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和岁时节庆活动,如农历六月火把节、密枝节、十月年等,还与汉族和其他一些民族一样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文山州的彝族还有地方特色很浓郁的跳宫节、草马节、荞菜节等,这些节庆民俗活动大都带有比较浓厚的祭祀色彩。
(一)火把节
火把节是以彝族为主,包括一些彝语支民族在内的最广泛的民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来源有祭神祭田、祈年丰收之说;有送鬼祟、除邪恶之说;有祭烈女、匡正义之说。文山州彝族民间多以祭神祭田、祈年丰收者为多。
火把节的过节日期,在全国彝族地区基本上是统一的,都是在农历二十四日或前后一两天。节日时逢仲夏,农作物已进入旺盛的成熟期。节日当晚,各村各寨的彝族都在祭祀完祖先后,点举松木火把,到田间地头烧虫害、驱鬼邪,同时互相烧去身上邪气,共舞火把为嬉。节日之夜,田野山坝处处火把闪烁,如万星坠落,灭害驱邪的叫喊声连成一片,使夜晚宁静的山坡田坝热气腾腾,好不热闹。灭害驱邪结束后,手持火把的青年男女汇集在村边或地头的平地上,将余下的火把聚拢在一起,形成熊熊燃烧的篝火,围着篝火通宵达旦地跳弦子舞。正如《云南图经志》卷七中所描述的那样:“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竟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然而,富宁、麻栗坡和广南县的一些彝族倮支系人并不过火把节,说明火把节在还未形成全体彝民族统一的节日以前,他们就已经离开了彝区内地。火把节成为彝族全民性的节日是在唐(南诏)时期,而富宁、广南、麻栗坡一带的彝族倮支系人,在唐(南诏)以前就已经离开彝区内地。而跳公节(打公节)这一在彝区内地已经基本消失的彝族最古老的节日,却又在富宁、广南、麻栗坡这样的地区很好地保存下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火把节活动也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现在的火把节已由古时单一的祭祀仪式发展成为斗牛、摔跤、赛马、划船、对歌、跳舞、拔河、打磨秋、荡秋千等群众性的娱乐、竞技及商品交易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今,以火把为主要文化表现形式的丘北县彝族花脸节,已成为全县旅游业发展的一张璀璨夺目的文化名片。
(二)密枝节
密枝节是一种很古老的彝族祭祀活动,在云南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大理、永平、云龙、弥渡、巍山、洱源、云县、峨山、新平、弥勒、石林、泸西、华宁、开远、丘北、砚山等地较为盛行。其实,文山州各地彝族的“祭山”活动中,都带有浓重的密枝节色彩,只是人们已不知道叫“密枝节”了。
密枝节是一种只有男人参加的节日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二、三、四月择日举行,有的支系则在农历冬月择日举行,时间都是一天。这种只许男人参加的节日活动,表面上似乎像一种大男子主义的节日活动,但其实是一种彝族历史上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历史的再现,这从节庆活动中男人们尽情随意发泄情绪的精神状态中就可看到一般。
在彝族地区,不少村寨都严格管理保存着一片或几片龙山,也就是密枝林。各片密枝林中都有一棵被认定为“龙树”的参天古树,即作为密枝神的神象征。密枝林神圣不可侵犯,密枝神——“龙树”更是如此。平时村里人不得随意进入密枝林中放牧、砍柴和打猎,不许在密枝林中埋人。一些地方尤其严格禁止女人进入密枝林。如有违反者,除会按村规民约的规定受惩罚外,也有因触犯神灵而会被神灵惩罚的观念。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凭据“密枝神”的威力,使密枝林始终得以保持着藤缠枝蔓、群落相庇、莽莽苍苍、蓊郁神明的原始状态。
