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与历史:了解乌蛮及乌蛮土司

文山彝族与历史:了解乌蛮及乌蛮土司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弄山部以“乌蛮”为主,其部长自然也是由“乌蛮”来充当。文中虽然没有说明阿頞的民族成分,但他的名字本身已表明其就是彝族。这就是说,王弄山部“乌蛮”从乌高举之后的“不知所终”到沙源统治时,乌氏土司至少沿袭了两百多年时间。王弄山又为“乌蛮”龙氏管辖。随后,沙源又应征调率兵参与镇压东川、乌撒、乌蒙、水西等地彝族土司反叛有功,“升安南长官司为安南宣抚司,沙源升宣抚使”。

文山彝族与历史:了解乌蛮及乌蛮土司

在东部37部乌蛮中,具体涉及今文山州及其临边两地区的有屈中部(哈迷部或阿迷部,今开远)、阿鹿部(阿卢部,今泸西)、弥勒部、师宗部、王弄部、阿月部、强现三部、舍资部(今蒙自老寨)、教化部、维摩部。对于这些部的情况,尤中教授在其《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这里择其要点辑录于下。

(一)王弄山部·王弄长官司

《南诏野史·南诏三十七蛮部》中说王弄部。尤中在其书的“注释”中说:王弄山在今文山县西部回龙(今薄竹镇)一带。王弄部就是《元混一方與胜览》中所载的王弄山部,其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就已存在,元朝初年仍沿袭其名称未改。

王弄山部以“乌蛮”为主,其部长自然也是由“乌蛮”来充当。明朝时期继续沿用以充当土官,直到明朝中期未变。明天启《滇志》说:“王弄山长官司土官阿頞,洪武中(公元1368年—1398年)授副长官,其后有阿乍,传之乌珀、乌志得、乌腾风、乌高举……(注:阿頞、阿乍当为乌頞、乌乍,‘阿’是彝语人名中常用的前置语气词),后不知所终。”文中虽然没有说明阿頞的民族成分,但他的名字本身已表明其就是彝族。王弄部的“乌蛮”,部族自称“尼斯”(即尼苏、纳苏、乃苏等的异写,是黑彝支系),同族其他支系称他们为“迷撒泼”,即彝语中“地的主人”之意,也就是地主的意思,说明他们的部首领是黑彝人,是今天文山市西部一带的彝族先民。

清《开化府志》说:“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土人沙源以所部斩贼有功,委长官司。”这就是说,王弄山部“乌蛮”从乌高举之后的“不知所终”到沙源统治时,乌氏土司至少沿袭了两百多年时间。据清道光《云南志钞》载:“值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傅友德、沐英平滇,(龙)者宁赴辕归款,以从征交趾……御其王弄、安南、维摩等处……颁印章为王弄长官司、安南长官司、教化长官司。”王弄山又为“乌蛮”龙氏管辖。(注:1999年8月出版的《文山县志》说沙源也是彝族,今文山市还有一些沙姓彝族。)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沙源死,其子沙定洲后来谋叛,据会城,李定国擒斩之。其党王朔(彝族,今文山市德厚镇人)聚沙定洲余众,兼有王弄、安南之地。直到本朝平滇,朔投诚,授世职。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王朔与宁州禄昌贤(华宁彝族土司)叛,官兵讨之。朔自焚死,以其地属建开化府。

古时候,许多彝族先民都以部落首领之名为部族族名,如弥勒部的“弥勒”,师宗部的“师宗”,阿迷部的“阿迷”等。因此有人认为,王弄部土官中有名叫“阿乍”的,是今天文山市和砚山县一带彝族阿扎支系的直接先民,阿乍之名由此而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历史根据不足。

