观念活动——无论是以个体意识(结果或活动)形式呈现的观念、思想、意识、想象、思维、精神活动,还是以社会意识形式呈现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都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人民群众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有了人类的劳动,才有满足人类生存必需的前提,才产生了生活和历史。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唯物史观和劳动哲学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科学阐明了人民劳动创造历史的重要意义,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观点全面把握了人民、劳动与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历史,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肯定并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在中华文明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也以中国历史发展实践生动阐释、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创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在漫长的发展实践中沉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特质禀赋,已经成为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民族基因,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步。
个人是社会的微观体现。显而易见,劳动使个人能力全面发展。劳动使人获得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了思想境界,继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劳动实现了人的自身价值
劳动是一项实践活动,它是生命和生活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理念的获得与实现的途径,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条件,是精神与物质的获得、生活幸福安康、人生圆满升华的根本之路,是人的进步与完善的不二之法,是人类团结、友爱、互助、和谐、进步的原动力。
人在劳动中,无论是有偿劳动还是义务劳动,人总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正经人,在干正经的事,会至少得到自己和亲近的人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可。
人在劳动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创造出超越自身正常状态的价值,使自己的潜能、价值可能迸发出来,因而人能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肯定,获得尊严、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自强,获得精神的愉悦、解放和自由,获得优越感,使人情与智慧都获得提升与进步,从而实现自我的圆满。
人在劳动中可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财富的来之不易、民生的疾苦、劳动人民的辛苦、世间的种种辛劳和艰难困苦,从而培养同情心、平等心,感受生命、人生、生活、世界的苦与乐。
综上所述,人类的劳动对于人自身的修炼、人的学习的进步、人的工作的成功、人的家庭的幸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实现、公共环境与生活的美好与进步、社会的和谐繁荣与进步、国家的昌盛、世界的发达进步、人类的福祉的实现,有决定性的意义。
四、劳动创造了新中国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百废待兴
自1840年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倍受凌辱和瓜分,经历了一场场战争,比如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抗日战争(1931—1945年)等。
帝国主义一百多年的对华侵略战争,使中国割让大片土地,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主权遭到侵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列强的剥削与压榨使得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处处受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发展需求,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国门被迫打开。结果是整个中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百废待兴,至1949年末中国人口约54167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408亿元(仅相当于2019年不到4小时的GDP水平,每小时约102亿元),月人均75元(2019年人均70892元)。
(二)劳动创造新中国历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建设高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极大地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精神矍铄,斗志昂扬,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高涨,使得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发展速度飞涨,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随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探索期,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顺应了党心民心,掀起了经济建设高潮。尤其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国经济建设帆正风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未能阻挡经济发展势头,使中国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这些成绩单为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再次证明了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3.中国新时代的未来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历史性盛会,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九大规划了我们未来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增进,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据统计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长5.7%;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5009元/人,比上年提高6.2%;年末全国内地总人口140005万人;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0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52亿美元;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