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心理学有关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两大研究取向,主观幸福感侧重于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满意度来定义幸福感,而心理幸福感侧重于从心理层面的满意度来定义幸福感。这两个概念更强调从个体生活目标的实现、良好人际关系的达成与自我的健康成长等心理因素的角度定义幸福。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幸福体验实际上是一个包含生理、情绪、心理与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多层次的身心状态,民众幸福感不仅来自积极体验、金钱名利,也来自人际友情、价值追求、和谐安定、智慧等(金盛华,2015)。这些研究显示幸福感不仅可以来自主观情绪方面的愉悦感,也可以来自内在的自我实现感,更可以来自一种超脱的或物我两忘的深层精神体验。为此,西方学术界逐渐超越了物质与心理层面,从精神层面理解幸福,提出了精神幸福感的概念。研究发现,精神幸福感可以缓解职业倦怠与情绪耗竭,阻止有自杀意图者在遭受挫折时产生自杀意念。因此,近年来,研究者们对精神幸福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有关精神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
1.精神幸福感的概念
国际老龄化宗教联盟(The National Interfaith Coalition on Aging,NICA)早在1975年就将精神幸福感界定为:个体“在与上帝、自我、社群、环境的关系中肯定生命、孕育并赞扬四者之间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强调精神幸福感是一种个体在与上帝、自我、社群、环境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对生命的体验,这也是有关精神幸福感的最早界定。此后,不同学者对精神幸福感的概念进行了相应的描述性界定。如对精神幸福感进行界定,推动了精神幸福感的研究。早期的精神幸福感的概念是由宗教性组织提出的,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进入21 世纪后,精神幸福感的概念日益重视人们对自我、他人、环境的一种超脱体验。总之,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可以将精神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等的关系时,因自我觉知与领悟达到物我两忘后所获得的愉悦精神体验,主要表现为个体内心深处体验到恬静、平和、意义与价值感、希望与力量感等。
2.精神幸福感的结构
有关精神幸福感的结构,目前国外研究者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建构了相应的精神幸福感结构。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二维结构、三维结构与四维结构。首先是Ellison(Ellison,1983)提出了二维结构,他认为精神幸福感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宗教幸福感(religious well-being,RWB),是指个体在与上帝乃至超自然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幸福感;二是存在幸福感(existential well-being,EWB),是指个体对生命、生活所产生的意义感、价值感、满意感。RWB 与EWB 都是衡量人们精神健康的重要指标。随后有研究者提出精神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精神幸福感的三维模型:基督教信仰、自我满意度、个人虔诚。而Canada 等人(Canada 等,2008)则将精神幸福感分为意义、平和、信念三个维度。后来Fisher(Fisher,1999)依据NICA的精神健康的四维理论框架,提出了精神幸福感的四维理论。他指出,精神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存在状态,它体现个体在与四个方面的关系中所产生的积极认知、情感与行为,分别是:个体的自我觉知维度(personal)、社群的人际维度(communal)、环境维度(environmental)、超然维度(transcendental)。对于精神幸福感的维度,目前研究者们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维度结构还缺乏相关研究。
3.精神幸福感的测量
随着对精神幸福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们编制了一些精神幸福感的测量工具,这些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为精神幸福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aloutzian 和Ellison(Paloutzian & Ellison,1982)编制了精神幸福感量表(Spiritual Well-being Scale,SWBS),可用来测量不同宗教和文化个体乃至非宗教个体的精神幸福感。量表有20个项目,由RWB和EWB两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有10个项目,得分越高,表明精神幸福感越高。Peterman 等人(Peterman等,2002)将含有12个条目的慢性病治疗的功能评估——精神幸福感量表(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apy-Spiritual well-being,FACIT-Sp)应用于临床病人精神幸福感的测量;Fisher(Fisher,1999)编制了精神健康与生活取向测量(Spiritual Health And Life-Orientation Measure,SHALOM),用于测量中学生的精神幸福感,包括精神健康测量与生活取向测量两部分;后Fisher(Fisher 等,2000)又编制了精神幸福感问卷(Spiritual Well-Being Questionnaire,SWBQ),包括个体幸福感、社群幸福感、环境幸福感、超然幸福感4 个维度20个条目。总之,有关精神幸福感的测量,国外已有一些研究,并证实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的研究。
4.精神幸福感的影响因素(www.daowen.com)
