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突破危机: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突破危机: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教师和校长的过错在于,没有尽力探究出儿童变成问题学生的原因。问题学生的形成正是在一到七八岁的年龄段。别佳为什么在读应用题的条件时,读到题尾就已经忘记了开头?他为什么不能在大脑中把几样东西,诸如苹果、篮子和树木等联系到一起?别佳为什么学习起来会那么困难呢?它为什么会飞走?

突破危机: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学校里存在问题学生,不能完全归咎于教师和校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教师和校长的过错在于,没有尽力探究出儿童变成问题学生的原因。而这正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所在。正如医生仔细检查病人的身体,寻找和探究发病根源,以便着手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入、细致、耐心地去调查和研究儿童的智力、情感道德发展状况,寻找和探究儿童变成问题学生的根源,并结合每个学生的困难和特点,以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教师还肩负另一项功能,他可以做好预防儿童产生问题的工作,当然,这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力量,还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

难道我们能想象出来这样的情形?一位真正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每一位医生首先应当是一名人道主义者),会对病人说:“您的病无药可治了,您没有希望了……”这样的医生,一天也不能留在医院里的!然而,在我们教师群体中,却有不少这样的教师存在,他们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有时甚至会直截了当地对儿童这么说。前文中提到的那位年轻的铁路工人,之所以感到如此绝望,就是因为孩子的老师让他感觉到:什么努力都尝试过了,却什么效果也没有。其实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发生。我们教师应当珍惜这份神圣的职业荣誉,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是长年累月的,相较于教育工作者,医生有更充分的根据来做出悲观的论断,但他依然相信科学的强大力量,相信患者的精神力量。教育过程中蕴含的人道主义体现在以下方面:如果一个人,他无法做到其他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能让他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而要让他感受到人类崇高的快乐——掌握知识的快乐、脑力劳动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在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中,人道主义的最高的境界是依靠对于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去征服那些看似先天决定好的事情。为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对心理现象、人的精神现象的自然科学解剖学原理等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研究儿童的心理反应过程与形形色色的外界因素之间的关系。

多年的教育实践工作,对儿童的智力活动和精神生活的调查研究——所有这一切让我得出了如下结论: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学习不好,成绩落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追根溯源,问题都出在他们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身处的环境。对于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儿童的父母和老师们来说,每天打交道的可是世界上最细腻、最敏感、最脆弱的东西——儿童的思想。如果一个孩子变成了问题学生,别人能做到的事,他都做不到,这就意味着,他在童年时期的发展没有从周围人那里得到应有的关注。问题学生的形成正是在一到七八岁的年龄段。而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没有理解到这一点,没有弄清儿童智力发展出现偏差的原因,那么,儿童在今后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果对这些原因进行了研究调查,厘清了问题的根源,那么就能发挥教育这个强有力的手段的作用,正如医学为患者治病一样,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谨记,对于问题学生而言,不论他的学习成绩荒废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将他引导到一个公民应有的劳动生活和精神生活轨道上去。我们的崇高使命就在于,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这样一种职业行业,不仅仅是用来赚糊口充饥的面包,还要能够给他带来生活的欢乐和自身的尊严感。

智育在人的精神面貌、道德面貌和公民性的形成方面,一年比一年起着更大的作用。决不能允许学校里存在着一批觉得自己什么也学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的学生。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还会直接导致一系列后果:在有些地方,相当一些青少年脱离了学校这个集体,后来又脱离了生产单位的集体,在街头闲逛游荡,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未成年人和一些青年人出现了违法犯罪的行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并因此产生痛苦情绪。如果再加上家庭环境不好,那么问题学生在道德行为方面出现坍塌的危险性就更高了。我想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首先要将问题学生当成我们的教育对象,用学习来为他确立高度的自尊感。

对于别佳这类问题学生,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无论将来他成为学者、工程师、哲学家、工人还是农民,他首先都将是社会的公民,他享有人的幸福的权利,而幸福是不可能脱离创造性劳动,脱离思想,脱离知识的。由无知到知识的道路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每个学生都是按自己的方式来走这条路的。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条路并不那么复杂,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孩子来说,却需要一再的帮助,否则就没法去克服路上遇到的那些困难。不管一个学生存在多少问题,都应当让他学会思考。应当让书籍成为他快乐的源泉,书本里的话应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的个人财富