密枝林的祭祀活动全在深林中举行,主持人由村中的男子轮流担任。祭祀程序大体如下:龙树脚用石板搭出一石棚,棚内放一鹅卵石或石虎,棚前铺青树枝叶做祭场。中午,各家当家男人各点一把香到祭场石棚口插香烧纸跪拜,接着杀猪宰羊,用猪、羊头祭献龙树,念祭拜经,然后烧火做饭。待菜饭做好后,再次插香烧纸,用熟菜熟饭和酒再次祭献龙树,高声念颂祭拜经。经词多为请求山神保佑,保全村风调雨顺、村寨平安、人畜兴旺、无病无灾、子孙繁衍安康之类。祭献完后,在青枝叶上席地围圆,共用晚餐。晚餐中尽情边吃边喝,相互捉弄玩乐,肆意乱舞乱跳,直到夜深人静之时,方才收拾锅碗瓢盆散去。
密枝节的源说也有几种,但反映青年男女恋爱殉情的居多。丘北、砚山一带的主要传说是:古时候有一对相爱至深的彝族青年恋人,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私奔逃进无人涉足的深山密林,在密林中狂舞泄愤了七天七夜后,双双殉情而死,人们知道后都很惋惜,感谢深山密林保佑这对青年男女在阴间结为夫妻。为纪念这对忠贞相爱到底的青年男女,开始有了密枝节。也有人这样传说:古时候有一年,有个彝族寨子来了一个会使法的妖婆,这个妖婆使法把寨子里的男人都变成憨人,让妇女们肆意欺凌男人。天神知道后,派兵下界杀死了妖婆,治好了男人们的憨病,男人们才得以重新振作起来,使寨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妖婆被杀死后,男人们相互邀约,到密林中去杀猪宰羊聚会,选择一棵大树作为“神灵”进行祭奠。之后年年如此,渐渐形成了密枝节这一彝族的传统节日。
然而,在今天的密枝节中,并没有男女自由恋爱的情节和内容,却有许多对山神、树神的崇拜,以及男人们的泄愤场面,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末期,男人逐步走向统治地位的痕迹。至于那些男女为自由恋爱殉情的内容,是后来人们逐渐附会进去的。
(三)跳宫节(打宫节)
跳宫节流传于富宁、广南、麻栗坡三县以及广西西部的彝族倮支系人中,有一年一小庆(3天),10年一大庆(5天或7天)之分;有些地方则为一年一小庆(3天),三年一大庆(7天或9天),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到六月之间。过节的时间虽不同,但内容和形式都是一样的。
跳宫节起源于古代彝族部落抗击官军镇压取得胜利的战争。传说,古时有一些彝族部落不断遭受官府军队的肆意屠杀和驱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些部落联合起来,与官军展开殊死的武装抗争,战争持续了数年仍未见胜负。后来,有一支部落武装于正月间在竹林中重重布下战阵,用竹制的弓弩和埋设主尖桩终于打败了官军。随后,其余部落也在4月和6月先后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场抗击官军镇压的战争胜利,同时祭奠在战争中战死的亡灵,参战的彝族各部落便把各自部落取得战争胜利之日作为纪念日,聚会跳宫庆祝,并逐渐形成一个节日流传下来。因各部落战争胜利时间不同,过节时间也就有所不同。
过跳宫节的彝族村寨,寨中都种有一篷或数篷的小片竹林,一块聚会跳舞的宫场和建在附近山上的一个祭祀用的宫亭。寨中从事组织节日活动的人分别称为“索南”(寨主)、“布思”(宫头、宫娘)和七大“郎委”(将军)。举行跳宫节日活动时,全村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到宫场上,在“索南”的主持下,由“布思”和身挂大刀的“郎委”领头,在铜鼓和葫芦笙的伴奏下,列队围绕竹篷尽情转圈欢歌跳舞,数说祖先英雄事迹。气氛时而庄重肃穆,深沉悠远;时而着地铿锵,热烈欢乐奔放,连续数天。
