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医学历史渊源概述

文山彝族医学历史渊源概述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汉文史料说彝族不识医学,人生病只会求神驱鬼禳解,这是一种对汉文,特别是对彝文有关彝族医学史料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而得出的片面认识。其实,彝族不但有自己的医学,而且彝族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到了明、清时期,彝族医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在之后成书的《彝医书》,则集彝族医药发展之大成,共记载了252种药用动植物、23种药用矿物及其制品的配制方法。

文山彝族医学历史渊源概述

不少汉文史料说彝族不识医学,人生病只会求神驱鬼禳解,这是一种对汉文,特别是对彝文有关彝族医学史料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而得出的片面认识。

其实,彝族不但有自己的医学,而且彝族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古滇国的支格阿龙时代,彝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远古时期最早的原始医学。我们通过支格阿龙与雷神蒙苴阿普的医药问答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已知道用头发、羊油、猪蹄、蟒蛇、花椒根、黄连等动植物来治病了,而且还会用火烧、热烙、舂烂药物贴敷等简单的药物加工方法。在“石尔俄特时代”(新石器时期),彝族先民就对麝香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麝香的辛香克窜之性,可使草木枯死,可治蛇毒之伤。一些彝族史书都有这样的类似记载:在居木乌乌(即阿普笃慕)时,居木乌乌派遣“哈蟆”医生给恩体谷兹治病的叙说中,就有“毒蛇咬伤的,麝香拿来敷”的记录。认识了蜜蜂、水獭、“阿金”(即俗称“救军粮”的树根)、“列都”(即百鳞,一种乌头属植物)等动植物的药用功能,还认识了一些动物口腔分泌物的药用功效。

秦、汉时期,彝族地区的一些药用动植物原料,如麝香、犀牛菖蒲、芸香草等开始进入中原地区,为内地医生所使用。诸葛亮平南中时,其军队中疟疾流行,士兵饱受烟瘴之苦。孟获之兄孟节以菖蒲为其治疗烟瘴之病,用芸香草解其哑泉之毒。唐、宋时期,彝族地区使用较广的金星草、“地不容”(即山乌龟,又称解毒子)、石榴、“庵摩勒”(即橄榄),也开始被内地医生所采用。

到了明、清时期,彝族医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书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的古彝文医书《献药经》中,明确记载了64种动物药和5种植物药,并对其采集、加工、煎煮、配制,以及其功效等作了具体的阐述。而在之后成书的《彝医书》,则集彝族医药发展之大成,共记载了252种药用动植物、23种药用矿物及其制品的配制方法。贵州毕节一带的《寻医找医》和楚雄昆明禄劝以及红河、文山一带的《齐书苏》(意为配药方的书),也收集了大量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配方。

成书于明代的长篇巨著《西南彝志》中,也总结了彝医对人体气、血、脏、腑等各种构成部分的认识,并记载了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关系。书中记载说:“人生肾先生,肾与脾成对,肾属壬癸水,脾属戊己土,心属丙丁火;后长肺和肝,肺属庚辛金,肝属甲乙木。”而成书还早于《西南彝志》的《宇宙人文论》中,则用“五行”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理特点,并指出人生病的原因,不外乎是人体内部气血不调,饮食不和等内因,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冷热不适等外因所致。

在滇东南彝区,有不少地方都流传有口头或书面的《磁德倮决俄》一书,书里记述了彝族医药起源的传说故事。存于弥勒县彝区的《热泽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彝族先民的针灸疗法。这种针灸疗法与内地的针灸疗法有所不同,它以时辰来定位,把人体分为26个部位,依时辰、病情定位扎针,并配之以草药辅助治疗。《诺尼梭(看病书)》则记载了高寒山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起因及预防措施。而在《诺期梭(找药书)》中,则记载了数十种病例,数百种可做药的动植物和矿物,以及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而且每种病都有其具体病名和治疗的药方及用法,以及服药时的禁忌,有的还记载有药物的功效和服药过量后的解毒方法。

彝族医书记载和口传的病症大多为彝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所使用的药物也大都能在彝族村寨附近的山野树林中可找到的野生植物。很多病都是一病数方,一药多用,有不少疗效较好。

彝族先民在很早以前就对人的生理特点、生理条件、人体部位、气息经络,以及病因、病理等,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探讨。其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认为清浊、“五行”是形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彝文史籍《宇宙人文论·人类天地同》中说:“人体的根本,也就是形成天的青清之气与凝成地的红浊之气。”《人体同于天体》中说:“五行中的水,就是人的血;金是人的骨;火是人的心;木是人的筋;土是人的肉。”在“五行”成为人体雏形之后,就开始有了会动的生命,并仿着天体去发展变化,变化成了完整的人:天上有日月,人也就有一对眼睛……左眼太阳,右眼银月亮:金属骨,木属筋,筋骨强健,视力才会好。