问题学生理解能力差,思维反应慢,通常表现为缺乏求知欲和好奇心。我常常遇见这样的情况,教师们对于这种理解能力差的情况表现出极大的困惑和不解:明明就在那,真理就在那,你看看,把这两个事物在脑子里串起来,马上就能懂的。但是学生对此熟视无睹。问题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特点就是这样的,求知欲下降,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淡薄。而有经验的教师正是从此处入手,抓住问题的命脉,从而找到促进问题学生智力发展的方法。

人的品质是在人出生以后形成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每位教师、每位家长都应当铭记这一重要的真理。别佳为什么在读应用题的条件时,读到题尾就已经忘记了开头?他为什么不能在大脑中把几样东西,诸如苹果、篮子和树木等联系到一起?难道是大自然没有赋予别佳智慧?难道是别佳的大脑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别佳为什么学习起来会那么困难呢?

这是因为他童年时期所处的那个环境,没有给予他本应当在那个时期获得的一切。人的思维是从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开始发展的,儿童观察到周围世界形形色色的现象,他才一岁半或者两岁,但是他已经不是单纯地感知现象了,而是用人类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他对这些感到新奇:蜜蜂飞向开满花朵的苹果树,落在白色的花瓣上,一会又飞走了。蜜蜂要飞去哪里?它为什么会飞走?有一只小鸟在树上做窝,另外一只小鸟在屋檐下筑巢。这是为什么呢?晚上的草原灰蒙蒙一片,而到了早上,却好像盖上了一层白色的毛茸茸的毯子。这是为什么呢?太阳落山了,星星闪耀在夜空中。这是怎么一回事?小手套上落了一朵雪花,那么美,像是能工巧匠用银子雕刻出来的花朵,小巧玲珑。这种美从何而来呢?数九寒天,树枝变得光秃秃,毫无生气,等到了春天就发芽了,长出了绿叶。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夏天的时候,燕子飞来飞去忙着搭窝,到了冬天就不见踪影。它们躲到哪里去了呢?我梦见了一只非常奇特的、从来没见过的鸟,一觉醒来就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到底见没见过这只鸟呢?

人所具有的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大自然的奥秘或者对周围世界之美的惊叹和赞扬,请注意,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不是大自然赋予的,而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这正是一个人正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看到黄蜂在往墙上的洞里钻,他感觉很惊奇,于是就要发问:它要往哪里钻啊?为什么啊?他之所以惊奇,并不是因为他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是因为父亲、母亲和身边的成年人,大家教会了他感到惊奇,教会了他去发问。儿童的好奇心是逐渐形成的,而周围的人往往不易觉察。我们成年人经常把形形色色的东西、各式各样的现象都展现在儿童面前,而这正是激发儿童产生好奇心的源泉。我们展现给儿童看的东西和现象越丰富,他们就会产生越多的新问题,也就会感到越惊奇、越快乐。在儿童的意识和潜意识中,也在逐渐形成着关于美的惊叹和赞赏、对于人的智慧和灵巧双手的赞赏。周围世界的所有信息,通过这种情感的折射,进入了儿童的思维之中。儿童在认识、理解、发现的过程中,并不是“自主地”去发展,而是依靠着人类数千年积累的思维经验去发展。

三十六年的学校工作经验让我形成了这样一个信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育首先意味着教他们观察世界,教他们发现世界。请您对一至四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加以观察和研究,看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观察到什么,发现到什么?

发展孩子的思维,首先要发展他们的观察和发现能力,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思维。但是观察能力——这里指的是人类的这一技能,并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源于有意识的生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人的观察世界的能力,取决于他在童年早期由什么样的人教育,他从周围世界中观察到了什么,以及是怎么被教育去观察世界的。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让儿童注意到事物之间最细微的差别、最细小的变化,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聪明伶俐的孩子通常来自这样的家庭:父母能够教会他们观察出周围事物的色彩和细微差别、运动与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最积极、最紧张的学习,是当儿童看到某些新奇的、不理解的东西而产生震惊感的时候,才会产生的。

智能教育在一个人出生之后,越晚开始,就越难进行。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关于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抛之脑后,而很多家长则根本不了解。在家长中至今还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错误说法:在入学之前,要将儿童的思维保留成一张白纸那样,不要教他认识一个字母,也不要教他学习阅读——这样在正式入学后能学得更好一些。在学龄初期暴露出来的学前教育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儿童所处的环境并没有促进他求知欲的发展。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其实就谈不上什么智能教育。如果每位小学教师都能设想出一套几年内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的基础性大纲,那倒是挺不错的。这套大纲应该包括:儿童在观察和发现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因果关系?发现哪些东西?儿童在求知欲不断增强的认知过程中,会经过哪些阶段?学前教育机构尤其需要这套大纲。如果儿童不能每天都去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渐渐熄灭。(www.daowen.com)

