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改土归流以后,通过长时期激烈的伤筋动骨的社会变革,以及彝族文化在这种变革中所遭受的扼杀和摧残,使彝族文化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被摧残而陷入衰落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濒临失传的彝文古籍,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在彝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些彝族中的知识分子开始潜心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对彝文古籍的抢救工作,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根据相关统计资料,1988年,贵州毕节彝文翻译组征集到的彝文古书籍近700册,云南、四川征集到的彝文古书籍上千册,在民间收藏,或在“文革”中被毁掉的难计其数。这些彝文书籍涉及历史、地理、科学、民俗、哲学、医学、文化等许多方面,绝大部分都是成书于明、清改土归流时期。如《西南彝志》《六祖记略》《水西全传》《水西制度》《吴三桂入黔记》《古侯》《圣人之母》等。
在这些彝族古书籍中,《西南彝志》共有26卷,被相关专家学者称为“彝族历史巨著”。由于过去许多彝文著作都不署作者姓名,所以《西南彝志》的著作者已难以考证,只知道作者是水西彝族热卧土目家的一位慕史(歌师),人们在习惯上称其为“热卧慕史”,是其在土目家的职务名称。传说,“热卧慕史”从30多岁开始调查著书,先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搜集了彝族各部落、各支系中的许多彝文著作书籍和历史资料,才整理编纂出了这部彝族史书中的鸿篇巨制。到完成此书时,作者已是75岁的老人。这在当时,算是很长寿的高龄老人了。
《西南彝志》不仅记载了彝族先民对宇宙和人类起源的认识,还详细地描述了彝族及其相关部落的历史发展情况和社会面貌,反映了彝族历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源流发展变化,并具体记载了彝族各部落、家支世系及其相互关系,是一部比较全面地记载西南彝族历史的大成之书。
同时,一些彝文典籍被翻译成了汉文,并被录入了汉文史籍和地方志书中。如《元史·地理志》中就引用了不少彝文典籍中的人名、地名和史事。此后的《明一统志》《蜀中广记》《天下郡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土司传》等,都采录了不少翻译出来的彝文典籍史实资料。在云、贵、川彝区各地编纂的地方史志中,收录、转抄彝文史料的则更多。如清道光《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中,就附有《土目安国泰所译夷书九则》。贵州水城地区的清朝晚期彝族文士安家元,热心于彝文典籍的翻译、整理和传播。安家元曾写有一首题为《翻译夷书》的汉文七绝诗:
闲课儿童读爨书,
千年虫篆复虫鱼。
莫嫌言语侏离陋,
水木根源见太初。
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出生在今昆明市禄劝县云龙乡火期村的彝族诗人鲁大宗,幼年时母、父先后早逝,但后母对他关心备至,疼爱有加,潜心供他读私塾,并从私塾先生那里听到了许多当时世风衰落,官府腐败,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国弱民苦的社会现实状况,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要勤奋学习,用知识报国为民之心。他聪慧好学,心地善良耿直,长大后,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全传授给了故乡的农家子弟。教书之余,勤奋写作,带学生秋游幸丘山,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诗歌。既表达了他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热爱,又倾泻了对当时官府腐败,社会动乱,世风日下,人民生活疾苦,四处逃生的不满情绪。如:
《幽林记怀》
一抹浮云荡漾轻,百花飞舞斗山城。
深林窈邃疑无籁,忽听嘤嘤有鸟声。
《登幸丘山》
禄邑名山独幸丘,师生有幸共登游。
一峻山河归眼底,半天日月挂眉头。
《农夫情》
四体辛勤齿复尊,农人老去性情温。
一生菽粟供男妇,半世桑麻课子孙。
岁岁耕耘杨柳陌,年年薅雨稻花村。
幽风蟋蟀秋光晚,笑语围炉酒满樽。
《九月登高》
高峰直上隔尘埃,聊采茱萸染旧醅。
道左青松宜作友,枝头好鸟亦相陪。
东来风雨催诗性,北向心怀寄酒杯。
醉复同归行缓缓,乌巾遍插菊花回。
1873年,鲁大宗在昆明参加清政府举行的科举拔贡应试,并榜上有名。但有人竟在榜上鲁大宗的姓名旁写了几行歧视彝族人的话:“昔年临安不脱科,今年临安脱一科,哪知他是小倮倮。”
鲁大宗看了后并未生气,而是在冷冷一笑之后,也在其后加上一句:“家鸡飞不起,野鸡飞在凤凰窝。”
拔贡应试成功后回到家乡的鲁大宗,家乡人热烈欢迎他,为之而欣喜若狂。从此,人们都称他为“鲁拔贡”。1882年,鲁大宗为一受冤屈的彝族乡民上京告状。在京期间,他又一次参加应试,考中了吏部朝考二等第一,即选州判(候任)。不久,官司也打赢了,他一个“万里还家客,乘舆不用鞍”,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
由于为人正直,且爱打抱不平,使一些官府要人对鲁大宗又恨又妒忌,肆意对其名声大加诋毁。因此,鲁大宗并未曾在官场上获任过实际上的一官半职。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家乡的教育和桑梓的发展尽力。他曾从昆明请了一位从蚕桑学校毕业的学生,到家乡办训练班,教农民种桑养蚕,自己也亲自种植蚕桑树作示范,还为此专门写了《蚕桑举要》一书,指导农民种桑养蚕。他曾在禄劝县秀屏书院担任过一段时间主讲,其间写了《修筑禄劝县城垣碑记》,详细记述了禄劝县城的修建历史,成为禄劝县城市建设史中的宝贵资料。忙碌之余,他始终以诗为娱。1901年,鲁大宗辑杂体诗12章,偶联入则。五、七言诗抄105首,试帖10余章,各为一卷,以《听涛轩诗抄》《听涛轩杂录》《听涛轩试帖》等书名刻板印刷传世。左直刺朱毓嵩在评点其诗时说:“深服其语有根底,足征酝酿之深。……有词皆隽,无义不新。……窥探天之生才,原不择地,使森亭早年通籍,黼黼休明,自当与馆阁诸公,互雄长而媲美。乃不意轗轲不遇,伏处遐陬,天殆欲使其以诗名世耶。”作为一个用汉文写作的近代彝族诗人,鲁大宗用其深邃、优美的诗歌,丰富了彝族文学宝库,增添了彝族文学的光彩。
在文山州。清朝时期的乾隆《开化府志》中,对马关八寨的龙氏土司谱牒始末也有较为详细的明确记载,同时记载了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阿雅(八寨)土司龙上登赴京袭受土司世职归来后,在马关八寨兴办学堂的事,不久又在文山建“五子祠”兴办教育,这是今文山地区,也是文山州历史上办学最早的历史记载。至今的八镇中心学校,仍然是建在近400年前龙上登办学堂时的原址上。
明朝中期以后,滇西巍山左氏土司的族人大都由早期的重武轻文转而重文轻武,并出现了一批左氏彝族诗人,有影响的如左正、左文臣、左文彖等。如左正的《对雨抒怀》:
淅沥空林雨,潇涤野寺风;
感时思古道,偃仰娄鬼童。
涧草含新绿,岩花落泪红;
身闲读易罢,心与白云同。
又如左文臣的《山居》:
逢人骨相不封侯,放我清溪饭自牛;
尘海客来休击磬,松风月上或登楼。
谁临清寂无双境,我占盲聋第一流;
多谢天公宽纵后,从今随处是丹丘。
又如左文彖的《过盘江》:
安危虽是仍苍天,回首风波亦惨然;
谁肯平时先退步,都来险处欲休肩。
片云北去天如水,五日南来雨似烟;
好向莲峰学酣睡,掀髯江山笑张骞。
这一时期,在一些彝区留下了不少彝文碑刻,比较著名的如贵州大方县境内的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5年)的《千岁衢碑》;万历壬辰年(公元1592年)的《水西大渡河桥碑》;云南禄劝彝族自治县境内的彝文摩崖石刻(汉、彝文对照)等。这些彝文碑刻中的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碑上镌刻的彝文,文字端庄,楷写劲遒,挥洒自如,是研究彝族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一方面使彝族文化遭到了严重摧残,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彝汉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一些彝族中的知识分子开始用汉文著书立说。