大庆之年,除宫场欢歌跳舞外,还要举行送灵牌活动。各家各户都要将新逝世的老人灵牌送到宫场,按姓氏插于宫场中间的竹篷周围。次日,由“索南”、毕摩带领,将5个分别称为老宫、土叭、哇麻、别麻、别厥的小木人连同各家送来的灵牌,一起送到山上的宫亭,按姓氏排列归宗,杀一头猪祭献。祭献完后就地聚餐,吃剩的食物留在山上,不能带回家。
跳宫节的歌舞场面,是对古时战场撕杀场景的再现,是一曲对英雄的颂歌。它既是对彝族先民抗镇反暴胜利的一种纪念,也是对先辈英灵的一种缅怀。
(四)荞菜节
麻栗坡、富宁、广南、西畴一带的彝族倮支系人盛行过荞菜节,有的地方叫过荞年。
荞,是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进入农耕时代以来,彝族人民最主要的农耕作物和粮食来源。在维系彝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荞在所有粮食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荞菜节的过节习俗,就是直接来源于荞。
传说,古时候有一彝族寨子发生火灾,大火把所有的房子都烧光了,家里的家具、荞子都无一幸免,不用说没有了用以维持生活的粮食,就连种子都没有留下一颗,全寨人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正在大家为此一筹莫展时,有个人发现在被烧光的房子地基上,翻扣着几只还没有烧烂的碗,翻开一看,碗底下竟然还有一些没有被烧坏的荞子。于是,大家就把这些荞子拿到地里去种,并为荞子喊魂,祈求神灵保佑,让荞子快快生长,开花结籽,繁衍扩大。荞是一种成熟周期短的速生农作物,一般在农历三四月栽种,六七月间就可以收获。荞种下去一个月后,就可以采食鲜叶,三个月就可以收获荞籽。气候稍热一点的地方,还可以在七八月间再栽种一次,十一月到十二月收获。
有了碗底下的那些荞种,荞又得以繁殖并扩大开来,彝族人的生活才得以维持下来。为了感谢荞对人们的救难之情,彝族人民就把每年农历三月或四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作为对荞的感恩之日沿袭下来,成为一年一度的荞菜节。如今,在一些气候稍热一点的彝族村寨,虽然种荞的人家越来越少了,但人们总还是要种上一点,以备节日之用。
过荞菜节像过春节一样热闹。过节时,全村的当家人首先要一起到荞地里喊荞魂回家,各家分别将荞魂送到楼上供奉好,然后杀猪杀羊杀鸡,祭献祖宗和荞魂。在食用的所有菜肴中,荞菜是一定不能少的。在做完各种祭献仪式和吃过饭后,村里人就相聚在村边的场地上敲起铜鼓,吹起芦笙欢歌跳舞,或唱叙彝族古史,或年轻人对歌谈情,人们都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中。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的种荞经验,也创造了不少荞的饮食文化。荞的农耕历史,自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最具特色的彝族农耕文化了。
(五)草马节
同许多民族一样,彝族在历史上也有过许多大规模的迁徙和奔波。因此,彝族人民向来十分敬重曾陪伴祖先长途跋涉、相依为命的马,并以过节的形式,一年一度地祈求神灵保佑役马和人平安,无灾无害,这样的节日就是草马节,在砚山、文山和丘北县南部的彝族阿扎支系人中较为盛行。
草马节在每年农历七月间选一个属马日或属龙日举行,相邻的村寨一般不选在同一天,为的是让各村寨的人便于相互往来祝贺。
