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是正常动物活细胞在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低分子糖蛋白。干扰素在细胞中产生后释放到细胞外,可在附近或通过血液循环带至全身,进入具有干扰素受体的细胞内,诱导该细胞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抗病毒蛋白质,阻断病毒mRNA的翻译,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图2.11)。
图2.11 干扰素产生的机理
(a)干扰素的产生;(b)干扰素的作用
病毒是干扰素最好的诱生剂,其他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和真菌、植物血凝素,以及人工合成的化学诱生剂如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梯洛龙等,也可刺激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细胞合成干扰素不是持续的,而是细胞对强烈刺激如病毒感染时的一过性的分泌物,于病毒感染后4 h开始产生,病毒蛋白质合成速率达到最大时,干扰素的产量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干扰素按照化学性质可分为α、β和γ3种类型。α干扰素主要由白细胞和其他多种细胞在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β干扰素由纤维母细胞和上皮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γ干扰素(禽类无γ干扰素)由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在受到抗原或有丝分裂原的刺激产生。不同干扰素的性质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3点:
1)作用广谱性(www.daowen.com)
干扰素能诱导细胞产生非特异性的抗病毒蛋白,不同于抗体,具有广泛的抗病毒谱,能抗多种病毒的复制。干扰素甚至对某些细菌、立克次氏体等也有干扰作用。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主要是γ干扰素可作用于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增强它们的活性)和抗肿瘤作用,在防治病毒性疾病和肿瘤治疗方面均有广泛的前景。
2)种属特异性
干扰素对同种动物的细胞才有活性,如牛产生的干扰素仅对侵入牛体的病毒具有干扰作用。但这种现象是相对的,例如人的干扰素对牛和猪细胞的活性有时反而高于人的细胞。
3)相对稳定性
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对温度和pH相对稳定,60℃1 h一般不被灭活,其冻干制品在-20℃或4℃可保存几个月,在pH为3~10内稳定。但对胰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敏感,能被乙醚、氯仿等灭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