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决问题学生与打造积极乐观的世界观

解决问题学生与打造积极乐观的世界观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乐观的世界观,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这些是照亮问题儿童前进道路的明亮火光。妈妈每次都问他:“尤拉,你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好好听课?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好好表现呢?”母亲觉得,尤拉对她的问题感觉莫名其妙,这一点让母亲大为恼火,控制不住自己了。而如果成年人对儿童抱着轻视的、冷漠的态度时,这个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儿童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为精细的领域之一。

解决问题学生与打造积极乐观的世界观

○积极乐观的世界观,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这些是照亮问题儿童前进道路的明亮火光。

在某所学校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件事迫使教师们对师生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一年级新来了一位叫尤拉的学生,他活泼又好动,开学没几天就给女老师添了不少麻烦。

女老师对尤拉的母亲抱怨道:“他在课堂上太闹腾了,一分钟都停不下来。”

渐渐的,这些抱怨变得越来越尖锐:“尤拉未经允许就随意说话……今天在上课时无缘无故就放声大笑起来……他对同桌说悄悄话,整整嬉笑了一节课……”

“那能拿他怎么办呢?”他的妈妈焦急地问。

“目前我们这么办吧,”女老师提议说,“我们一起做个联系手册,我会每天给他的表现进行打分,也会记录下所有表现不好的行为。然后您再采取相应措施。”

母亲高兴起来,但是女老师说的“采取相应措施”这句话让她惴惴不安。她想:“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随后,联系手册里开始出现以下内容:“尤拉在上课的时候玩纸飞机……尤拉悄悄给正在回答问题的同学提示答案……您的儿子变得越来越无法管教了……”

妈妈每次都问他:

“尤拉,你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好好听课?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好好表现呢?”

小男孩不说话,只是用自己那双明亮的蓝眼睛看着远处什么地方。母亲觉得,尤拉对她的问题感觉莫名其妙,这一点让母亲大为恼火,控制不住自己了。

母亲打了尤拉一下,尤拉叫喊着:“妈妈,你干吗啊?”

小男孩吓呆了,两眼瞪得大大的。他还从来没有受过这种疼痛和屈辱,而且从小时候起,在他所处的环境里,他还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去打另外一个人。

孩子的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如果对孩子们采取不注意或者漠不关心的态度,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尖利的棱角和暗礁,给孩子们造成他们无法承受的精神打击。而类似这样的精神打击是不应该有的,我们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对这一点进行深入地思考。

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教师、家长和所有从事儿童教育的人,都能具备高度的教育素养,都能认识到自己对儿童的命运负有公民的责任。

儿童对于善恶、是非都是极度敏感的。如果说,成年人能够将不公正理解为一种错误,然而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还无法理解生活的各种复杂性。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能了解儿童的内心感受。儿童的内心状态,这是指当他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触及儿童的人格时,儿童所作出的具有深刻个人情绪烙印的评价。对于他人的行为,儿童对这些的反应——首先是情绪上的反应——是十分敏感的。儿童对于不公正的事极其敏感。对于粗暴的斥责、嘲笑和讥笑,甚至是对于顺嘴说出的话,有时候成年人也不一定感到其中的冷漠意味,儿童却会感觉不公正。而如果成年人对儿童抱着轻视的、冷漠的态度时,这个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不公正会伤害、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因此而愤慨,他的内心会因此而产生各种各样积极的和消极的反抗思想。有些事情,在成年人看来是云淡风轻的,但是儿童会因此产生巨大的痛苦。我在学校里曾经遇见过这样一种情形,我从五年级学生维嘉身边走过,无意中看了他一眼,令我大为震惊的是,孩子的眼睛中竟然是满满的绝望,是儿童不常有的痛苦神情。而痛苦的起源,在我们成年人看来,简直是不值一提的:生物课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收集的植物标本交上来,维嘉晚交了一天。老师说:“没有按时交,现在不收了。”维嘉还跟我说了自己其他方面的一些痛苦和烦恼,我听了之后很是不放心:原来这个小男孩的家里还有那么多不幸!屈辱和痛苦接二连三地打击着他,而生物老师的严厉态度无异于火上浇油。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要时刻关注留心周围的人尤其是儿童的内心状态。