(二)安南土司·安南长官司

安南长官司在今文山市西部乐诗冲与相邻的蒙自市老寨乡,元时在这里设舍资千户所。因其地与交趾(越南)近,明时改为安南道防送军千户所。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土司那由(白族)归附,授副长官司职。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蒙自土舍禄祥、禄仁兄弟(彝族)为争袭父职而同室操戈,安南土司那代介入其中。朝廷知悉后,改安南长官司为新安守御千户所,调临安卫中所官军戍守。因其地接近交趾,旋而又改为安南道防送军千户所。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交趾兵拥万人犯边,连占八营阵与龙古(今蒙自市冷泉乡回古塘村),“沙源令其弟沙清,从间道破其中坚,擒贼帅翁董,斩杀敌兵三千余众。当事嘉其功,为其奏请安南司印”。至此,沙源有了王弄山、安南两长官司地。随后,沙源又应征调率兵参与镇压东川、乌撒、乌蒙、水西等地彝族土司反叛有功,“升安南长官司为安南宣抚司,沙源升宣抚使”。

沙源有三子,长子定海、次子定汉、季子定洲。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时已死的阿迷土知州普名声(彝族)遗孀万氏招沙源长子沙定海入赘,不久嫌定海貌丑,又改赘季子沙定洲。沙、万联姻后,势力迅速扩大,称兵二十万,其势力范围“自元江南抵交趾,东抵广南、北至广西(泸西)”。清世祖三年(公元1646年)12月,沙定洲利用应调率兵北上参与镇压元谋土司吾必奎(傣族)反叛之机,与统治云南达300多年的沐氏末代黔国公沐天波展开了争夺权利的混战。后被从四川入滇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李定国部所杀。沙、万被杀后,其部下王朔(彝族)聚余众仍占据安南、王弄山等地。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王朔归附,授王弄山副长官司世职。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王朔与宁州禄昌贤(彝族,华宁土司)一同反清,被吴三桂镇压,王朔自焚死。王弄、安南等地为新建立的开化府管辖。

(三)阿月部(阿雅部)·八寨长官司

《元混一方舆胜览》中说,临安宣慰司有王弄山部领屈中、阿马、阿月三部,这是元朝初年政区划分时的情况。而在南诏、大理时期,屈中、阿马、阿月三部都各自为部,并不归王弄山管辖。但《南诏野史·南诏三十七蛮部》中却没有阿月部,这是一种遗漏。阿月部显然是以“乌蛮”为主的部,而且地域与王弄山部相连,所以元朝初年才把它划归同地域、同民族的王弄山部管辖。

阿月部在今马关县八寨镇及其周边的红河州河口县和屏边县部分地区。清乾隆《开化府志》卷五说:“八寨,又名阿雅。”又说:“以地俗号些得时、雅得时,因名阿雅。”尤中教授说,“雅”乃“月”之对音。“阿雅”即“阿月”。[按:在彝族语言中,“月”与“雅”并不对音。彝语称水叫“月(依雅)”,也可以分开称“月(依)”或“雅”,连起来是“出清水的山窝”,而“阿”是语气词前置,无实际含义,这应是八寨早年得“阿雅”之名的由来。又,如果按“些得时、雅得时”来理解,“些”则为树木,“雅”则为出水,可译为树多出水清的山窝]。