当儿童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时,情况往往会更加糟糕。

别佳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在跟那位年轻的铁路工人讲述别佳的遭遇时,我说:“您的第一个孩子是不是也曾生活在那样的条件下呢?”别佳在童年时,爸爸和妈妈都要工作,他被送到了奶奶那里。他们家的物质条件是很优渥的,有能力将孩子送进幼儿园,但是父母担心他在幼儿园得不到很好的照料……奶奶是一个很善良、很细心的人,但是她对孩子的关心只限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按时喂饱、睡觉和洗澡。奶奶的耳朵很背,后来完全聋了。

别佳是个很强壮、很活泼的孩子。当他满两周岁的时候,正好是夏天。父母用篱笆将草地围了起来,把院子和街道、花园隔开了。别佳在被围住的这一方草地上随意玩耍,但是他的活动天地仅限于此。所以,别佳没有和其他大孩子一起玩的机会,等到长大了一点后,也没有和同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身边也没有什么孩子可以让别佳学习、了解的。别佳稚嫩的双眼观察到了很多有趣的、美好的现象:啄木鸟沿着粗壮的树干跳跃,天空中云雀在歌唱,一群蜜蜂从蜂箱里飞出来,落在苹果树上……成千上万个画面在他眼前闪现,但没有在他的意识里留下半点痕迹。小男孩已经两岁半了,但还不知道很多日常事物的名称。有时候他的眼睛里燃起了好奇的火花,他呼唤奶奶,可是奶奶根本听不见。如果她有时候听到了,就会走过去看一看,发现别佳用小手指着他感兴趣的小鸟或者蜜蜂,确认并没有什么危险的事情之后,奶奶就回到阴凉的地方打盹去了。

转眼秋天了,接着冬天到来了,别佳能活动的天地就变得更小了:在大房间里铺上地毯,随便他在上面走啊、跑啊、爬啊,不会碰到什么坚硬的物体,也不会受伤。奶奶从早到晚悉心地看护着他,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吃,有各式各样的玩具可以玩,但玩具到他手里就会被弄坏……一切看起来都挺好的。在邻居看来,别佳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些家里没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的年轻父母们,都很羡慕别佳的父母。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而在十年前,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还不具备良好的物质和教育条件。还有些四五岁的孩子一天到晚在外面玩,经常晚上鼻青脸肿地回到家,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很羡慕别佳的爸爸和妈妈。

而于小别佳而言,日子却是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绿色的草地或者铺着地毯的房间,耳背的奶奶、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一天不如一天的奶奶。每年爸爸和妈妈出去走亲戚,要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只有奶奶一手照顾别佳,而这些日子对于小男孩来说,恰恰是特别枯燥无聊的。

到了五岁多的时候,别佳终于从那一方篱笆围成的草地被放出去了,可以到附近的街上稍微玩一会。刚开始的时候,小男孩别提有多高兴了。他很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但没过多久,孩子们之间的玩耍就给别佳和他父母都带来了不快。出现了令人不解的一幕:五岁多的别佳不懂捉迷藏是怎么一回事,三四岁的孩子都懂,可是他却不懂。按照游戏规则,大家要散开跑走,然后躲起来,捉的那个人要一个个找出藏起来的人。别佳一个藏起来的人也找不到,他就躺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如果他在灌木丛或者是小土堆后面找出藏的人,他就去揪人家头发,对人家拳打脚踢,打得很凶。其他孩子都不愿意和别佳一起玩了,他对此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伤心,只是默默坐到灌木丛旁边,折下一根树枝,敲打着地面。他这样敲打了整整一个小时……有时会找些其他乐子玩:把树叶摘下来,然后整整齐齐摆放在衬衫下摆里。有一次一只小鸟从窝里掉了下来,被别佳捉到后,丝毫不留情面的,他把小鸟的毛拔得干干净净……有人去找别佳的妈妈,埋怨别佳毫无恻隐之念、怜悯之情,这种残酷远远超乎孩子的本性。然而别佳的妈妈却不假思索地站在儿子这一边,维护儿子,认为大家对别佳有偏见。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已经快6岁的别佳,数数竟然还数不到5。大家还发现,这个学龄初期的小男孩身上还有一个奇怪的特点:他缺乏幽默感,这个特点到他正式上学后,就尤其引人注目。这导致他在集体中惹出了很多不愉快的事。这一点很难去解释,却是明明白白的事实:学龄初期的儿童,如果缺少与人交流的环境,他们就会缺乏幽默感,或者幽默感很低。这给教师教育班级集体带来了困难:缺乏幽默感的儿童,往往会引起班级同学的嘲笑,逐渐与班集体疏远。