内心细腻而敏感的儿童,很容易被冷漠的态度伤害、刺激。我就曾经亲眼看过这样一件事。卡佳是一个三年级的女生,她个子小小的,蓝眼睛,梳着一条粗粗的大辫子,她今天心情格外好。她的父亲生病一年多了,一直躺在医院里,已经动了三次手术了。妈妈和卡佳都很痛苦,卡佳经常半夜醒来,听到妈妈在轻声地哭泣。

而今天开始,她的爸爸重新上班了。爸爸如今恢复了健康,精神饱满。卡佳的双眼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她来到了校园里,遇到了两个同班同学——别佳和格里沙。卡佳跟他们打了招呼并且分享了自己的喜悦:

“我爸爸病好啦!”

别佳和格里沙看了卡佳一眼,莫名其妙地耸耸肩,什么也没说,就跑去踢球了。

卡佳朝一群正在玩“跳房子”游戏的女同学们走过去。

“我爸爸病好啦!”她说,眼里闪耀着喜悦的光芒。

有一个女生妮娜,惊奇地问:“那又怎么样呢?”

卡佳觉得自己的喉咙好像被一团东西堵上了,连呼吸都觉得困难。她朝校园边上一棵孤独的白杨树走过去,哭了起来。

“卡佳,你怎么哭了?”她听到了科斯佳的声音,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生,平时总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卡佳抬起头,抽噎着回答说:

“我的爸爸病好了……”

“太好啦!”科斯佳高兴地说,“我们家附近的松树林里,开了很多铃兰花。等放学了,我们去采一些最好看的花,送给你爸爸。”

卡佳的双眼里闪耀着喜悦的光芒。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只要一两句话,就能让久病卧床的人感到犹如大病初愈。儿童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为精细的领域之一。为了不让一个儿童伤害到另一个儿童的心灵,我们要教会儿童们学会感受。保护一个人的快乐正如收集阳光一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依靠心灵的敏感和力量,才能像收集阳光一样来保护一个人的快乐。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关心的事,就是让儿童对于他人内心发生的事情,要始终心怀敏感的态度去对待。

有些儿童相较于其他人会表现得尤其敏感,学校里的奔跑、喧哗、叫喊等嘈杂声,都会惊扰到他们。尤其是教师的训斥声,哪怕教师并不是在训斥某个胆小的孩子,而是在训斥班级中的其他孩子,也会吓得他瑟瑟发抖。他简直吓呆了,连别人叫他名字都听不见,老师说什么他根本听不进去,说什么对他而言毫无意义。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节课的15—20分钟时间从学生的意识中溜走了,他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别人已经做完的事情,因为恐惧已经令他目瞪口呆了。教师站在一个孩子的身边,满怀惊讶:全班学生早就开始画圆圈了,可是维佳还在画横杠。教师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维佳渐渐就被冠上了“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的坏名声。教师的训斥也就时常直接针对他而来了。教师哪里会知道,每次当他走近维佳时,小男孩都吓得两腿发抖!在学校里,大概再也找不出比这更加令人无法容忍的事情了。在学校里,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浸润在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中,都应该饱含同情和怜悯之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处于恐惧的阴影之下。学校里不应该笼罩着恐惧,正如美和丑是不能相容的。

大多数情况下,儿童最终能够摆脱恐惧心理的束缚,但是,恐惧本身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在恐惧心理的阴影影响之下,很长一段时间内,儿童将无法正常地发展。而这本应该是儿童智力充分发展的最宝贵时间,如今却白白浪费了。

我们可以让一个人适应生活在恐惧和威吓之中,但是如果养成了这种卑劣的习惯之后,人就会变得道德败坏,变得卑鄙、虚伪和阿谀奉承,在恐惧和害怕的阴影之下,他会俯首称臣,变成一个残酷的、丧失良心的人。一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具备善良的品质,而这要建立在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的基础之上。