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今云南石屏县坝心乡彝族学士李云程著的《古文笔法》一书,是一部系统的写作理论书籍。书中在较为系统地总结前人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自己对古文笔法的见解。这种见解打破了按文体分类的模式,不仿照过去的古文分类法。提出按创作所要表现的特点,把古文之笔法分为二十格,每格选2~13篇范文,作为格的理论注脚。同时,《古文笔法》又是一部系统的古文鉴赏理论书籍,书中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理论,并考察全文的脉络趋势,看通篇的结构照应等观点。《古文笔法》中的文艺思想理论,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赞许,深为后来的初学庠生、秀才的欢迎。
清嘉庆、道光年间,贵州毕节县的余珍,写出了《时园诗草》二卷。同时期,余珍的堂弟,四川叙永县人余昭也写出了《大山诗草》三卷。在《大山诗草》中,作者讴歌了川、黔、滇结合部地区的名川大山、雄关险隘、民风民情等。此外,余昭的夫人安履贞(原籍贵州威宁)也著有诗草数十余页,合刊为《园灵阁遗草》传世。安履贞是彝族历史上较为罕见的女诗人之一。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出生于云南姚安县的高奣映,是清朝初年最有成就的彝族作家。高奣映自幼生性聪明好学。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高奣映14岁时考取秀才,17岁袭父职,任姚州土府同知。他为官18年,目睹官场腐败黑暗,遂生厌倦之情,34岁即托辞称病挂冠引退,告归乡里,在姚安结磷山盖了一座书院,先后收门生上百人读书,其中考中进士者22人,登乡举者47人。高奣映的著作十分丰富,据说达61种之多,居姚州之冠,现今善存的有40余种。其中有其通过实地考察后撰写的《鸡足山志》《雪山游事》;有其经过认真研究《周易》后写出的《读瞿唐来夫子注要说》《瞿唐来先生家传》;有研究声韵学的文章《等声音伍合汇》;有论说教育的文章《训子语》;有研究云南历史的《滇鉴》;有研究佛学的《金刚慧解》《心经发微》等。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集《妙乡国草》。高奣映写诗特别注意真实自然,他向其门生们反复强调,要“至情所发”“至性而发”“不求工而自己”。所以,高奣映的诗在云南很有影响。清康熙年间,后人为其铸铜像两尊,以示纪念。
明清时期,汉族文人的文学作品涉及彝族生产生活内容的也越来越多。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蒙自知县潘驯写的《星回节行》,就生动地展现了三百多年前蒙自县城彝族人民过火把节时气势恢宏的热烈场面:
蒙城六月无炎暑,夜夜凉风拂庭树。
二十五日昏火中,闲阁闲居饮素醑。
忽闻四面尽欢呼,俄见赤光耀天宇。
不夜城头落日红,烛光街照应如许。
呼童策马走康庄,六街三市何辉煌!
束松列炬齐燃火,火烈脂流满城香。
欣看此夜人相乐,千门歌管声铿锵。
争到床头新酒热,酌兕调弦夜未央。
城中火树花如霰,城外朱烟起芳甸。
翕赭千峰似画图,滟滟湖光澄素练。
疑是长杨大合围,山空野烧随风转。
亦如边寨报平安,夕烽万里遥相见。
相传阿南赴火死,此日年年常罢市。
还余一炬吊忠魂,贞魂化作磷光紫。
或言武侯征蛮濮,庭燎欢迎歌且祝。
千载风流说卧龙,火照蛮碑苔藓绿。
厥后六诏齐称王,中有蒙氏为虎狼。
奸雄叵测假宴会,一篲摧残百部亡。
忆我常读南诏史,不知此俗河时始。
子夜喧阗举国狂,逐疫焚虫古如此。
须臾云拥山头月,星火依稀半明灭。
荒城无复上元灯,良宵只有星回节。
同时期的《开化府志》中也有一篇署名“佚名”,内容类似的《星回节》诗:
滇中六月二四日,烧松火云光矞矞。
脂流满地香彻天,万家钟磬声寒栗。
辍舂罢市虔祭赛,生啖牛羊口血溢。
云是当时六诏强,九十九部蚕食亡。
同姓六人齐称王,犬豕宁保鸿雁行?
