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校园教育:提升教育关系的细微性和人道性

优化校园教育:提升教育关系的细微性和人道性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要始终善于去发现学生的善良之处和人性之美。心灵的教育无法离开自我教育。真正的教育者非常关注自己与学生之间细腻的情感关系。善于怜悯他人的能力,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一种道德品质。这个特征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反映了人对人的态度。教师应当多给予小朋友们关爱和善意。

优化校园教育:提升教育关系的细微性和人道性

这里要讲的是精神生活中的情感审美领域。这也是道德教育中研究得最少的问题之一。校园中的主导氛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如果有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因素,满心委屈地来到学校,并因此而变得不服管教、毫无希望,即便如此,他的心灵深处依旧还葆有一丝善良。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要始终善于去发现学生的善良之处和人性之美。如果您仔细去研究埋藏在青少年心灵深处的邪恶,那么您会发现,邪恶之根是生长在不尊重他人的土壤之中。学生对教育者缺乏信任、小心提防,甚至怀有怨恨、冷酷和恨意,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是因为曾经有人用粗暴的甚至往往是肮脏的双手,摧残过学生敏感的、脆弱的心灵,令他们的心灵变得粗粝,不再敏感。教育工作者很难再去触及人们身上的美好,而这种美好明明是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的啊!

如果您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大师,那么您就不能异想天开,试图用某种坚决的、闪电式的、极端的方式,一蹴而就地融化掉孩子心中的冰块。心灵的教育无法离开自我教育。如果有人想闯入孩子的心中,一挥而就清理掉其中的邪恶,那么势必会遭遇到孩子的反抗。孩子之所以要反抗,是因为邪恶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被侮辱的人格之中,突然地拔除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毕竟,邪恶深深扎根在孩子心底最敏感、最不容易触及的角落,如果突然拔除,心就会因此而流血,就会变得更加冷酷无情。

教育的真正要义,是让孩子心中的冰块逐渐消融,让孩子的心发光发热。

教育的智慧与技巧,就在于悉心呵护、精心保护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追求美好、一心向善。而如果孩子心中还没有这种追求和向往,那么就要去培养和创造。我在学校工作中最在意的一种精神财富,要属对人性之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美好追求。应当让孩子们对这种精神财富心生向往,并为之震撼和陶醉。如果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浪漫主义幻想具有强大的力量,那么这种幻想最鲜明的表现,就在那些完美的人物、高尚的人物关系之中。在我看来,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欣赏道德之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和激励,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必将胜利。

应当让小朋友们,特别是少年朋友们,在生活中,在人与人的现实的、具体的关系中,看到美与真理。这就意味着,孩子们能经常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道德力量的支撑。榜样人物应当受到青少年朋友们的赞扬、欣赏和追求,而不应该成为被神化的偶像。榜样人物应该是思想鲜明、情感澎湃、激情四射的活生生的人。在这些人身上,最能吸引青少年朋友们并让他们为之敬仰的美德,正是对原则和信念的坚定不移,尤其是对邪恶绝不容忍、毫不妥协的态度。最能让青少年朋友们敬仰和赞赏的人,首先是那些激情满怀的斗士们。学生如果能在孩提时代就见识到不屈不挠、毫不妥协、思想鲜明的榜样人物,这无疑是莫大的幸运。

真正的教育者非常关注自己与学生之间细腻的情感关系。这里指的是,要让学生愿意将自己心中的温暖献给他人,愿意为他人做好事,愿意为他人创造快乐。对于那些心中深藏着痛苦的人,我们不能将其归类为不幸的人,不能让他感觉到别人只是满怀怜悯之情,只是出于怜悯才好心好意对他。问题学生经常会拒绝与老师交流沟通,这多半是教师的粗心大意造成的:从老师亲热的、善意的话语中,他们只感受到了怜悯,而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人,都不会愿意自己被人怜悯。只有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将自己心中的温暖奉献给他人,只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并不是逢场作戏,而是日常性的、经常性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时,孩子心中的冰块才能渐渐消融。(www.daowen.com)

那些从小就失去父母呵护的孩子,是需要怜悯的。善于怜悯他人的能力,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一种道德品质。然而,怜悯应当能够激起幼小心灵的内在力量和自尊感,从而能够让孩子做好成为一名斗士的准备,疾恶如仇。

在道德教育中,有一项极为细致、又极其复杂和难以达成的工作,即让每一个学生都为他人做好事,给其他同学带来欢乐,从而在这种精神创造活动中产生对他人的需要,即同学之间怀有真诚的、深刻的依恋之情。教导学生为他人做好事,这也是教育技巧的一部分。睿智的教师总是细致地、有策略地、润物细无声地建议学生:把你的书借给同学读一读吧,给他画一幅漂亮的画吧,放学后和他一起走吧,绕点路也没事啊……教导学生为他人做好事的机会有成千上万个,而每一次机会都需要教师的助力。教导学生为他人做好事的工作做得越细致,学生之间的人道主义关系和高尚的情感关系就越深刻。

这并不是某种抽象的慈善计划,这里讨论的是如何在年轻的心灵中培植起真正的大公无私精神。我们的任务就包括,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高尚的道德观,而不是自私自利、一切从自我出发,要让小朋友们能为获取真善美,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只有大公无私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疾恶如仇,自私自利,则是毫无原则、阿谀奉承、道德败坏等的另一种表现。

在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氛围是和谐友善、互相信任的,这是集体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征,不易把握但又一目了然。这个特征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反映了人对人的态度。多年的经验证明,这种集体氛围的形成,取决于从孩提时期开始,人的心灵从什么样的源泉获取到欢乐和乐观精神的滋养。在创造性教育工作中,有一项最细致、最精巧的事情,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和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保持和谐欢乐。要让孩子为了他人的平安与幸福,而甘愿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并将此视为自己的头等乐趣。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去体验:人们需要我,我为他人带来幸福,我自己也因此感到幸福。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大量的行为基础之上的,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去鼓励和引导这些行为。学校领导者要力争达到,让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去关心别人。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注意的是,让学生从事的每一项集体活动,都以关心他人为行动动机。

教师应当多给予小朋友们关爱和善意。您也许会问:“教师有那么多时间关心所有学生吗?”是的,如果能将学生变成自己行善的得力帮手和亲近朋友,那么教师的精力就是足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激发出年轻心灵中变得更好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