龙氏势力强盛时期,阿月部领地是比较广的。乾隆《开化府志》说:“时维摩、六诏(今砚山县者腊乡)、朵那白、谨耳、大小教化、安南、牛羊、新现等处,皆所属。……元兴,云南诸部悉平,立阿僰万户府,在今府南安南里之老寨。其下有牙车部、强现部、教化部,也为龙氏子孙承管。龙殷宗、龙宗门、龙门鼓、龙者党、龙党吴、龙者纳历代相继不绝。者纳生子龙者宁。值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付友德、木英平滇,者宁赴辕纳款,以从征交趾功,加云南指挥衔。其王弄、安南、维摩诸处,亦各改姓,率各部部民归服,因属地分属广西、临安二府,颁印章,为王弄长官司、安南长官司、教化长官司。……维摩为龙氏舍人分管,传至龙金、龙方无后。成化间(公元1465—1487年),交兵入犯,府司征调富州土司沈启后(汉从壮)堵御,驻维摩……。牛羊,原教化司地,后龙氏虐害,土人不堪,因附广南闲舍侬金贵。……新现、布旧、八寨,皆土司更置后,或为何起龙据,或为红白据,或为李应辉据,反复无常。惟教化司(应为八寨司)龙者宁,永乐(公元1403—1424年)初入贡京师,钦赐纻丝钞锭,恩礼优隆。传至龙宜、龙保、龙蛟、龙彻、龙古、龙凤翔、龙敬,宗枝繁衍,分为三部:一在阿雅,一在枯木,一在教化山。正统间(公元1436—1449年),交兵数入犯边界,大肆杀掠,龙氏势少衰。抚司署张泽(和泥人,即哈尼人)掌教化司,但张泽无后,乃以彝族龙敬次子龙德胜冒顶姓张,继管教化,长子龙胜安承袭阿雅,三子龙胜全管枯木,皆为副长官司。德胜传张长寿(即龙长寿)。胜全传龙元庆,俱从禄昌贤、王朔等叛落职。胜安传龙上登,堵御敌挡,交人震慑。……自海基以来,上下五百年,中间张英国、沐西平数次征伐安南,龙氏俱与其数。其余交兵入犯,龙氏随时御却,终不至为患边境。”《云南通志》因此说:“临安诸土司,足以捍御交趾,盖谓此也”,这是官方史籍对龙氏土司御敌戍边历史之功的肯定。至今,在马关、八寨、河口等地,仍然流传着不少有关“八寨王”龙上登的传说故事,河口还留存有“八寨王”庙,并时有人前去奉祀香火。

到了清朝初年,阿雅部已经解体,而其部名则作为地名沿袭下来。乾隆《开化府志》说:“教化三部长官司,一在八寨,又名阿雅;一在教化山,皆龙海基裔。海基,吴人,宋仁宗皇祐初(公元1049年—1051年)寓此,广南侬智高叛,大将狄青讨之,海基向导有功,始命领其地。时地名俗号些得时雅得失,因名阿雅。海基死,龙基雅继;基雅死,龙老穆继;老穆死,龙穆等继;穆等死,龙等根继;等根死,龙南绍继;南绍死,龙绍补继;绍补死,龙补亚继;补亚死,龙弘健继;弘健死,龙健能继。终宋之世,皆守海基故地。元初,健能子龙殷宗继;殷宗死,龙宗门继;宗门死,龙门鼓继;门鼓死,龙者党继;者党死,龙党吴继;党吴死,龙者纳继;者纳死,龙者宁继。明时太祖征安南,者宁率部兵赴辕纳款,始授长官司职。……龙者宁从征交趾,屡著军功,加四品服色。及死,子宜继;宜死,龙保继;保死,龙蛟继;蛟死,龙彻继;彻死,龙古继;古死,龙凤翔继;凤翔死,龙敬继;敬死,龙胜安继;胜安死,龙上登继。上登居阿雅,始兴学校。同时,龙敬次子龙胜全居枯木(今文山市古木),龙得胜后冒张姓居教化。……龙氏自海基以来,历世二十五,上登为杰出。明朝末年,龙上登被沙定洲和万氏攻击,携妻带子逃到越南,在越南染病而死。上登死,教化张长寿(即龙长寿),枯木龙元庆、八寨李成林从王朔叛,大师平之,设府治,职废。”清道光《云南志钞》、光绪《云南通志》及民国《马关县志》都有类似的记载。这就是龙氏土司统治阿雅五百多年的历史过程始末。但乾隆《开化府志》的上述记载有三处明显有误:一是误把教化山(教合山)部记为“教化三部”,把阿雅溱为“教化三部”之一。二是误记龙氏世居教化,龙海基为“吴人”。实则龙海基为土著,当是大理国以前就从今红河州或玉溪市进入马关西部的“罗罗人”。因为狄青征侬智高时,八寨地区并没有汉族进入,更不可能有寓居的“吴人”。退一步说,就算龙海基是汉族,那也该是早在“两汉”或魏晋时期就被“夷化”了的“大姓”,就像蜀汉时期的雍闿、高定、李恢、爨氏等大姓一样,早已融合到了彝族中,而从汉朝宋朝,时隔上千年,早已经是十足的彝族了。事实是,所谓“宋皇祐初(公元1049年—1051年)寓此”到了清康熙年间建开化府的近700年中,马关八寨一带的彝族人口比例都不少,但并未见有寓居的汉族记载,直到清朝初年也是如此。据乾隆《开化府志》记载,清朝初年的永平里(即今马关八寨一带)有112个自然村寨,其中属于壮族的侬人24寨,沙人13寨,共37寨,占全部村寨的33%。属于彝族的有仆拉19寨,母鸡15寨,倮罗10寨,共44寨,占全部村寨近40%。属于傣族的摆夷18寨,占全部村寨的16%。属于白族的僰子1寨。而到了此时,今八寨镇一带也还没有一寨是汉族。永平里(八寨)的倮罗后来大都融入其他民族中去了,但仍然还有一部分仍保留下来。三是误记龙者宁于明洪武年间为教化司长官,并认为自龙胜安始,龙氏就世长教化,之后方为八寨长官司。实际上,教化山部长官司首任长官是荞乍,为和尼(今哈尼族)人。明天启《滇志》记载说,(张)荞乍传至张泽,张泽无子,方扶龙敬次子龙得胜为养子,改姓张以继承教化司。张得胜传张明(即龙明),张明传张长寿(即龙长寿,又名龙升)。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龙升附王朔等叛,被镇压,教化司废。