节日当天下午,过节村寨的各家各户自己用茅草扎一匹草马,用瓜叶做成马箩驮在草马上,箩内装一些草籽和灶火灰,草马上插一些七色野花。晚饭时各家都要杀鸡,祭献祖先神灵,并在草马嘴里塞上一些菜饭。饭后,各家把自己扎的草马送到村西路边的草丛中放好。次日,各家又去将草马搬到路边排成队,大家一起相互评论做草马的手艺,评谁家的草马做得最好,打扮得最漂亮,把做得最好的作为来年全村人学习的榜样。中午由各家自带一些鸡猪肉、米酒和蔬菜,在草马周边各自拢火做饭菜,做好的饭菜要先献草马后人才能吃。同时相互比赛做饭菜的手艺,比谁家的饭菜做得最好,比谁家的外村来客最多,客人多的人家会被认为是最热情、最贤惠的人家,因而会受到称赞。(www.daowen.com)
中午饭后举行斗牛比赛,得冠军的牛主人会受到赞扬,冠军牛也会因许多人争相求购而身价倍增。因此,不少人家为使自己养的牛得到冠军,从过年后就开始定时补喂精料,精心饲养,并经常给牛洗身,防止过度劳役,爱护备至。
节日之夜,过节村子的人同外村的客人一起,在村边的场地吹、拉、弹、唱,跳弦子舞,一直到黎明时方才散去。
草马节的来源传说比较一致。传说古时有一种草籽鬼常到彝家人的地里随意撒野草籽危害庄稼,坑害人民。人们为了根除草籽鬼的危害,利用草籽鬼喜欢花马的习性,在野草籽还未成熟时,扎草花马引来野草籽鬼,采集一些野草籽拌上灶火灰,让花草马驮去西天火焰山,诱草籽鬼跌入火海中烧死。
(六)“禳毕”与“嘿览”
在文山州彝族丰富多彩的节日中,居住在广南县的嘎叟(阿细、阿西)人有两种与其他支系不同的节日,分别叫“禳毕”和“嘿览”,其古风之纯朴、活动程序之规范,全州彝族节日中并不多见。其中留存着不少彝族十月年的痕迹。
“禳毕”的汉语之义是祭金竹,即金竹节;“嘿览”的汉语之义是尝新宴会,即尝新节。
在旧社会,许多山区历史较长的彝族大村寨,基本上是以村寨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内部都有分工明确的村务和节日办事的管理人、主持人和具体办事人,广南的彝族嘎叟人就是这样。在大一点的嘎叟人村寨中,一般都有德、曼、毕、萨、坍坎(坎坍)和贞等管理、主持和办事人员,其中德为寨师,是一个村寨的统领;曼是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其任务是辅佐德行使统领职责;毕(毕摩)为祭公,是主持祭祀活动的人。节日分有文祭和武祭两种;萨是节日活动事务的统管人;坍坎是神坛祭祀供品的安排布置人;贞是主事联络工作的传达和协调人。所有群众性的节日祭祀活动,都是由这些人来组织完成的,这与彝族历史上的“兹”“莫”“毕”相结合的统一管理制度基本相似。
举行“禳毕”的节日时间从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马日开始,到下一个属马日结束,历时13天。有的村寨之间,也略有差别,但差别不大。“禳毕”节日期间,时值春笋出土季节,竹笋是节日的必用食品,因而过“禳毕”也就是过竹笋节。
过“禳毕”的第一天早晨,德、毕等一行9人前去祖先迁徙来的路上,取一包净土,一枝带叶金竹,然后一路歌舞回村,将带回的净土和金竹供在集体祭祀房中的祭祀台供奉祭奠。祭奠完后,便击鼓奏乐歌舞,宣告节日开始,村里人在节日期间不能出山做活,外村人不许骑马过村。到第二三天,各家自办食品到祭祀坛供奉,祭品主要为野兽肉(现已改为猪、牛、鸡肉)、竹笋、山药、糯米饭、小米饭、糍粑、野菜等。当年有新丧的人家,祭献完后,要取一些食品盛于篾盒中,拿去埋于新坟边,作为死者回归祖先路上的盘缠。是日晚,德、曼、毕一同主持斟酒祭祖灵,祭毕,全体村民便踏歌起舞,直至深夜才息鼓休息。歌舞内容有模仿古人狩猎、采集野果野菜、田地农活劳作,颂扬善良,鞭挞丑恶,以及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驱魔除恶等。
“嘿览”节日从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马日开始,时间3至4天,有些年也有6至7天的,嘎叟人称为新年新岁,这就是彝族古十月年的遗留。届时,全村九姓人家(古时迁到广南县的嘎叟人有九姓人家)代表到神坛前,在德、曼、毕的主持下进行议事,议事的事项主要是总结当年全村庄稼收成情况,品评村社要员的功过是非,占卜推选新的禳萨,商讨来年节日事宜,总结完善村规民约等。