这就是别佳的情况,这就是他变成问题学生的原因。孩子周围的人们是善良的,对他悉心照料的,但是这种照料中缺少了一项主要的因素——人类的智慧,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人类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别佳的父母万万没有预料到,正是他们自己扑灭了别佳对大千世界的兴趣火花。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就这样被错过了。

以上就是我对那个年轻铁路工人所讲述的全部内容,他因自己遇到的不幸而苦恼不已。我们乘坐的车辆到达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跟他工作的小站相邻,他的孩子就是在这个村子里度过童年时光的。孩子的遭遇给父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铁路工人对我说:“现在我懂了,孩子为什么会变成那样子。在他童年时期,也没有什么人陪在他身边。我和他妈妈都上班,奶奶的耳朵也很背……后来奶奶去世了,我们就每天一大早把他送到一个林业工人家里去,他们家离我们一千米远。这是个什么样的家庭呢?有一个老爷爷,还有一个跟我们托利亚同龄的小女孩,那个林业工人夫妇俩也是整天在上班。如果我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

是啊,如果父母能早点了解这些就好了……这个想法已经困扰我很多年了: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都不应该缺少与人交流的环境,与人交流才能激发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教会他如何思考。如果孩子不在幼儿园,那么他也应当处在学校教育的氛围中,他的父母必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我们学校的教育集体,在解决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这一重要问题上,已经做了好几年的工作。这项工作是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给“家长学校”的“学前组”授课时,我们讲解了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段时间内,人与人交流的不可或缺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局限于儿童教育机构内。同龄儿童之间的相互交流,还只是与人交流这种实践活动中的一小部分。只有他们与父亲母亲、与哥哥姐姐交流时,才算是充分打开了与人交流的大门。我们跟家长们讲解,要如何与幼儿对话,如何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美和艺术的世界中,如何让孩子产生无数个“为什么”。经验表明,要想形成完美的人际关系,最有利的条件是儿童和两代人的交流——即与父母和祖父母的交流。老一辈人会向儿童传授几百年来的生活经验,讲述和传唱富含民间智慧的童话、歌谣和传说,这些都会给儿童的智力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童话和歌谣在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我想给校长和负责课外活动的教师们提个建议:要教会母亲们和祖母们给孩子讲民间故事。是的,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民间故事,因为民间故事里不仅蕴含了智慧思想,还有着感情色彩最鲜明的文字语言。我对此曾有过多次体验,民间故事中的鲜明形象所激起的强烈情感,不论是快乐还是悲伤,不论是赞叹还是惊奇,都是我们想要让儿童拥有的最细腻的精神活动,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核心内容。孩子们是从感知童话开始,慢慢学会感知艺术作品和历史故事中的情感精髓。

如果遇到一个对问题学生的智力发展落后原因、对人的心理形成的实质一无所知的教师,问题学生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可惜的是,极有可能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给社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我们社会绝大部分成员能享受的东西,即科学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智力活动和创造的快乐,这些问题学生却被永远剥夺了享受的权利。决不能认定这种学生是低能儿,他是正常的儿童。只有了解儿童的心理产生原因,了解儿童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儿童的记忆是如何发展和巩固的,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儿童智力发展的偏差。然而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学生最后都变成了差生。如果智力发展方面的偏差,实际上往往是很微小的偏差,尚未在人的精神面貌上留下烙印,那么还不算什么大事。而如果这些学生自己在精神上感到差人一等,那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幸了。要知道,他们最终将会变成不幸的人。如果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人是因为这种原因而变得不幸,那么还谈什么社会的和谐发展,还谈什么共同幸福?社会的幸福与个人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为了让整个社会变成幸福的社会,就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幸福。

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我首先是从他将来的个人幸福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当然,绝不能将幸福看作是某种纯粹的个人的事情。在我们这个将人视为最高目标的和谐的、公正的社会里,个人幸福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福祉和财富。我们社会的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在他完全不受侵犯的、私人的精神世界中,成为一名幸福的人。如果没有这种幸福,那么也无从谈起和谐的、幸福的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