1987年,云南大学万永林教授曾到马关县及其八寨镇,就龙海基家的族属问题做过一次比较深入的调查。万永林在马关县城和八寨镇,询问了许多对八寨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包括汉族、壮族等其他民族),都说龙土司家是彝族,是“倮族”。八寨镇辣妈子箐村的龙定山,是八寨供销社的退休职工,他说他就是“倮族,今天叫彝族,祖先也就是彝族”。龙定山还直截了当说他们辣妈子箐龙家,就是“八寨王”龙土司的后代。

宋开庆元年(元宪宗六年、公元1259年),立阿僰万户府于安南(今蒙自老寨),时龙健能子龙殷宗据阿雅(阿月)……。可见,从宋朝皇祐年间的龙海基,到元宪宗六年的龙殷宗,皆据阿雅,即阿月部。乾隆《开化府志》载龙海基家族谱系,世代父子连名相传,直到明朝末年的龙上登。此乃得自当时龙氏家族之中,是可信的。清康熙设开化府的前夕,龙海基后裔之一的龙元庆仍居枯木(今文山市古木镇)为小土目。龙元庆还在文山城大兴寺未建以前,在大兴寺建寺处建有家庙,有人则说是行宫。龙氏家谱可能即得自于龙元庆家中。而龙海基家族所实行的父子联名制,是彝族自父系氏族社会建立时开始就已经实行的制度,直到今天,这样的父子连名制度,仍然在部分彝族中继续实行着,所以阿月部人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乌蛮”,但阿月部是大理国时期才组成的。

那么,在南诏时期及其以前,马关八寨及周边地区的“乌蛮”情况又如何?尤中教授认为,那时这些地区的“乌蛮”就是《蛮书》所记载的“桃花人”。

《蛮书》说:“桃花人,本属安南林西原七绾洞主大首领李由独管辖,亦为境上戍卒,每年亦纳赋税。自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被峰州(今越南山西省白鹤县)知州申文状与李诼,请罢冬将健六千人,不要味、真、登州界上防遏。其由独兄弟力不禁,被蛮(指南诏)拓东节度使与书信,将外甥女嫁与李由独小男,补拓东押衙。自此之后,七绾洞悉为蛮收管。……桃花人今亦呼桃花蛮也。本安南林西原七绾洞左右侧居,人披羊皮或披毡,前梳髻。虽拘于蛮,心向唐化。”