“嘿览”节由村中九姓人家共同操办,一家来一个人一起办伙食,费用各家平摊,用于购买猪、牛、鸡和酒菜(今已很少用牛),作为“三牲”祭献祖先。祭献完后,以九姓祭品为主,其祭品放在祭桌前面,有其他姓的供品,则放在后面。
节日的第一天主要是祭祖先。首先是在神坛前铺席烧香、斟酒敬祖,背诵古经;然后以牛、猪、鸡前后顺序杀牲祭祖。祭毕“三牲”后,拿去煮熟后再献。熟“三牲”的具体献法是,祭台上先置9杯酒,再按9个数的饭、筷子和“三牲”之头随后成一排放置,之后再放九姓人家各一块小米糍粑,一块糯粑,一只貂鼠干巴,还有小米穗、谷穗、玉米苞各3份,祭毕,第一天的祭献才算结束。
第二天,由德和毕主持占卜仪式,选举新的禳萨。但这种选举实际上不是人在选举,而是一种鸡蛋占卜。
第三天或第四天,全村各家来一个人,带祭献品到神坛再次举行祭祀仪式,祭献完后在神坛前一起吃饭。吃完饭后,德就正式宣布新的禳萨,宣布调整后的村规民约。接着,在场的人向新禳萨表示祝贺,节日才算结束。
嘎叟人这种过十月年的风俗,与彝族古十月年的时间基本一致,节日中总结一年收成情况和祭祀祖先形式也与彝族古十月历的做法大致相同,这是文山彝族中至今还能看得到的古十月年的遗存,可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嘎叟人的这种村社管理组织,在旧社会是一种与朝廷统治制度相并存的村社群体自治组织。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组织的自治性实质上已不存在。现在的节日活动中所沿袭的一些古代形式,也只是作为一种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来反映和传承了。
(七)“花脸节”
花脸节流行于丘北县和砚山县西部的彝族中,相邻的红河州开远市、弥勒市和泸西县的彝族中,也有这种风俗流行。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二月或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开始,历时3天。所谓花脸节,实际上是彝族祭龙山时的一种活动内容形式,其节日的核心是祭龙。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扩大影响面,发展路旅游业,丘北县在过六月彝族火把节时,把二三月间祭龙时的抹花脸习俗移到火把节活动中来,并称之为花脸节。
彝族二三月间祭龙抹花脸的村寨,村里的未婚姑娘会在节日之前拼钱买猪共同来喂养,到节日时请成年男子到龙山中杀猪祭山,请村里的老人到祭山处吃饭。祭完山吃过饭后,姑娘们便会用事先准备好的锅烟灰到村头路边守候,待有青年男子过路时,伺机跑上去往男子脸上抹烟灰,如遇到外村来的男子,更是不会放过。此时,许多青年男子也会去找来锅烟灰,与姑娘们对抹起来。于是,参加抹花脸的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到高潮时,抹花脸的人已不只是青年男女,许多壮年男女也纷纷加入进来,村寨里很快就形成了一片处处欢声笑语的抹花脸大战。抹花脸中,去抹的人和被抹的人都不会生气,还认为自己被人抹得越黑越好,自己抹的人越多越好,抹得多,抹得黑,当年才会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收成才会好。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恶魔的儿子,看上了彝族寨子的一个美丽贤惠的姑娘,便请媒人去说亲,而姑娘死活都不答应。于是,恶魔家就准备去强行抢亲。姑娘家听说后,由于恶魔的势力大,怕斗不过恶魔而一筹莫展,便喊村里的老人来商量对策。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终于商量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恶魔来抢亲前,将寨子里所有的姑娘用锅烟灰抹黑,让恶魔家认不出他们要抢的姑娘,无法下手去抢。