邓赕诏主推丰咩,浪穹施浪称三浪。
中为邓赕差仁柔,夫人慈善礼法优。
奸雄叵测皮罗阁,笙歌招会松明楼。
脱簪牵裾不得留,铁钏约臂红泪流。
阿南火攻酒半发,炎鸟蟹煨飞神邱。
残蛾埃煤一篲扫,精钢融腕遗骸收。
贻来琴瑟同心结,谩许同衾誓同穴。
祁连冢上血流霞,娘子军旗光夺雪。
死守何异巡远坚,忍饿甘共夷齐洁。
南诏羞惭心尚存,妃封宁北城德源。
至今生气凛白日,赤龙黯淡风烟昏。
一炬摧残万劫灰,琼瑶台上招星回。
不敢举火竟生食,反燔焰助夫人哀。
喋血誓啮仇雠肉,生吞活剥遍山谷。
烟林白鸦湘江龙,寒食竞渡中外从。
不知蛮烟炳星日,令节直追前贤踪。
吁嗟!
夜郎牂牁化日月,贞禽羽族犹堪书。
后宫宠冠晋羊后,司马家儿笑不知。
又,开化府提学吴自肃有表现彝族轿夫劳苦的《舆夫谣》:
舆夫舆夫生南滇,盘云渡岭如登天。
羊皮履背见余体,面如菜色生煤烟。
徒步惊看痛欲绝,况复有物磨其肩。
晨兴车过羊肠道,老稚嘈杂来山前。
群持炊饼争相饷,呼儿呼父声颠连。
又见往来行路者,躯同牛马时加鞭。
吁嗟乎!
以贵役贱份应尔,车中我见犹深怜。
彼虽蚩蚩亦人子,以贱虐贱胡为然?
开化文士王廷写有彝族《咂酒》诗:
封拆黄泥岁月遥,绕瓶活火慢为烧。
枯筒未试香先透,熟水频添味转饶。
冷暖既随人意志,缩盈还与海同潮。
其中春色知多少,任是渊明也折腰。
开化文士刘世长有《种彝》诗:
种分黑白负豪强,醉里戈矛马上枪。
事过方知错处悔,不于悔后更思量。
……
三尺环刀七尺弩,扳崖附葛穷猿鼠。
幼小生来不见人,纷纷劫夺诚难数。
清《广南府志》也载有曾任河南巩县知县的广南举人陈龙章写的数首表现古时广南、富宁一带彝族民风民俗的诗,其中表现当时广南彝族生活习俗的有《夷人》《元旦》《上元节猓夷跳鸡酬唱贺年》《六月过年》四首。具体分录如下:
《夷人》
炒面充饥渴饮泉,短衣青色至腰边。
劈将明子为灯火,贴地围炉扫地眠。
《元旦》
挂签五彩当门飏,对幅双题比户封。
晨起炷香酬祖德,街前遍植两柯松。
《上元节猓夷跳鸡酬唱贺年》
也知三五灯光好,拍手跳鸡击鼓腔。
妆就百般村俗相,沿街酬唱一双双。
《六月过年》
星回节近更流连,入夜风清六月天。
红糯熟时香满座,家家庆祝祀新年。
在文山州,彝文书籍虽然难以寻觅,但彝族人民中流传的口碑文学仍然很多。这些口碑相传中的很多民间传说故事,特别是创世史诗,如《木腊米腊》(《天地和人》)《布尼布卓》(《造天造地》)等,大多与内地彝文史书《梅葛》《勒俄特依》《苏颇》《阿细颇先基》等的记述相类似。史诗《铜鼓歌》,则是至今所知的有关彝族创造和使用铜鼓历史记载最完整的一篇长诗。神话长诗《娥拜姆哈与诺莫嘎滕》《硬针比获迷》《阿鸡谷》等,又反映了彝族先民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朴素的唯物史观,并从这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出发,演绎了对遥远时空的追寻和思考。爱情长诗《阿获遇者清底迷》《嘎麻扎》《丙衣曼》(比依麻)等,则在叙说爱情这一人类文学主题中,演绎了彝族人民数千年来繁衍爱情、深化爱情、歌颂爱情、战胜邪恶、追求美满的动人故事,也体现出了古代彝族人民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彝族人民还创造了许多的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艺术。