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舞蹈艺术,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彝族社会,由于长期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别较大,使彝族的音乐舞蹈除了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和特色之外,各区域之间,乃至支系之间的差别都较为明显。在文山州也是同样。
同其他民族一样,彝族的音乐舞蹈都是源于远古彝族先民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历史源远流长,而歌场则是古代彝族音乐舞蹈从少数人单独而歌、单独而舞逐步萌发起来的大集体性群众性歌舞形式。早在公元前800多年以前的“实”“勺”两大部落中,就出现了“歌场”这一彝族群体集中歌唱和舞蹈的艺术形式。彝族“六祖”的父亲阿普笃慕,就是“实”“勺”两部落在“拜谷凯嘎”地方(今会泽县境内)举行的歌场上,以唱情歌的形式,选择到“实”“勺”两个部落首领的姑娘为妻的。彝文典籍《哎哺啥额》记载说:古代彝族歌场有一套长期形成的习惯程序,有主持人、司仪和专门的歌手,各地的歌场相对稳定,有一定的演唱内容和一定的演唱方法,群众性的自由唱歌、跳舞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考古资料显示,秦、汉时期,“滇人”的歌舞活动已比较盛行。晋宁县石寨山、江川县李家山等地大量出土的西汉文物中,就有舞俑和乐俑形象,以及铜鼓、编钟、葫芦笙等乐器,这就是专门歌舞人员在宫廷上为王国君主歌舞的真实写照。
歌场既是一个区域内彝族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场所,又是职业歌手专门演唱,毕摩用唱史诗、述谱牒、说经典的形式,传播和延续民族历史文化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以前,许多地方的彝族歌场还要用“帛”(丝绸)、“竹”做“作嘎”(道场),这种情况至今在富宁县还较完整地保留着。
文山州的彝族民歌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情歌、婚嫁歌、苦歌、劳动歌、风俗歌、尽孝歌、趣事歌等几种,各种民歌因歌唱的内容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悠远、绵延有序,抑、扬、顿、挫分明。
彝族乐器主要有拉弦乐器中的胡琴、三胡、四胡等;吹管乐器中的竹笛、六眼巴乌、马布、葫芦笙、荜芦、克谢觉黑、唢呐、木巴喇、陶埙(土洞箫)等;弹拨乐器有月琴(弦子)、口弦(竹、铜响篾)、大三弦、小三弦等;打击乐器有铜鼓、羊皮鼓、铜锣、克拉蒙、额格子嫫等。这些乐器中,大都有自己的乐曲,其音调结构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文山州彝族中,这些乐器中有许多已经不见使用了。现今使用最普遍的是月琴,其次是大小胡琴、大小三弦、口弦、竹笛、唢呐、六眼巴乌和葫芦笙,再次是铜鼓、羊皮鼓、陶埙、木巴喇等。而铜鼓、陶埙两种是文山州彝族至今保留完好,也最有特色的古老乐器,至今已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铜鼓仅保留在富宁、麻栗坡和广南三县的彝族中,也是全国彝族地区至今唯一仍在使用铜鼓的地区。陶埙(彝语音“底劳喇”,文山汉语称“三眼土洞箫”),则只保留在文山县追栗街镇的彝族昨柯支系中。木巴喇,是全部用木材料制作而成的唢呐,文山州的彝族、壮族民间都有使用,但使用的地方也很少了。彝族至今还使用木巴喇的地方,只有马关县大栗树乡的少数彝族。(www.daowen.com)
这些乐器大都有自己的民族乐曲,其结构和形式有相对的稳定性,音调多种多样,既有高亢激昂的奔放,又有悠扬飘逸的抒情,还有让人怆然泪下的泣诉和扣人心弦的悲恸。文山州彝族器乐曲调主要有弦子调(月琴调)、大三弦调、唢呐调、二胡调、三弦调、六眼巴乌调和葫芦笙调等。据说弦子调、唢呐调两种各有72调,其中唢呐调有说达80余种的,但现今已无人能完整演奏出来了。月琴是使用最广的彝族乐器,几乎遍布全国所有彝区,甚至广泛传播到汉族及其他许多民族中,其音乐成了昆明等许多大小城市街头广场群众集体歌舞的乐曲。
由于历史的原因,同一器乐曲调子,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但尽管如此,其音调的主要旋律基本是一致的。
彝族音乐舞蹈形式各异,多姿多彩,有由模拟自然生物形态和生产生活劳动逐步发展形成,并略带劳动生活情节,动作刚柔相济、灵活多样的弦子舞、大三弦舞、烟盒舞、花鼓舞、竹竿舞等,以及几种乐器相配的舞蹈,如丘北、弥勒、石林等县的“阿细跳月(跳乐)”;有祭祀性和娱乐性相兼,声韵深沉悠远、舞姿古朴端庄的集体群舞,如富宁、麻栗坡、广南一带的铜鼓舞、葫芦笙舞、二胡舞;有节奏轻松明快,舞姿整齐有序的竹竿舞;有形式古朴端庄、音调浑厚沉远的集体自娱性“打歌”舞蹈等,还有迎宾性、礼仪性、节庆性的大三弦舞等。舞蹈形式既有朴素的转圈环舞,如铜鼓舞、葫芦笙舞等;又有动作变化多样、难度较高的群舞和双人舞,如灯弦舞、金钱棍舞、滚弦以及一些仪式性舞蹈。舞蹈内容既有以生产生活及爱情为主题的,也有表现民族特有的生活和文化礼仪的,还有以矛、叉、刀、枪、戟、棍等古代兵器作道具,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武舞”。
“打歌”广泛流传于西南彝区,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群众性自娱舞蹈。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清代学者桂馥的《礼朴》中所记的“颠歌”,指的就是彝族的“打歌”,可谓源远流长。“打歌”在近代衍生出了许多不同名称,如“踏歌”“打跳”“跳歌”“跳乐”“左脚舞”“跳锅庄”“阿乖乐”等等。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打歌”在各地彝区之间,除了有其基本的彝民族共同点外,也有地区间的不同差异和地域特色,但基本的舞步程式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文山州彝族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有弦子舞、铜鼓舞、荞菜舞、二胡舞、竹竿舞、钱棍舞等,在之后的相关章节中将做进一步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