尤中根据这一记载说:“大中八年始从安南都护府的管辖之下夺去的七绾洞之地,显然属于开元年间‘安南首领、归州刺史爨仁哲’管辖之下的归州。至天宝四、五年间,诸爨反唐,唐朝乃以‘独锦蛮’首领代爨氏贵族为归州刺史,其族多姓李。大中年间的七绾洞主大首领李由独,盖即天宝中充任归州刺史的‘独锦蛮’(乌蛮中的一部分)李氏的后裔。对七绾洞之所在,《蛮书》卷四说:‘南蛮去安南峰州林西原界二十二日程’,即从南诏首府阳苴咩诚(今大理)至林西原境二十二日程。而《蛮书》卷一说从贾勇步登陆,行至阳苴咩城为二十一日程。则林西原在贾勇步东南一日程处。依《蛮书》及《新唐书·地理志》所载,从安南都护府入云南之途程考订,贾勇步就在今河口县西北的田房附近。则贾勇步东南一日程处的林西原,即在今越南老省境内。靠近林西原的七绾洞,当然是今河口、马关一带。今马关县西部的八寨,就是在当时的七绾洞范围之内。又,七绾洞的‘桃花人’,‘披羊皮或披毡,前梳髻’,也是南诏时期‘乌蛮’中的普遍装束。七绾洞‘桃花人’的大首领姓李。直到近代,云南彝族中亦以李姓为多。龙海基在大理国时期代替李氏贵族统治当地的‘乌蛮’称‘阿月部’,李姓的后裔便成了被统治者。及至明朝万历年以后,李氏子孙又从龙氏手中夺取了八寨的统治权。所以,乾隆《开化府志》卷五说:‘八寨土舍,明(代)附属于土司龙氏。万历间,李应辉与白林约攻教化,称白、李二家,颇桀骜难制。后传至李成林,遂与禄昌贤等叛,官兵讨之,以其地为永平里。’同书卷二又说:‘本朝康熙六年,……王弄王朔聚沙定洲余党,率教化张长寿(即龙长寿),枯木龙元庆,八寨李成林……等叛。’李成林即唐代七绾大首领李由独的后裔。所以,南诏时期的‘桃花人’,大理时期的‘阿月部’,都是‘乌蛮’。”

(四)教化山部·车部·丁部·空亭部·教化山长官司(www.daowen.com)

《南诏野史·南诏三十七蛮部》有强现三部。尤中在其书“注释”中说,强现三部“今属开化府”,即今文山州普梅河以西地区。

万历《云南通志》卷二说:“教化三部长官司,唐时蛮名强现,汉语讹为教化。强现、牙、车三部酋也,隶临安、安南等处宣慰司。”此说是根据元代有关记录而加以附会出来的。在彝语中,“强现”的发音与“教化”毫不相涉,汉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强现”讹为“教化”。《元混一方舆胜览·临安道宣慰司》说:“教合三部,领车部、丁部、空亭部。”这就是万历《云南通志》所借以附会而出误的原因。元朝初年,把南诏、大理时期的车、丁、空亭三部划归教合山部管辖。所以应该说:“教合山部,领车部、丁部、空亭部。”教合山部是因其部在教合山而得名,并非是教合山的三个部。若其为“教合三部”,那教合本部加上所领三部,不就成为四部了,何得而称“教合三部”?《元混一方舆胜览》将“山”误为“三”,以致后来的记录依之以发生混乱。后来的万历《云南通志》未鉴别其误,便依着说:“唐时蛮名强现,汉语讹为教化,强现、牙、车三部酋也。”其实,南诏、大理时期,牙、车、空亭三部是不归教合山部管辖的,而牙、车、空亭三部是近亲,他们有时也会为共同利益联合起来为一部,称强现三部,所以《南诏野史》中将他们作为一部列入,而在书写时,把“山”误写成了“三”。到元朝初年,才把牙、车、空亭,即“强现三部”划归教化山部领管。强现三部的部长是阿雅龙海基后人,而龙海基则在大理国时期才成为“乌蛮”的部首领。《云南通志》所说的唐朝时期的强现、牙、车三部酋,就是元朝初年的车部、丁部、空亭部。龙氏土司在阿雅(阿月)逐渐发展起势力以后,龙海基的子孙成了与之相临近的其他“乌蛮”部的部长,即车部、丁部、空亭部的部长。元朝初年,阿雅部势力有所衰弱,被划归王弄山部管辖。此时,龙氏家族的势力被分散而削弱。至明朝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在阿月部设八寨长官司,直接隶属于云南都司,龙氏的势力才又重新膨胀起来,并将其家族分支的各个领地都连接起来向北扩展。然而就在其把势力不断向北扩展时的在万历年间,其发祥地阿雅,却被唐代七绾洞大首领李由独的后裔所夺取,至清朝初年,八寨(阿雅)被李成林所据。之后,李成林却与龙氏后代龙元庆等,一起随王朔、禄昌贤反清,一起被镇压,职废。这就是从南诏时期直到清朝初年文山地区阿月部、强现三部及其他一些小部大体的演化过程。强现三部的部长都是龙氏家族的人,三部分别为枯木(今文山市古木)、牛羊(今西畴县老街)、革洒(今西畴西洒)。乾隆《开化府志》说:“牛羊土司,明为教化司(应为八寨司)龙氏地,后龙氏虐害,土人不堪,因附广南闲舍侬金贵(壮族)。”又说:“革洒故城,明土司龙祚筑……。”龙祚就是龙氏土司家族人。

