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病毒可引起各种动物的痘病。痘病是一种急性和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发生特异性的丘疹和疱疹,通常取良性经过。各种动物的痘病中以绵羊痘和鸡痘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痘和山羊痘是OIE规定为A类疫病,我国也把绵羊痘和山羊痘定为17个一类疫病之一。在我国,禽痘被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引起各种动物痘病的痘病毒分别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的正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和禽痘病毒属,均为双链DNA病毒,有囊膜,呈砖形或卵圆形。砖形粒子大小为长220~450 nm,宽140~260 nm,厚140~260 nm,卵圆形者长250~300 nm,直径为160~190 nm,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多数痘病毒在其感染的细胞内形成胞浆包涵体,包涵体内所含病毒粒子又称原生小体。
大多数的痘病毒易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于接种后第6 d产生溃烂的病灶、灰白色斑点状的痘斑或结节性病灶。痘斑的形态和大小随病毒种类或毒株而不同。
(2)抵抗力
痘病毒对热的抵抗力不强。55℃20 min或37℃24 h均可使病毒丧失感染力。对冷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冻干至少可以保存3年以上;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几个月。将痘病毒置于50%甘油中,-15~-10℃环境条件下,可保存3~4年。在pH为3的环境下,病毒可逐渐地丧失感染能力。紫外线或直射阳光可将病毒迅速杀死。0.5%福尔马林、3%石炭酸、0.01%碘溶液、3%硫酸、3%盐酸可于数分钟内使其丧失感染力。常用的1%碱溶液或70%酒精10 min也可以使其灭活。
2)致病性
各种痘病毒感染寄主具有严格的专一性。绵羊痘病毒是山羊痘病毒属的病毒。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吸入感染,也可通过伤口和厩蝇等吸血昆虫叮咬感染。在自然条件下,只有绵羊发生感染,出现全身性痘疱,多在眼周围、唇、鼻、颊、四肢、尾内面及阴唇、乳房、阴囊和包皮上形成痘疹。肺经常出现特征性干酪样结节,感染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包涵体。各种绵羊的易感性不同,死亡率为5%~50%不等。有些毒株可感染牛和山羊,产生局部病变。
鸡痘病毒是禽痘病毒属的代表种,在自然情况下,各种年龄的鸡都易感,但多见于5~12月龄的鸡。直接接触传播,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禽痘病毒散播的主要形式之一;蚊虫叮咬是夏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皮肤型和白喉型两种病型。皮肤型主要是在无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肤有增生型病变并结痂;白喉型则主要在口腔、咽喉部和气管等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表面形成白色不透明结节甚至奶酪样坏死的伪膜。
康复动物能获得坚强的终生免疫力。痘病毒的寄主亲和性较强,通常不发生交叉传染,但牛痘病毒例外,可以传染给人,症状很轻微,而且能使感染者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www.daowen.com)
3)微生物学检测
痘病一般通过典型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应用组织学方法寻找感染上皮细胞内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和原生小体,也有较大的诊断意义。如需确诊,可采取痘疱皮或痘疱液、血清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检测或电镜观察病毒颗粒进行病原学检测,按照NY/T 576—2002绵羊痘和山羊痘诊断技术及NY/SY 170—2000鸡痘诊断技术规程、SN/T 1226—2003禽痘抗体检测方法规程进行。
(1)原生小体检查
对无典型症状的病例,采取痘疹组织涂片,按莫洛佐夫镀银法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可见背景为淡黄色,细胞质内有深褐色的球菌样圆形小颗粒,单在、成双、短链或成堆状,即为原生小体。
(2)病毒分离鉴定
必要时可取经研磨和抗菌处理的病料,用生理盐水制成乳剂,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或采用划痕法接种于家兔、豚鼠等实验动物。适当培养后,观察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的痘斑或动物皮肤上出现的特异性痘疹,进一步检查感染细胞胞浆中的原生小体,以对病毒进行鉴定。
(3)血清学诊断
将可疑病料做成乳剂并以此为抗原,同其阳性血清做琼脂扩散试验,如出现沉淀线,即可确诊。此外,还可用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进行诊断。
4)免疫防治
痘病毒的防治主要采用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良好。鸡痘: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首次免疫可在25~30日龄,第二次免疫在开产前(120日龄)进行,接种后4~6 d在接种部位出现痘肿或结痂为合格,否则要更换疫苗再接种。绵羊痘:羊痘氢氧化铝疫苗,皮下注射0.5~1 mL或用鸡胚化羊痘弱毒疫苗,尾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1 mL,4~6 d后可产生坚强免疫力,免疫期均为1年。山羊痘:氢氧化铝甲醛灭活疫苗,皮下注射0.5~1 mL,疫免期1年。目前有人用羔羊肾细胞培养致弱病毒试制弱毒疫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