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英勇无畏,百折不挠。

儿童如果遭受到不公正或者粗暴的待遇,受到缺乏技巧的或者冷漠的对待之后,心灵会受到强烈震撼,体验剧烈的情感激荡,而他却要努力装作若无其事、毫无痛苦的样子。他会采取一种根本是人们意料之外的积极的反抗方式,例如矫揉造作、故作丑态。他们很轻易地就进入扮演傻瓜、没心没肺的捣蛋鬼甚至是小丑的角色状态中,而不愿经常想起自己的痛苦。后来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连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已经对别佳之类(泛指前述那种儿童——译注)的矫揉造作、故作丑态感到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大家在很多方面都对他非常宽容,教师也对他多有迁就和姑息……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大家故意怂恿别佳故作丑态、逗人一乐。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荣誉感和自尊感被蔑视了。我们绝对不能容许儿童不再尊重自己,不再珍惜自己的荣誉,不再天天向上。在教育中,有一条极其重要的规律——人在道德上是不断完善的,不断获取新的道德财富。对于教育这个复杂的过程,我认为可以用以下比喻来描述:教育者是一位向导,他对坑坑洼洼山路上的所有崎岖不平都了然于胸,他为所有初次踏上这条路的青年人指引方向。但是,他只是指路,而路还得靠行路者自己一步步去丈量。向导和行路的青年人,在攀登崎岖山路的过程中同享快乐、共历艰辛。共同的劳动让他们亲近起来,共同的自豪感让他们激动不已,教育过程同样应当如此。应当用追求共同目标和付出共同的劳动,将智慧的领路人和经验不足的青年行路者连接在一起。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教育,这不是一项简单容易的劳动,只有当受教育者对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心生自豪的时候,道德财富方能进入他的心田中。我们要将自豪感和荣誉感根植进青年行路者的心田中,根植于领路者和行路者的共同劳动中。哪里有这种共同劳动,哪里才会有教育。

教育的智慧就在于,要保护受教育者不受欺凌。不能让他觉得自己是听任命运摆布的一粒微尘,毫无反抗之力。任何时候,都努力做到不压制学生的意志力。意志力,形象点说,这是一潭深水,承载着人的尊严之舟。刚愎自用和不听话,要比唯唯诺诺和盲目服从好上一千倍。

每当我们说对儿童还不太了解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觉得满腹委屈。我们永远无法容忍的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儿童的精神世界是神秘莫测、深奥难懂的。有关儿童的心理状态的问题,关于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问题应该列入校务委员会的议事日程中,列入共产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专题研讨会的会议日程中。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举办类似的研讨会,但是这些研讨会往往脱离了学生鲜活的精神生活,而去讨论一些理论性问题:诸如什么是社会教育、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什么是教养……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农业学家们在研讨会上年复一年、无休无止地讨论“什么是丰收”的问题,那么能从农学研究中得出什么实际益处呢?要知道,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在自己的研讨会上却经常是在做这样的事情:没完没了地研究,什么是我们的教育丰收。

教育理论,应当是反应灵敏的指南针,指明和引导学生往哪儿走,怎么走?还应当是一束光,照亮实践教育的道路。伟大的俄国教育家康·季·乌申斯基,曾经痛心疾首地将缺少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比作是用巫术治病的巫医。给巫术披上一层科学的外衣,并不能产生任何效果。可怕之处就在于,这种巫医治病的风气侵入学校生活中最精细的一个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同龄学生之间。

学习——这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精神财富的互相交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善意和相互关怀。所有的学校生活都应当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

那么,这里最主要的方面是什么呢?

为了成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灵。人道主义精神不是用什么专门的方法就能制造出来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与迁就容忍是格格不入的。对儿童一味地娇生惯养、容忍迁就,只会导致他们变得懒惰、散漫和任性无理。对于家长对儿童的纵容态度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师们感到深深地担忧,并决定终结这种状况,他们认为,只有严厉严格才能对抗娇生惯养。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们在所有涉及学生个性的问题上施行“急转弯”,这就是要和儿童的意志力较劲。而意志力——这是极其复杂、难以捉摸的,更何况这里说的还是儿童的意志力。

