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推动小康社会进程

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推动小康社会进程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达到目前小康所实施的扩大内需的方针、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消费惯性,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保证的经济增长来看,小康社会的实现就意味着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需求的刺激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小康社会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在目前指标体系下难以统一度量,除了庞杂的指标体系存在技术可行性问题及主观随意性外,量纲的非统一化使得全面衡量环境资源供求状况难以实现。

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推动小康社会进程

从达到目前小康所实施的扩大内需的方针、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消费惯性,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保证的经济增长来看,小康社会的实现就意味着需求的进一步增长。

(1)对资源需求的刺激作用。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以资源损耗为代价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将不可避免地从两个方面产生对资源需求增长的刺激:一方面,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以生产要素的形态投入到生产中被消耗,此为对资源的引致需求;另一方面,资源作为人们生产、生活载体,以环境资源的形态构成人们的直接需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相应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取向会随价值观念转向而有所转变。正如西方学者马斯洛所论述的人类需求层次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偏好由基本的生存需要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可以预见,全面小康社会的人们因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而将朝着更高层次跃进,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将对所处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环境资源、旅游资源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需求的刺激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2)小康与资源占用。应当看到,我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进入小康社会是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的。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1994》的估计,我国每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能源为187kg石油,而美国为35kg,加拿大为50kg,日本则为13kg;我国12种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5~10倍,其中钢铁为5~8倍,木材为4~10倍,水泥为10~30 倍,橡胶、硫酸、烧碱等化工原料的消耗强度为发达国家的4~10倍,合成纤维和棉花纺织原材料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和40~80倍以上[2]

我们不必过分苛责这一过程,因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产物,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是任何国家无法彻底摆脱的。应当强调的是,资源消耗的强度和环境损害的程度是可以控制的。简而言之,考虑代际公平和区域机会均等原则前提下,对有限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至少应在其耗竭之前找到可行的替代以至不阻碍生产,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应控制在其自然再生的能力之内,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应力求不超过其自净能力下限。全面建设小康引致的资源需求增长不可避免,为此,要转变原有资源大国的观念,立足于我国人均资源有限的现实,进一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合理引导资源在引致需求和直接生态资源环境需求之间的配置,建设经济持续发展、人们安居乐业、人与环境和睦相处的全面小康社会。(www.daowen.com)

(3)小康与生态占用。小康社会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在目前指标体系下难以统一度量,除了庞杂的指标体系存在技术可行性问题及主观随意性外,量纲的非统一化使得全面衡量环境资源供求状况难以实现。生态占用(ecological footprint)方法为衡量资源环境供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它将资源供给和消耗统一到一个全球一致的面积指标,即以现有生活水平下占用的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概念来代替因承载主体状况差异使得横向可比性差的承载力指标,通过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非区域特性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既可以联合考察特定空间的生态容量以判别同一区域的生态供求状况,也可以对不同区域生态占用状况进行对比,评判可持续发展差异。

从生态占用计算所依据的消费指标以及小康社会的收入增长和城市化水平表征可知,二者密切相关。小康社会人均收入的极大增长引致的间接需求和人们价值观念变迁所导致的直接需求势必造成生态占用的极大增长,而伴随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本身是对原料以及市区以外土地等资源的占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