二是用八卦理论解剖人体部位。彝族史书《人类天地同》中说:“当宇宙的八方产生八卦之后,哎、哺二卦为父母,产生人的身体;且卦产生人的舌头;舍卦产生人的命门;鲁卦产生人的肩;朵卦产生人的口;哼、哈二卦产生人的耳和目。”又说:“喉头以下的脏腑,也是由八卦变化生成的,一卦生一门。哎卦生大肠,是仿照宇宙的十二地支而生的,所以有‘大肠十二掐’的说法;哺卦产生小肠,是仿照宇宙的二十四方位而生的,所以有‘小肠二十四圈’的说法;且卦产生人的心,舍卦产生人的肾,鲁卦产生人的胃,朵卦产生人的肺;哼卦产生人的胆;哈卦产生人的肝。”(www.daowen.com)

三是对人体的气血、经络进行论述。《人类天地同》中说:“人体的气,是从生门下来,经过大肠和胃,注到脐眼下面的,并从此处起,分为清气三条路、浊气三条路运行。清气三条路为:一条到心脏,二条通过胃到达整个消化道,三条起于脐底,经肺而入肾。”浊气三条路为:一条经肾入腔上达头顶,二条经肩胛骨到脑髓中,三条从尾根上达头顶。清、浊二气之路共六条,不断巡回于人体之中,这与汉文中医学中记述所指的“太阳、少阳、阳明”和“太阴、少阴、阙阴”的“六经”气血经络学基本相似。

四是对人体病理的辨证施治进行论述。如“脑髓经络和脾胃相连,所以脾胃湿浊会引起头痛、出汗、流清鼻涕”等。又如“若是肾水往上泛滥,与心火不相容,会形成头疼、发烧”等。又如“眼看不见,是浊气感染;耳听不明,是秽气充溢;口语不清,是邪气梗阻”等。

在《爨文丛刻·人生论》中,不仅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而且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如“春天的肝脉,夏天的心脉,秋天的肺脉,冬天的肾脉。四时的筋顺脉和,如天生地成。‘五行’的根底厚实,人的身体就好。若是寒暑时刻差错,饥饱不正常,冬夏衣着混乱,春秋气候两不相适,季节气候不调和‘五行’相克,人体就会生病。于是有武奢哲医士寻察脉络,探索肠胃,审察肺肝,辨别神病、鬼病,分清寒病、热病,诊瘟病、痢病,配备多味药来治病”。

上述古代彝族先民这些关于人体气血和经络理论,是今日世界气功学的渊源。“六经”辩证和“五行”“五赃”相属,以及“五行”相生相克、对症施治等理论,与整个祖国的同类医学理论基本相通,但又保留着彝族医学自己的特色,是古代彝族人民对祖国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古代道家提倡修炼“成仙”而“长生不老”,就是通过练气功增强体质而延年益寿的。楚雄州双柏县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彝文《彝药志》,其成书时间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要早17年。至今,彝族民间医药特效单方仍然不少。传世彝文医药书籍也不少,如《热择梭》《诺尼苏》《诺切苏》等。

彝族医药中最富成就的要算云南白药了。云南白药是由彝族民间医生曲焕章研究制成的。

曲焕章,原名曲占思,云南景东县人,出身贫穷,7岁丧父,9岁丧母,12岁时与三姐相依为命。光绪十八年(1892年),曲占思到江川县赵官村姐姐家学习伤科,在亲翁袁恩玲和姐夫袁槐的悉心传教下,他勤奋钻研,努力掌握各种药物药性和治病技能,进步很快,几年后便独立行医。16岁时与赵官村李惠英结婚,成家立业。后被人诬陷通匪,被迫改名曲焕章,到个旧、蒙自等滇南地区避难,并在个旧拜游方道医姚洪钧为师,尽得秘方。事过后返回赵官村,在行医中继续钻研医药业务,医药、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传说曲焕章是一位擅长射虎的猎手,有几次他射伤了虎,请人去抬虎时,却不见了老虎,他一直为此疑惑不解。于是,曲焕章在又一次射伤一只老虎后,就近注意进行观察,见受伤的老虎不久便慢慢爬起来,去寻找一种野生植物嚼吃,吃了过后不久,虎身上伤口就止住了流血。曲焕章由此受到了启发,便采回那种老虎吃过的植物,拿回家给一些受伤人的伤口止血,效果也十分有效。这种植物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名贵药材三七。不久,曲焕章就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研究制成了名声远扬的“百宝丹”,即后来的云南白药。云南白药不但能有效地治疗创伤出血,而且消炎效果也很明显,妇科、慢性胃病等许多病都可用其治疗,并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用药时既可以外敷,又可以内服,因而深受医生和患者欢迎。1916年,曲焕章研制的“百宝丹”经过当时的云南省政府相关部门检验后,获准挂牌正式生产,并将其名“百宝丹”改称为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问世至今已上百年,名声一直长盛不衰,成为中华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