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意味着公正,意味着将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中,不存在也不可能会存在所谓的抽象的公正。在教育中,公正意味着教师付出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果用千篇一律、毫无区别的方式去对待学生,其实是漠不关心、不公正的最坏的体现。如果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关注,没有人去关注他个人的微小的痛苦,大家都好像遗忘了他,那么他就会感到委屈和痛苦,感到大大的不公正。有时候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教师走近他身旁,问他一点什么,或者给他一点建议,这其实就是对他的精神支持。

我深信,严格要求始于高度尊重儿童的力量和能力。从本质上来说,严格要求意味着能够理解和感受儿童的内心,懂得什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什么是他们无能为力的。要竭尽全力去帮助儿童,达到他能触及的高度。要让他相信,只要确定好目标,就一定能达成的。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对学生要采取人道主义的态度,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懂得这样一条简单但又充满智慧的真理:如果缺少儿童内在的精神努力,如果儿童缺少成为一个好人的意愿,那么也就难以想象学校和教育会变成什么样。一名真正的教育大师,也会去督促、强加和逼迫学生的,只不过他在做这些的时候,绝对不会熄灭了儿童心中那簇珍贵的火苗——成为一个好学生的意愿。对于教育者而言,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意味着要具备技巧、艺术和唤醒儿童思维意识的能力,要让儿童意识到,他尚未成为他可以、他应当成为的那样的人。要让美好的事物成为儿童的理想,吸引他、鼓励他、振奋他。一名真正的教育大师,即便是在责备学生,对学生表示不满和愤怒时——教师和所有其他有感情有文化修养的人一样,也会有愤怒的时候——即便在愤怒的时候教师也不会忘记,绝不能熄灭了儿童的这种思想,这种关于不达目标就决不放弃的思想。(www.daowen.com)

有人认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教师,说话始终是温和克制的,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善良并不是体现在声调上,也不是体现在遣词造句上。真正的教育者一向都是情感充沛的人,他对欢乐、痛苦和不安都感同身受。如果儿童能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这些诚挚的人类情感,那么他们就会信任老师。

您可能会问:“一般情况下,教师能提高嗓门,大声训斥吗?”有一位教师伤心地说:“这么说,教师都不能大声训斥学生了?那他还能干什么呢?”关于说话声调、提高嗓门等问题,一般来说,要与教师的情感修养和文化修养结合起来看,不能分割开来。一个具备情感修养的人,他不用任何喊叫就能走进儿童的内心。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高度敏感的老师,是从来不会大声训斥的。不安、痛苦、困惑、惊讶和愤怒——所有这些情感及其相关的种种微妙反应,儿童都能从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里感知出来。为了让学生领会这些情感,真正的具备人道主义精神的教师并不需要精心地遣词造句:只要心中有情感,即便他没有说出来,学生也是能领会到的。

真正的教育大师具备高超的情感修养和教育感知能力。我认识一位教师,他在学校已经工作了三十六年,培养出一百多名同样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也成了具备高超水平的行家里手。这位教师也会发怒,也会气愤,也会怒气冲冲,但是他从来不会大声训斥,他也并没有竭尽全力在控制自己。儿童能够从他的声音中辨别出几十种细微差别的情感:伤心、不安和委屈等。确实,当学生的行为不能令人满意的时候,即便是真正的教育大师也会感受到深刻的难过。当他因为某件事烦忧时,他的说话声音就会变得很低,整个班级就会凝神屏息,注意听他说的每一句话。这并不是某种专门的表演,也并不是有意识地控制嗓音。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源于教师深刻的内在修养和情感修养。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举止的影响,学生每天都在心灵深处作出最细腻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就是运用人道主义精神进行教育的强有力的基础,没有它,就没有所谓的学校。正是在这种反应中,在教师丰富的情感变化中,学生才能感受到他的真诚。

对待懒惰、无所事事、懈怠疏忽、虚度时光、挥霍浪费和漠不关心等情况,采取绝不容忍的态度,这是一位教师的高超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一定是善于运用自身高度的情感修养来教育学生的教师。这种绝不容忍的态度,是善良和善意的本质所在。