《杨雄山的传说》《八寨王的传说》《神射手土司》《能门科的故事》《射石崖》《方尧成的传说》《不怕鬼的人》《智斗狼精》《幸福女神阿玛卓》《阿妹绒孜与阿哺毕达》《红樱花和白樱花》《找人种》《铜鼓的故事》《祭祖节的来历》《跳宫节的来历》《铜鼓舞的传说》等许许多多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故事,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自然物种托物寄情,抒发了彝族人民不怕困难,不怕邪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古代英雄主义精神和聪明才智,以及明礼诚信,弘扬正气,鞭笞丑恶,颂扬美德的社会伦理故事。
神话传说《找人种》讲的是在远古时期,地上还没有人之前,天神有感于地上没有人居住,很荒凉,便派两个神仙来地上找人种。两个神仙先后问了松树、棕树、蜂子和杉树,最后在杉树的指引下找到了人种的故事。《祭祖节的来历》讲的是彝族的祖先阿普笃慕在遭遇水淹“齐天”的大洪难时,最后抓住一丛扁茅草(有的说是抓住了黄泡刺藤)得以逃生。所以,后来的彝族到每年农历冬月的第一个属鼠日,即阿普笃慕从洪难中逃生的日子,都要用扁茅草扭成草绳供于神桌上进行祭奠,以报扁茅草的救命之恩。
《跳宫节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彝族地方很富庶,并盛产铜矿,人们用铜矿炼铜,用炼出的铜造兵器、造铜鼓、制作装饰品、一些邻近的土官恶霸很嫉妒,并勾结官兵攻打彝族居住的地方。彝族首领敲铜鼓召集彝族人民,与管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利用金竹林设下埋伏,一举打败了官军。战争结束后,彝族人民就以取得战争胜利的日子,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作为纪念日,定期集会庆祝。富宁县许多村寨的彝族,届时都要聚在一起,围着村中栽好的竹棚,敲铜鼓、吹葫芦笙,举行三到七天的跳宫节,模拟当年战争胜利时的场面跳铜鼓舞,一直沿袭至今。《八寨王的传说》讲的马关八寨土司龙上登少年时得一匹患病的小马,由于龙上登事先得神仙托梦,他便对患病的小马进行认真治疗,精心照料,认真训练,终于把这匹病马训练成了一匹飞龙马。之后,龙上登便骑着这匹飞龙马抗击并打败了入侵的交趾兵,立下了战功。临近有一个土司企图以武力霸占龙土司家的地盘,便假意与联姻的方式,派奸细对龙上登的营地进行侦探。龙上登将计就计,伺机将奸细捉拿起来,并骑着飞龙马,带领军队打败了妄图占领其地盘的外来土司兵。
民歌是彝族民间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歌、情歌、礼仪歌、习俗歌、节日歌、劝善歌、伦理歌、祭祀歌、酒歌,以及涉及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古歌、习俗歌、伦理歌、礼仪歌、祭祀歌等相对较为规范。如彝族《理朵苏》(道理书)中的唱词是这样的:
福禄天地管,贤善先生教。
父母生自身,先生教自心。(www.daowen.com)
先生引路人,似自己父母。
……
没有先生呃,会做睁眼瞎;
高低不会分,行路不会正;
善恶不会辨,美丑不会分;人不会聪明。
……
人生到世上,要有先生教;
当官谋事人,要有先生教;
带兵打仗的,要有先生教;
七十二行业,离不开先生。
先生情莫忘,先生情莫丢,这是世上理。
……
世上哪样最甜?世上母乳最甜。
世上哪样最亲?世上阿妈最亲。
父母教儿训女话,不能当作耳边风;
好听难听都要听,不可随便乱回嘴。
不孝不顺儿和女,隔壁邻舍人讥他;
同村邻寨人笑他,本家亲人要骂他。
不孝不顺儿和女,老人见他低头走,小娃见他用手戳。
忘恩负义忤逆子,得用家法来惩戒。