(五)维摩部

《南诏野史·南诏三十七蛮部》中有维摩部。《元混一方舆胜览》中的维摩州沿革说“维摩名惠摩部”。彝语“维”与“惠”发音相近,惠摩部即维摩部。在元朝设维摩州之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其地有维摩部。直到明朝初年,维摩部仍属彝族土官管辖。元设维摩千户,旋改维摩州。明时因之,属广西(今泸西)府管辖。其区域位于今砚山县西部和丘北县东部地区。维摩部治所元朝以前在阿母(今砚山县阿猛),明朝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迁曲部,又称惠摩部(今砚山县维摩)。其间,土官资高、资贤(民国《邱北县志》将资贤记为资金)相继作乱,州官(流官)不能立足。后资氏绝后,又为各彝部族先后占据上百年,直至万历二十八(公元1600年)始复,但虽有流官,仅仅是侨寓府城谋划耳。

相关史料对维摩土司的记载比较零碎,很不完整。民国《邱北县志》引《云南通志·滇系》说:“元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维摩合刺孙之子内(附)。”又说:“(元)成宗本纪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置维摩州,以土官资氏领州事(注:合刺与资氏之间关系不明,但都是乌蛮)。”明洪武中(公元1368—1398年),维摩州土官资世德同弥勒州土官昻普德贡宝马才(财)物,率家向化,尔书褒美,仍领州事。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设流官后,资高、资金(资贤)相继作乱,州治为墟。其后,资金(贤)被其家奴所杀,嗣亦绝。万历中(公元1573—1599年),流民李应辉(八寨李成林家人)据,素狰悍,虽有流官,仅侨寓府城画耳。《土官底簿·维摩州知州》载:维摩土司是彝族人波得。明洪武三十二年(公元1398年)十一月,波得准袭知州(注:洪武三十二年应为三十一年,1398年应为1399年,因为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位也只是三十一年。)又,这里没有说波得前的土官名字,但说他是获“准袭知州”,说明他的上一辈也是土官,他是获准承袭的。(波得即资世德。是彝名)。波得故,子召海年幼;适药系波得正妻,暂署,咨部”。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5月,奉圣旨:“著适药做知州……钦此。”适药故,绝房。叔者白应袭,行勘病故,别无定夺。文选司缺内,查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改设流官。七年,署流官王瑞。天启《滇志·羁縻志第十二·土司官氏·广西府》载:“维摩州土官资氏领州事。设流后,资高、资金相继作祟,州治为墟。资金为家奴所杀,嗣亦绝。万历中,流民李应辉继之,素狞悍,声教阻绝。州虽有州官,仅侨寓画诺耳。”土官之乱平息后,州治毁于兵燹,便迁三乡城(今丘北县双龙营镇马者龙村)。不久,又为阿迷州(今开远)土官普者辂、普维藩父子率兵扰乱三乡维摩间,社会不得安宁。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广西郡守肖以裕调宁州禄土司兵合剿,一鼓破之。普者辂父子“俱就戮”,始复维摩州,并建三乡县。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普者辂之孙普名声又作乱三乡县,其部下兵头何天衢反,并率所部人马归附,维摩州署知州李嗣泌开城欢迎,并令其驻守三乡县,迫使普名声撤兵。之后,普名声被广西知府张继孟用计毒死(有说被其妻万氏毒死)。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又率兵攻三乡县,并陷三乡县城。何天衢寡不敌众,引家眷一同赴火自焚而亡,城毁。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维摩州治及三乡县移至盘龙山(今丘北县锦屏镇旧城村),并在其东面3华里处(今新城村)修筑城垣。因万氏之乱未平,城垣建设半途而废。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维摩州,州废。其辖区曰者乡划归弥勒州,维摩乡分别划归开化、广南二府。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设师宗州同于废州东南十五华里处之报马坡(今丘北县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降师宗州同为丘北县丞。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升丘北同知为正县,划归广西(今泸西)直隶州管辖。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除今之舍得、官寨两乡和双龙营镇西部仍属泸西县外,其余都划归开广(今文山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六)枯木副长官司