这里我想重申一下这个思想,即真正的教育者要唤醒并发展学生心中成为好人的意愿。基于教导学生的义务,教师怀着真挚的、诚恳的感情,而这正是激励学生力争成为好人的生气蓬勃的力量源泉。真正的教育者很少会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要成为好人啊!学生是从他深厚和真挚的情感中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的。真正的善良,就是真诚。它可能并不总是令人愉悦的,真理很多时候是令人痛苦的、担忧的,真理中包含着坚强的意志力和严格的要求。但是,最令人痛苦的真理却在孩子们的心中根植了成为好人的意愿,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善良从来不会侮辱一个人的尊严。

对于含义丰富的概念“善良”,这里需要再确认一下。教育工作者的善良,首先意味着对儿童的当下和未来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那些以一颗敏感的心灵去感知学生最细腻的内心活动的人,才有权利被称为善良的人,才有权利被称为教师。善良这个概念,最主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细微含义之一,就是教育者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对于精神空虚、弄虚作假的行为,绝对不能妥协。

多亏了教师们具备的高度情感修养和思想水平,我们的集体中才能形成了真挚的、坦诚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和自己的老师们,在共同的劳动中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只有当教育者和他的学生们在共同的劳动中一起感受喜悦和欢乐时,才能真正做到将道德财富代代相传。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体验着同志般的情谊,所以他们能够做到互相之间开诚布公。还有一点极其重要,人的最美好的品质都不会被偶然的、伪装的、次要的东西所掩盖。在同志般的友好氛围中,儿童的心灵会对一切美好的、善良的事物非常敏感、反应敏锐。儿童会努力向好榜样看齐,会将教师的意志力当作来自友好朋友和同志的建议来接受。共同的同志式的劳动吸引着学生们,他们会充分展示自己意志力的各种优良品质。他自身的意志力并不会被压制,相反地,他为了达成目标,会充分集中自己的意志力。教育中的这条金科玉律,在实践中会常常体现为:教师很少去禁止学生做什么,而是经常性、几乎始终是以自己作为榜样来激励和吸引学生。这正是教育技巧的秘诀之一:一名好教师,很少对学生说禁止之类的话,他总是表扬和鼓励学生。

学生致力于成长为一名好人的意愿,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意志力体现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暗含着这样一条逻辑:就教育的本质来说,学生正是教师的首席助手,自我教育,就其字面意思而言,才是教育的核心和中枢所在。

也不能简单地要求教师尽量不要去禁止学生做什么。当教师和学生受到共同的集体劳动的思想鼓舞时,当他们体会到大家都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同志时,就很少需要去禁止他们做什么了。当学生能够和教师一样,被同一种崇高的社会活动吸引的时候,他们就能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

当学生有了成长为一个好人的意愿时,那么教师对他的态度及其中包含的一切含义,他都能够轻而易举地领会到。得益于学生产生了这种意愿,即便教师表现出不悦和恼怒,学生也不会觉得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相反地,教师的不悦和恼怒反而更能激发出学生成长为一个好人的意愿,因为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公平和公正。学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良心不安,他会首先将教师看作是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人。

这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关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体现出学校生活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对于某些现象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在有些学校里,学生并不能理解和体会教师的独特个性,对于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毫无同情之心。劳累的教师们每次到了放学的时候,经常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学生们依旧调皮捣乱,惹得老师火冒三丈,大喊大叫……

大喊大叫,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少文明。教师大喊大叫会惊吓到学生,令他们不知所措。大喊大叫,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学习态度所做出的最简单最粗暴的一种反应,在这种反应中包含着本能的成分。在大喊大叫中,人的真实的情感会丧失殆尽。也许,您也注意到了:教师在对学生大喊大叫时,他的声音变得和心平气和时完全不一样,连他自己都辨别不出来了。这是一种可怕的标志:教师对学生的大喊大叫不仅是在肆意宣泄着自己的本能,而且还严重摧残了孩子幼小心灵中细腻的情感。那些经常受到大声训斥的孩子们,会丧失感知他人细腻情感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还会丧失对于真理和公正的敏锐性。大声训斥会令孩子们的良知变得迟钝麻木。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父亲、母亲或者教师在大声训斥之后,会平静一点,恢复常态,开始心平气和地劝导和说服孩子。他们会对孩子说一些好听的、公平的话,但孩子此时仍然处在大声训斥的阴影之下,已经失去了理解和领悟的能力。