先要重打八十板,后要戴上厚木枷。
赶出家门三千里,永远不得再回家。
……
家里出了不孝子,本家合力惩治他;
家里出了杀人魔,本家人来收拾他;
绳拴脖子吊树上,嘴伸舌头见阎王。
不敬父母乱抵嘴,割掉他的烂舌头;
不看不望父母的,挖掉他的眼睛珠。
……
人到世上过一生,偷粮盗财事莫为。
不良之事切莫做,骗人哄人话莫讲。
天地道理悖不得,皇帝圣旨悖不得;
父母训言悖不得,先生教导悖不得。
……
眼莫看丑行,耳莫听秽言;
嘴莫说谗言,身莫做恶行。
……
以毕摩为师,要知书识礼。
与好人为友,身影不会歪。
……
人生在世上,要懂礼和仪。
悔过行善事,一善胜百恶,改邪值千金。
……
形成于清末民初,流传于砚山平远、稼依等地的《赌博调》,则是一首以事实教训为依据,通过许多人逐步加工而形成的劝善歌。歌词采用民间比较喜欢的十二月调的时序形式,叙述了一个执迷于赌场赌博,导致家境日衰,最后人财两空的悲剧事件过程,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歌词字数相等,韵律规整,语言通俗流畅,朗朗上口。其歌词如下:
正月赌钱是过年,郎骑白马去赌钱。
一宝赢得三五吊,请个脚夫来挑钱。
街头巷尾挑着转,只见脚夫不见钱。
二月赌钱菜花黄,爹娘骂我不成行。
百般生意我不做,天天跟着赌钱郎。
不为家中妻儿女,只为明天自来钱。
三月赌钱是清明,别家提鸡上新坟。
我家片纸烧了算,只因赌博输了钱。
别家献酒又烧香,我家献水烧木棍。
四月时光不能闲,家家犁田忙栽秧。
我家无秧又无牛,留在赌窝不下田。
地里长草一片绿,妻儿骂我一边哭。
五月赌钱五月五,家家户户过端午。
爹娘劝我莫再赌,儿女劝我莫生非。
莫给妻儿来年饿,免得家人受凄苦。
六月赌钱正农忙,妻子病在烂木床。
梦中听见赌骰响,翻身不见赌钱郎。
酸心苦泪难吞咽,病魔缠妻雪加霜。
七月赌钱七月半,赌钱之我无早饭。
隔壁大妈借碗米,晚上赢得再还你。
大妈历来心肠好,劝我莫赌不用还。
八月赌钱八月八,赌钱之我犯了法。
人多嘴杂说我坏,有说我该木棒打。
有说我该拿刀剐,气得全家满号啕。
九月赌钱九月九,赌钱之我心肝朽。
扳赌十回十回空,妻子输在别人手。
赌钱之我悲又丑,输钱输妻不如狗。
十月赌钱雪落山,赌钱之我破衣单。
身子抖颤像筛糠,口中还喊幺二三。
输了猪鸡又输房,冷饿无奈去寻偷。
冬月赌钱冬月冬,十厩牛羊九厩空。
儿女哭得爹爹叫,千声求爹归正道。
早听相劝不去赌,十厩牛羊满冬冬。
腊月赌钱了一年,赊个猪头来过年。
猪头供在神龛上,双脚跪在神龛前。
祖宗面前赌个咒,子子孙孙不赌钱。
情歌大都为男女间的情爱对唱,有答意、问答、跟随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唱法。“答意”唱法围绕“真假”词意展开,对唱双方在相互倾诉爱慕之情时各讲各的理,各吐各的心声,有时还会成为一种唱辩。如:
男:
山中从来百样树,草木花开百样心。
人间男女真情事,妹要跟哥吐真心。
女:
哥把弦子高挂起,好久不调弹错音。
头发胡子做一把,花草树木哥不分。
“问答”唱法是歌词中有明显的提问,有问有答。如:
男:
青菜绿来白菜绿,这些地方哥不熟。
等到哪天走熟了,和妹同进又同出。
女:
阿哥情意如丝长,铁棒磨成绣花针。
丝线穿眼随针走,哥在前头妹后跟。
“跟随”唱法则是把彝族世代流传下来的古歌,以男一段、女一段的方式轮流叙唱,一直轮唱到完。如:
男:
爱唱的小郎,想知一世间。
老人有箴言,路可往回走。
阳雀来引路,郎找妹处来,想听老古调。
爱玩呢小妹,跳个舞来看,唱支歌来听。
女:
爱唱的小郎,你说的不错。
藤根生石脚,藤棵窜石身。
抽藤从头理,古事从头说。
开天辟地时,安天咋个安?
