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壮族歌舞:传统歌圩的社会功能

壮族歌舞:传统歌圩的社会功能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歌圩,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鲜明表征,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显然,歌圩是歌唱活动社会化的集中表现,并成为联结壮族这一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壮族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传统民歌,之所以能在民间世代口耳相传,就是得益于一年一度的“歌圩”盛会。歌圩作为壮族传统节日,其活动具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壮族歌舞:传统歌圩的社会功能

歌圩源远流长,深深扎根在壮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成为男女老少都乐于参加的社交活动和审美活动。歌圩,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鲜明表征,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1.歌唱活动社会化的集中表现。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而“歌圩”是集中的表现。所谓“歌海”,就是人们有遇事必歌,逢场竞歌的习俗,形成歌唱活动社会化的生活风尚。善唱歌者被视为聪明才智的代表,博得大家的尊崇而享有声誉。而群体会聚对歌,是“歌圩”活动的固有形式和鲜明特征,又是人们展示歌艺才智以及会唱各种歌式的大舞台。显然,歌圩是歌唱活动社会化的集中表现,并成为联结壮族这一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2.民间文艺的自然载体宝库。壮族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传统民歌,之所以能在民间世代口耳相传,就是得益于一年一度的“歌圩”盛会。它对壮族的传统民歌和民间文学,起到了丰富、发展、保存和传播的作用。“歌圩”也就成了壮族最富有特色、最有影响的群众自觉创作活动,是民间文艺的自然载体。民歌是壮族传统文艺的根基和主流,“歌圩”便是壮族传统文艺的宝库。

3.求知爱智和社会教育的大学堂。由于壮族先民在上古时期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人们只能凭借发达的语言功能口耳相传,通过易于掌握和便于记忆的韵律结构和歌唱形式,并按照约定俗成的聚会惯例及活动仪规来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民族文化知识。由此造就了歌唱主题的社会化、教育审美的歌谣化,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群众从中自觉接受教育,通过实践不断提高歌艺才智,激发求知爱智而“能通今博古”。由于壮族把能歌善唱视为聪明才智的标志,歌圩活动也就成为进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www.daowen.com)

4.自由婚恋的传统领地。壮族的传统婚姻,历来盛行“男固可以娶妻,女亦可娶夫”的婚俗,反映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和婚制,歌圩便是自由婚恋的传统领地。正是由于歌圩活动造就并传承了崇尚男女平等、追求婚姻自由的观念,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精神,使歌圩成为青年男女守望和寄托的精神家园。

5.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歌圩作为壮族传统节日,其活动具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广西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而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历来都有好歌善唱的习俗,各地一年一度的歌圩节,都有各民族群众参加对歌、抢花炮、抛绣球等活动,成为同享共乐的节日盛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就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