在大声训斥中,孩子们感受到训斥人的手忙脚乱和无能为力。他们认为,大声训斥包含着两种意思,要么是故意要找他麻烦,要么就是在他面前感到担心和害怕,所以要实施防御。不管是哪一种意思,都会引起儿童做出积极的反抗。

您在上课时间走进学校,会发现教室里是一片安静的嗡嗡声,就像站在养蜂场的蜂箱附近一样。忽然从远处什么地方传来了刺耳的训斥声,这是教师在训斥学生。对于这种情况,您可能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太好。您一定会觉得满腹愁思:该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将大声训斥的现象从校园中根除出去呢?

对于这种情况,任何行政命令都不起作用。如果教师除了大声训斥以外,没有别的方法,那么他肯定不会停止大声训斥的。需要详细地讲一讲教师的情感和思想修养问题,以及学校工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问题。学校集体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自我回顾一下,对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进行分析。我想建议您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来进行详细地分析:教师的大声训斥是如何伤害学生心灵的?又是怎么摧残了人的美好情感的?在教师的大声训斥中,怎么培养出长大后也同样对他人大喊大叫、漠不关心和冷酷无情的人?我想建议您使用师生关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教师的大声训斥会如何给师生关系造成隔阂,妨碍师生的相互理解,甚至有时候会在他们之间筑起相互厌恶的高墙。您可以举出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大声训斥是毫无意义的。比如说,有位教师准备当众批评一位学生,他设想的是,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好好训斥一下”万尼亚,大家都会声援教师,万尼亚会在同学们面前无地自容,会感到良心不安的。然而,教师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被一顿训斥后的学生,反而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同情。同学们都站在了万尼亚这一方了,他们为了帮同学辩解,甚至不惜去撒谎,这是很常见的情形。

如果对着整个班集体进行大声训斥,那么情况会更加糟糕。任何时候,任何情形,都绝对不应当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大声训斥不仅会让学生震惊压抑、呆若木鸡,更会让学生感觉受到了侮辱。您作为教师,如果因为班集体导致您受了委屈、感到烦恼,那么您需要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您自己要冷静下来,控制好情绪。在令您感到委屈和烦恼的事件发生当天,请不要去谈论它。不要去打击报复学生,不要急于抱怨责怪,请多去想一想。您要和自己的学生多交流,请这样来处理这件事:请学生来帮助您,一起分析所发生的事情。

儿童常常有自己大大小小的烦恼、痛苦和担忧。一位具备较高情感素养水平的教师,能一眼就看出学生情绪不佳。首先从儿童的眼睛里就能看出,他们的目光中会流露出他们的想法、感情和思绪。一旦发现儿童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具有高度敏锐性的教师并不会马上询问他原因。但是他会想尽办法让儿童感知到,教师已经猜测到他心中的不安、痛苦、烦恼和不幸。等到单独和儿童相处时,教师就可以细细询问原委了。但是,如果已经确定学生需要帮助,教师却事不关己或者将学生置之脑后,那就会给学生带来新的痛苦。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委屈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说,有人把他的玩具藏起来了之类的。但是请不要忘记,儿童对于喜怒哀乐、对于善与恶,都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一位经验丰富、感觉敏锐的教师决不会忘记,他本人也曾经是一个孩子。应当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分担他的痛苦,给他以帮助。对于儿童来说,同情、怜悯和真诚的关心,往往就是他们最期待和最友好的帮助。而冷漠无视、漠不关心则会令儿童震惊无助,导致他们的神经系统进入一种兴奋状态,由此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下面这件事发生在二年级的课堂上。女教师发现,萨沙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字写得很差。

女教师生气地说:“萨沙,你动动脑子,写的是什么?你不是在外面玩,这可是在课堂上……”

萨沙的头更低了,埋进作业本里。过一会,女教师发现萨沙作业中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哎,你在想些什么呢?”女教师更加严厉地责问。

“他奶奶死了,”萨沙的同桌女同学说,“昨天下葬的。”

“奶奶?”女教师用疑问的语气重复了一遍,然后就没再说什么了。她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这件事,但是萨沙可能永远也忘不掉。