明朝末年,阿雅第二十四代土司龙敬死后,其长子龙上登继任八寨长官司长官。次子龙胜全则领枯木(今古木),为副长官。今马关县坡脚镇梅子箐村有石崖题刻,上书“云南都司直隶八寨长官司枯木土官龙胜全”字样。龙胜全死,子龙登高继;龙登高死,子龙元庆继。而龙敬时,教化山长官司长官张泽(和尼人,今哈尼族)无嗣,便招龙敬三子龙得胜上门入赘,改姓张,继教化司。张得胜(龙得胜)传其子张明(龙明),张明传其子张长寿(龙长寿)。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张长寿随华宁彝族土司禄昌贤、安南土司王朔、枯木土司龙元庆、八寨李成林一起反清,被平西王吴三桂统兵镇压,设流职废,其领地置开化府。

(七)牛羊土舍

牛羊土舍在今西畴县兴街镇老街村。明时属龙氏土司领地。后龙氏虐害,土人不堪,因附广南闲舍侬金贵(壮族)。牛羊龙氏土司传代无考。侬氏从侬金贵始,传侬继武、侬宗武、侬得功。得功随王朔反清,被诛。宗武则首先投诚,当事给敌堵安都司职。宗武传子万钟,万钟传子得爵。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得爵从吴三桂叛,削去都司职。职废。

(八)新现土司

新现土司,驻今红河州屏边县新现镇,清时属开化府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为蒙自土目何起龙据。何氏多不法,后被沙源以计灭之,遂有其地。之后,沙源之子沙定洲在反明中欲代沐据云南,被从四川入滇的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所杀,其兵头阿勒三据守新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因王朔乱,大兵讨平之。其地划归为开化府乐农(竜)里。

(九)布旧土舍

布旧土舍,驻六得,即今文山市红甸乡路得村。明初,置布政,六得、法土竜、牛羊开官道,通往来。因于六得地方设布旧流官巡检。后流官黎利叛,遂被废,将印交土舍罗嘉守护。传至罗九,与教化加耿,侍供白红(指八寨李应辉、白林,应辉称红,白林称白,史称白李二家)友善。红为九谋娶史拱城姬氏为妻,生一子,在襁褓,九病亡。白杀其幼子,夺印信收执,及子白玉,结交冈(越南)武氏,屡犯教化,枯木等处。玉死,子白林、白明、白淇犹劫杀不休。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白林等谋攻教化,土司张德胜(即龙德胜)败之,林等遂遁阿迷州布沼坝落业。

