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干燥、温度、渗透压、射线和紫外线、超声波等。
1)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机体的代谢活动与生长繁殖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开始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再继续升高,则细胞功能急剧下降以至死亡。
(1)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高温是比最适温度还要高的温度。高温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原理是高温能够使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死亡。高温消毒和灭菌的方法较多,大的分类为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
①干热灭菌法
a.火焰灭菌法:以火焰直接灼烧杀死物体中的全部微生物的方法。其特点是灭菌快速、彻底。常用于接种工具和污染物品,如微生物接种时使用的接种环,就是用火焰灭菌法。使用范围受限。
b.干热灭菌法:主要在干燥箱中利用热空气进行灭菌。通常160℃处理1~2 h可达到灭菌的目的。适用于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耐热物品的灭菌。
②湿热灭菌
a.煮沸消毒法:物品在水中100℃煮沸15 min以上,可杀死细菌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胞,如在水中加入1%碳酸钠或2%~5%石炭酸,则效果更好。这种方法适用于注射器、解剖用具等的消毒。
b.巴氏灭菌:灭菌的温度一般在60~65℃处理15~30 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但不能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用于不适于高温灭菌的食品,如牛乳、酱腌菜类、果汁、啤酒、果酒和蜂蜜等,其主要目的是杀死其中无芽胞的病原菌(如牛奶中的结核杆菌或沙门氏杆菌),而又不影响它们的风味。
c.超高温瞬时灭菌法:灭菌的温度在135~137℃3~5 s,可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耐热性强的芽胞细菌,但污染严重的鲜乳在142℃以上杀菌效果才好。超高温瞬时灭菌法现广泛用于各种果汁、牛乳、花生乳、酱油等液态食品的杀菌。
d.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实验室中常用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是在高压蒸汽锅内进行的,锅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原理相同,锅内蒸汽压力升高时,温度升高。一般采用9.8×104 Pa的压力,121.1℃处理15~30 min,也有采用较低温度(115℃)下维持30 min左右,可达杀菌目的。实验室常用于培养基、各种缓冲液、玻璃器皿及工作服等灭菌。
e.间歇灭菌法:用流通蒸汽反复灭菌的方法,常常温度不超过100℃,每日1次,加热时间为30 min,连续3次灭菌,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每次灭菌后,将灭菌的物品在(28~37℃)培养,促使芽孢发育成为繁殖体,以便在连续灭菌中将其杀死。(www.daowen.com)
(2)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都有很强的抵抗力,当环境温度低于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时,其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生长繁殖停止,但仍可以长时间保存活力,常常用低温保存菌种、毒种、疫苗、血清等。但少数病原微生物,在低温保存比室温中死得更快。
冷冻真空干燥是保存菌种、毒种、疫苗、血清等制品的良好方法。将保存的物质放在抽成真空的容器中,在低温下迅速冷冻,让冷冻物质干燥,这样,菌种及其他物质在冻干状态下,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失去活性。
2)干燥
水分对维持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干燥会造成微生物失水代谢停止以至死亡。不同的微生物对干燥的抵抗力是不一样的,以细菌的芽胞抵抗力最强,霉菌和酵母菌的孢子也具较强的抵抗力,依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酵母的营养细胞、霉菌的菌丝。影响微生物对干燥抵抗力的因素较多,干燥时温度升高,微生物容易死亡,微生物在低温下干燥时,抵抗力强,所以,干燥后存活的微生物若处于低温下,可用于保藏菌种;干燥的速度快,微生物抵抗力强,缓慢干燥时,微生物死亡多;微生物在真空干燥时,在加保护剂(血清、血浆、肉汤、蛋白胨、脱脂牛乳)于菌悬液中,分装在安瓿内,低温下可保持长达数年甚至10年的生命力。
3)渗透压
大多数微生物适于在等渗的环境生长,若置于高渗溶液(如20%NaCl)中,水将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周围的溶液中,造成细胞脱水而引起质壁分离,使细胞不能生长甚至死亡;若将微生物置于低渗溶液(如0.01%NaCl)或水中,外环境中的水从溶液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致死。一般微生物不能耐受高渗透压,因此,食品工业中利用高浓度的盐或糖保存食品,如腌渍蔬菜、肉类及果脯蜜饯等,糖的浓度通常在50%~70%,盐的浓度为5%~15%,由于盐的分子量小,并能电离,在二者百分浓度相等的情况下,盐的保存效果优于糖。有些微生物耐高渗透压的能力较强,如发酵工业中鲁氏酵母,另外嗜盐微生物(如生活在含盐量高的海水、死海中)可在15%~30%的盐溶液中生长。
4)辐射和紫外线
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均具有杀菌作用。在辐射能中无线电波最长,对生物效应最弱;红外辐射波长在800~1 000 nm,可被光合细菌作为能源;可见光部分的波长为380~760 nm,是蓝细菌等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紫外辐射的波长为136~400 nm,有杀菌作用。可见光、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的最强来源是太阳,由于大气层的吸收,紫外辐射与红外辐射不能全部达到地面;而波长更短的X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α射线(由放射性物质产生),往往引起水与其他物质的电离,对微生物起有害作用,故被作为一种灭菌措施。
紫外线波长以265~266 nm的杀菌力最强,其杀菌机理是复杂的,细胞原生质中的核酸及其碱基对紫外线吸收能力强,吸收峰为260 nm,而蛋白质的吸收峰为280 nm,当这些辐射能作用于核酸时,便能引起核酸的变化,破坏分子结构,主要是对DNA的作用,最明显的是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妨碍蛋白质和酶的合成,引起细胞死亡。紫外线的杀菌效果,因菌种及生理状态而异,照射时间、距离和剂量的大小也有影响,由于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差,不易透过不透明的物质,即使一薄层玻璃也会被滤掉大部分,在食品工业中适于厂房内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也有用于饮用水消毒的。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引起微生物的核酸物质DNA结构发生变化,培育新性状的菌种。因此,紫外线常常作为诱变剂用于育种工作中。
5)超声波
超声波(频率在20 000 Hz以上)具有强烈的生物学作用。超声波使微生物致死的机理是引起微生物细胞破裂,内含物溢出而死。超声波作用的效果与频率、处理时间、微生物种类、细胞大小、形状及数量等有关系,一般频率高比频率低杀菌效果好,病毒和细菌芽胞具有较强的抗性,特别是芽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