萨沙从头到尾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奶奶是他最亲爱的人,奶奶的去世让他十分痛苦。可是女教师再也没去关注这个男孩子。

萨沙从此没法集中注意力了,既不能思考算术习题,也不能思考语法习题。在课堂上,每当女教师走近他,他就会吓得手脚发抖。孩子的痛苦需要同情和关心。对孩子的痛苦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会令他感觉受到了侮辱。这位女教师忘记了萨沙的痛苦,只是一再要求他:“写得更好一些,不要出一点错误。”

有时候儿童自己也搞不清楚痛苦从何而来,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儿童的身体健康出了点问题,但是他自己浑然不觉。教师此时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感知。如果教师是一位兼具高度情感和智慧素养的人,能够读懂人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一定能够发现和感知到这一点。

儿童经受的很多委屈和痛苦,究其根源,都来自其家庭生活、日常生活。对此,学校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不能认为自己的作用仅仅只是准确地揭示不幸的根源。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性的教育机构,肩负有积极影响社会环境、创造良好教育氛围的使命。我们教师集体坚信,通过宣传教育知识,可以防止很多苦恼、冲突和不幸的发生。在“家长学校”的课程中,我们向家长讲解了相关内容,告诉他们听话和服从不应该建立在恐惧之上,恐惧只会催生欺骗、虚伪和阿谀奉承。

为了防止家庭教育中出现麻烦和错误,早在学校里就应当给少男少女们进行教育,他们日后是要为人夫为人妇,为人父为人母的。踏进婚姻生活的男女们,很多时候并不懂得婚姻生活需要具备哪些复杂的、精细的修养。他们应当深刻地理解和感知到,婚姻生活不像那些幸福的约会时光一样了,而是要日复一日,共住一个屋檐下,共同走过一辈子。生活中不只有快乐和幸福,还会有繁重的劳动,包括精神上的操劳和紧张,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大力进行睿智对待生活的相关教育。

应现实生活的要求,有必要在中学高年级为少男少女们开设《家庭关系修养》课程。如果我们能够给他们真正讲清楚生活的复杂性和所需要的智慧,那么他们就能明白,婚姻生活首先意味着养育子女。如果我受委托来制定这门高年级所需课程的大纲,我会将“人类的愿望文化”这一问题放在首位。要知道,正确养育子女的基础是什么?首先,是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愿望,能够为了家庭、孩子和父母不惜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愿望。那些仓促离婚的人们,首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年轻人把自己的愿望看得高于世界上的一切。这份课程大纲里应当包括《家庭中愿望的和谐共存》这一章节。在这一章节的内容阐述中,我会对和谐家庭及不和谐家庭中发生的事件进行详细地分析,通过具有教育意义的实例来说明,人的愿望是如何产生的,其中哪些愿望是可以满足的,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满足,而哪些欲望是能够加以克制的,以及怎么样让自己的愿望服从于家庭的共同利益。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培养孩子对待愿望的态度。

我来公开一个小秘密:我们学校已经开设了《家庭关系修养》这门课。我们教育少男少女们,如何做好走入婚姻的准备,如何处理好家庭生活,家庭关系中的高度修养包括哪些内容,怎样教育子女等问题。毫无疑问,在教学计划里没有安排这类课的条件下,来讲授这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不管有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因为我们知道,这门课程即便算不上最重要的,但是其重要性也绝不会亚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将成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但是所有孩子都会成长为男人和女人,都将为人父、为人母。

对于这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我只是谈到了一点皮毛,但是这个问题和教育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思想上做好成为一名父亲和母亲的准备,这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尽最大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对成为父母这件事,多一些美好和高尚的想象。使爱的感情高尚起来,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让学生在少年时期就深刻地领悟到,爱——意味着对别人承担道德上的责任。

在有一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身上所具备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公正、敏锐、高度的道德和情感修养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不是低能儿童,而是正常的儿童,只是他们在学龄初期所受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对于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真正考验。如果对这些儿童的教育不做专门的、深思熟虑的工作,那么学校就是不尽职的。