(十)八寨土舍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八寨末代长官司长官龙上登被通过联姻联合起来的安南沙源、阿迷万氏联军击败退往越南,并在越南染病死亡,李应辉和白林便趁机约攻教化(注:应为阿雅),称白、李二家,颇桀骜难制。后传至李成林,遂与禄昌贤、王朔等叛,被吴三桂镇压,其地被划为后来新设立的开化府永平里。

(十一)丘北昻氏土目

丘北县西部的曰者镇和舍得乡、官寨乡和双龙营镇西部,元、明、清时期有昻氏土目,是属宋大理国时期组合起来的弥勒部。民国《邱北县志》引〈滇系·弥勒土司〉说:“曰者乡,及矣白(今舍得乡矣白村),土舍昻尚才孙世英俱以营长称,尚有部仰之。”(注:矣白在今舍得乡。矣白不是曰者,但曰者当时是昻氏土舍的领地。今曰者镇小尖山村附近的石崖壁上,还留有当年昻氏土目调解部民纠纷的契约石刻)。同书第八册中又说:“曰者乡,明代土舍昻尚才,由广西土知府昻普德族分支住居矣白村,今衙门石狮尚存。令其掌管合乡粗粮夫役事,并非今日之曰者乡也。”

昻氏土舍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其土舍衙署在舍得乡矣白村后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衙署遗迹仍清晰可辨。如今在丘北、泸西、弥勒等县的白彝、阿细、撒尼等支系中,还有一部分昻氏土官的后裔。

(十二)开化府周氏(汉从彝)土官

开化府周氏土经历是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才设置的土官。周氏是夷化了的汉族。

乾隆《开化府志》载:周应龙,开化倮罗,有胆略。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吴逆(吴三桂)反,周应龙被授伪守备,随至湖广洞口(洞庭湖)。应龙知吴逆无能为,暗里交代其兵目杀出伪营,奔至洪江(广西红水河)。伪郭将军(即郭壮图)追之,应龙率众抵敌,大败敌众,杀死伪总兵一员,守备四员,千把总七员,甲兵无数。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9月,至黎平(在今贵州黎平)府,伪郭将军檄黎平城守副将领兵堵截,应龙率众杀出。兵至古州(今广西西林县古丈),伪将军马宝等哄诱招降,应龙誓不从逆,奋勇杀出,直奔广西泗城,屯养兵马,以候大师。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11月,(应龙)遣游击李清可赴广西定南将军缴礼投诚,率兵三千余众,共剿残逆,夺取安龙、上江(均在今贵州)等处,堵杀伪裴将军,活拿守备二员,甲兵二十八名,遣左参赵起龙解赴提督桑格军门。当即率领官兵到八大河(今丘北与广西交界处)迎接大师,征南将军赖塔给以总兵札符。随后一路当先开路登隘冒险,于石门坎(今云南曲靖市与贵州黔西南州结合部胜境关)杀贼甚众。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2月,至黄草坝,与贼遇,杀死贼兵无数。由间道取曲、沾,直抵云南(昆明)城下,同满汉兵杀贼,大败逆众,征南将军赖塔令摄总兵事。10月24日,带领所部官兵夺取银钉左畔近城之山。屡次立功,俱自备粮草。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5月,督府会议议叙土司不宜加以武职等事案内具题,将应龙改授开化府世袭土经历,辖十五寨(地在今文山市秉烈乡),额粮八十七石。应龙死,子荣昌袭;荣昌死,子天爵继;天爵死,子霖继。霖死无后,天爵弟天成继。天成传子震,震传子尚德。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改为正八品。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缴还印信。传子绍宗,十八年(公元1813年),绍宗因私垦革职,以其弟绍曾袭。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其嫡孙周如桂袭职,凡二百余年。

在此时期,广南县有壮族侬氏土司,富宁有沈氏(汉从壮)土官。在他们的领地之内,一直有部分彝族居住。但因人口相对较少,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紧密的部落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