造地咋个造?谁来安天地?讲给妹听听。
相互跟随轮唱时,中间主要史实不能唱错,唱错了就会惹人笑话。如果有哪一方轮唱中接不上尾,要承认自己是输家,要唱认输歌答礼。当然。接不上尾时,也可以谦虚地询问对方,对方也会认真地给以解答,然后继续轮流连接唱下去。然而,唱这样的古调时,男女主唱者都为了不唱输,双方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人在背后作提示,就像舞台演员的幕后提示者一样。
这种“跟随”唱古歌的方式,在对唱中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所以即使是在不识文字的彝族群众中也能长期代代相传,这是许多彝族古歌能长期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遗憾的是,现在学唱这种古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致使这些古歌的流传和沿袭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境况。
彝族情歌并非单纯表达爱情,其内容广泛,无所不及。情歌大都是在心有所思,情有所动中随意拈来,不拘泥于形式,即性而唱,大都是现场即兴之作。情歌灵活多样,歌词一般都是一句七个字,所以人们称唱“七子”。每段一般为四句,但也可多有少,以表达完意思为准。
在彝族中,尤其是在乃苏支系彝族中,青年男女结婚时,女方在婚前几天都要唱“哭嫁歌”,文山州的一些彝族支系也是如此,新娘离开父母之前总是要哭诉一番,诉父母的养育之恩,诉哥嫂协助父母扶持自己长大之情,诉与一切亲人、女友的难舍难分之情。有很多即将出嫁的姑娘都会哭得很伤心,尤其是那些受父母包办,自己又不喜欢对方的更是这样。彝族青年谈婚说爱,一般地说,大多数是比较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到明清以后,越来越多地被父母包办所取代。即将出嫁的姑娘如果是属于父母包办,出嫁时,她们就会用“哭嫁”的方式来发泄对包办婚姻的不满。例如:
阿爹和阿妈,是爱田和地,才把女儿卖;
是为房和财,才把女儿嫁。
爹妈爱金子,金子像石头,饿了不能吃。
爹妈爱绸缎,绸缎像树叶,冷来不暖身。
一排正房中,兄妹同根生;
一样来抚养,生怕长不大。
父欠婚嫁钱,母欠婚嫁账;
用女去抵债,用女去还账。
爹爹心肠狠,妈妈心肠冷;
把儿送苦海,姑娘心不甘。
即将出嫁的姑娘如果不哭,就会被认为是对父母不敬,对哥嫂、兄弟姐妹和其他亲人无情。
“哭嫁”是一种婚俗,而“哭嫁歌”则是一种特殊的歌谣形式,与一般的仪式歌不同。作为“哭嫁歌”,它是男权社会里产生的一种妇女怨歌,受压迫的妇女以此习俗做掩护,用“哭嫁歌”的方式来发泄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愤怒和反抗。
当然,“哭嫁歌”中,更多的还是诉说离别之情。如:
小小房子三架梁,爹情妈情说不完。
想起爹妈养大我,浑身穿的破衣裳。
雨天头顶破蓑衣,十冬腊月火烤背。
一把芝麻撒上天,爹苦妈苦说不清。
想起爹妈养大我,常年咽的苦菜汤。
妈妈苦得皮包骨,爹爹累成牛弯担。
瘦坡的松树难长大,瘦地的庄稼难长好。
养女养到十七八,又把女儿外打发。
从此母女要分开,从此父女各一边,
叫儿如何不心伤?
泪水沾湿儿衣襟,叫儿如何报母情?
叫儿如何报父恩?
请求神灵来保佑,叫我爹娘身安康。
请求祖宗来保佑,叫我爹娘无病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