有关儿童的科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一点新的知识,教师和学校领导就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试图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用新的观点重新评价、重新思考业已形成的理论和信念。在这个重新评价、重新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夸大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尤其对于问题学生来说,下结论做判断不能操之过急,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关乎了一个学生的命运。当然,对于学校里发生的每一起冲突,每一次关系的恶化,我们不能将其都看作是神经官能症的征兆。不过,每一起冲突,每一次关系的恶化,都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的警觉和不安。

如果教师十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如果全体教师持有高度一致的教育信念,并且认为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教育的对象,而是一种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力量,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加者,如果在十多年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不仅对儿童进行教育,同时也教育了家长。那么,在这些地方,就不会发生教育过程中的神经官能症。建立在真挚感情基础上的师生、父子关系,互相之间信任依赖,是有助于此的。而如果相互之间不信任不依赖,父亲和教师将孩子看成小魔头,孩子也觉得父亲和教师对自己怀有敌意,与自己格格不入。很多家庭中笼罩着互相怀疑的氛围,家人之间说话的口吻不是心平气和、有商有量的,而经常是吵吵闹闹的,这样自然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与这种不良现象做斗争的唯一有力方式,就是建立健康的家庭精神生活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把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过程建立在高度文明的基础之上。

学校的教育水平低下,会棒打两头,不仅会打击到儿童,也会打击到教师。教师并不是铁石心肠的人,他有灵魂、有精神、有自尊心和自爱心。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感情伤害学生心灵,将教育过程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那么教师也会有犯病的危险,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教育修养水平,在这一复杂的问题上,教师的心理状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教育修养水平低下的一个危险根源来自教师,在教师看来,儿童每一个不好的行为,或者只是教师看不惯的行为,都是带有恶意的,或者是故意的,甚至是蓄谋已久的。认为儿童的每个行为都是存心故意的,这就是忘记了一条重要的道理:从本质上来说,教育就是用睿智的道理约束薄弱的意志力、管理贫乏的经验、控制冲动的感情。儿童尚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意志力,对此,教师应该采取父母般的宽容谅解态度。理解儿童行为的实质,教师才能不将自己跟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我研究“学校性神经官能症”已经二十多年了,事到如今,我才敢就这个重要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初步看法,我也建议您不要轻易而草率地下结论。当然,如果情况十分明朗,那么也不用犹豫徘徊。为了防止学校里出现大声训斥、神经紧张等现象,您一天也不要耽误,马上采取具体措施吧。

对多所学校的情况进行摸排了解后,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校集体的规模越小,其家庭般的和睦关系就越能将学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个体之间的精神交流越丰富多彩,神经紧张的情况就越少发生。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学校里没有一个和睦的集体,吵吵闹闹、一片混乱,这就为神经紧张提供了滋生的条件。但是集体规模较大的学校现在有,将来也一直会有。如何在一个较大的集体中,防止一些我们不希望的现象出现,这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对于那些学生人数达千人和超过千人的学校,应当采取预防性措施,创造出一些条件,让同年级的班级集体都能形成和睦的家庭式的氛围,防止学生打闹喧哗。这是提高教育文明程度的基本前提。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不正常的:很多学校采取延长学习时间的托班制度,而这本质上和平常上课没有任何区别。铃声一响,学生就要走进教室,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变成了另一种上课,课间休息也要按照铃声开始和结束。还是一样的神经紧张,还是一样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还是一样要安安静静地端坐着。令人遗憾的是,在个别学校中还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延长学习时间的托班制度不仅导致儿童累得筋疲力尽,还导致他们没法独立阅读课外书籍。锤炼儿童的意志力,并不是把儿童的一举一动紧紧束缚起来,而是要尽最大可能,让孩子们在独立活动中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力。儿童有些应该受指责的行为、有时甚至是看起来无法解释的行为,形象点说,这是因为孩童们无时无刻不被困在牢笼之中。他们巨大的精神力量被压制着,而又无法使这种力量服从于自己的理智和意愿。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儿童发挥自己的力量,而非一味地限制和约束,不能让儿童时时刻刻感到受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力。

然而,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其他困难之处,其根源不在于教师的教育修养,而是源于其他方面。

有一些学生属于问题学生,什么是问题学生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