有关精神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健康、人格等几个方面:(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一些研究均表明精神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中女生的精神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而关于年龄差异,研究显示大学生在个体、社群、环境层面的精神幸福感均分都显著高于初中生,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2)健康因素。很多研究结果表明,身体健康与精神幸福感密切相关。如研究发现,与晚期住院病人相比,健康人群具有更高水平的精神幸福感及存在幸福感;而另一些研究也显示心理健康与精神幸福感密切相关,如精神幸福感与抑郁、压力等显著负相关。总之,相关研究均说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与精神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人格因素。人格特质也是精神幸福感的重要相关变量,不同的人格特质与精神幸福感具有不同的相关程度。一般地说,外向的个体通常具有更高的精神幸福感,而神经质、精神质、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这些人格特质维度与精神幸福感的相关关系还不太一致。如研究发现,精神幸福感与内外向维度相关显著,但与抑郁、自尊、社会期待并无显著相关。Fisher 等人(Fisher 等,2002)则发现,人格的外向性与精神幸福感呈正相关,而精神质、神经质与之呈负相关。(4)其他因素。除以上因素外,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文化因素与精神幸福感的关系也有一些有意义的发现。如Fisher(Fisher&Wong,2013)发现不同类型学校的初中生在个体、社群、环境与超然四个层面的精神幸福感具有不同程度差异。
5.精神幸福感的干预
对于精神幸福感的干预,已有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探索,最开始是着力于以慢性病、重大疾病患者为主要对象的精神幸福感干预或提升研究。如,使用对以基督教为信仰的癌症病人(干预组)进行正式癌症治疗(为之祈福),结果显示能显著提高其精神幸福感;而采用积极思维训练,亦发现干预组的精神幸福感均分大大提高。对乳腺癌病人进行精神团体治疗干预的结果同样显示,实验组精神幸福感与生活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对老年人实施老年人精神强化团体训练的结果发现,干预组老年人的精神幸福感均分高于控制组;而基于行动学习对学生实施的精神护理教育对于提升护理学生的精神幸福感具有明显效果。这些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与实践价值,意味着通过积极思维训练等手段的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精神幸福感,进而帮助他们积极应对疾病。同时,对于无疾病人群的精神幸福感教育或团体训练也可以提高其生活意义感、工作胜任力。因此,探索适合中国人的精神幸福感干预策略,是值得探索的重大课题。
在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的人群,其健康状态尤为重要。我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必须更多地加以关注。老年人健康较全人群健康而言更加特殊且复杂,老年人机体出现生理性老化、生活形态作用累积、心理状态改变、社会活动减少等等都是该群体的特殊性。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显示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精神幸福感作为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康老龄化的有效保障。
体育锻炼在健康促进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始终被赋予重要角色,体育锻炼是健康促进的有效手段,并已成为公认的科学生活方式。当前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运动组比控制组的被试有更高水平的积极情感。而对于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正向影响也有一些研究,如陈章源(陈章源&於鹏,2015)发现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杨波(杨波等,2011)则发现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幸福感有正向的影响。总之,已有研究均证实了体育锻炼对于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对于精神幸福感的影响却缺乏相关研究。
综上,精神幸福感对于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减轻负性情绪有着重要的价值,目前已引起社会的重点关注,已经在概念、结构维度、测量工具、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并正在向更广更深推进。但整体上来看,仍存在以下不足:(1)本土化研究匮乏。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研究刚刚起步。(2)测评工具缺乏。国内研究仍然缺少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量表。(3)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如体育锻炼对精神幸福感的影响。已有的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因此,本研究以老年人为对象,对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精神幸福感的关系,及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体育锻炼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并进行运动干预,探寻目前相关研究还未解决的几个问题的答案,探索提升社区老年人精神幸福感的有效策略,并期望通过此次研究推进老年人精神幸福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引起学术界对老年人精神幸福感的关注,并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持,对于健康老年化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