没过几天,恶魔派出的抢亲队伍肩扛长矛手拿长刀,气势汹汹地来抢亲了。然而,此时寨子里所有的彝族姑娘,都一个个被锅烟灰抹得面目全非,个个都是一身脏兮兮的。恶魔家抢亲的人在寨子里翻箱倒柜地折腾了大半天,始终没有找到他们要抢的姑娘,最后只好扫兴而归。此事过后,寨子里的姑娘们为感谢老人们想办法用计躲过了恶魔抢亲的灾难,便互相邀约拼钱买猪来养,在祭龙山时杀猪请老人来聚餐,同时祈求山神保佑,保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保全寨人畜平安,无灾无难。祭龙山中抹花脸的习俗便由此流传下来。
祭龙山抹花脸的中心内核是求神灵保平安,这与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而现今丘北县一年一度举办的“花脸节”,只是为了丰富民族文化旅游,扩大丘北的对外宣传和影响面,助推丘北经济发展。
(八)古老的彝族十月年
历史上,彝族先民曾创造并使用过具有严密科学依据的十月太阳历法,并由此有了与十月太阳历法相应的十月年节日。但是到了明朝以后,由于朝廷明令“俱遵令式”,禁止彝族使用本民族文字和过十月年,使彝族十月历的使用和过十月年的习俗逐步消失了。然而民意不可违,一些地方的彝族老百姓仍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民族节日沿袭下来。在旧社会,统治阶级势力很难完全深入四川凉山和云南西北部地区,不少地方的彝族仍过着传统的十月年并沿袭到今天;而在大多数彝族地区,除了少数村寨还留存有十月年的痕迹外,早已看不到规范的十月年了,所以,绝大多数彝族已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在历史上有过传统的十月年。少数村寨过的节虽然与古时的十月年有关,但人们也不知道这样的节日来源就是古代的彝族十月年。
十月太阳历用十二属相记日,但不用干支和初一、初二等序数相配轮回记日记年,而是单一地只用十二属相轮回,每次轮回为一个属相周,三次轮回为一个属相月,共36天;一年为10个月,共360天,即为一年。十月年每月的天数相等,都是36天。按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时间计算,每年会多出5~6天时间,十月年就把这多出的天数作为过年的时间,而不计算在一年的天数内,这就是彝族古老的十月年。前面所写到的广南县彝族嘎叟(阿细、阿西)人农历十月过的“嘿览”节,就明显地留存着彝族古十月年的痕迹。
嘎叟人使用的属相,不像夏历那样都用动物,它不仅有动物,而且有其他自然物,如农作物、住房、家具、金属等。具体的属相排序是:芒(天)、冉(住房)、莫琅(猿人)、卧(鸡)、克哩(狗)、唉依(猪)、哦(鸟)、奴(牛)、诺(田)、果(荞)、琅(釜)、黑义(金)。嘎叟人办事择日子,多以芒(天)、琅(釜)为吉利,尤其以芒为最佳,是万用之数。若无其他不利因素,人出行、修建房屋、结婚等,大都是选择芒日。这种属相物的使用方法及含义,还有待于专家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值得指出的是,文山州的不少彝族在使用夏历通用的十二属相中,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1种属相都相同,唯一不用鼠,而以鸟来代替鼠,所以,彝族称鼠年为鸟年,这似乎与彝族忌鼠有关,也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彝族除了过自己的节日外,也同汉族一样地过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在麻栗坡、富宁、广南三县的倮支系彝族中,有些还同壮族一起过六郎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