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分布与称谓-文山彝族与历史

文山彝族分布与称谓-文山彝族与历史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元代以后,彝族居住区格局与唐宋时期相比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统治的不断深入,有关彝族的史料记录也不断增多起来。此外,元朝时期出现的族称还有些莫徙、磨察、罗婺等。至今,文山州仍有许多自称罗罗或罗倮的彝族。在今文山州,阿西阿扎、撒尼等支系彝族,大都是自杞国中些莫徙(些莫徙)人的后裔。

文山彝族分布与称谓-文山彝族与历史

进入元代以后,彝族居住区格局与唐宋时期相比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统治的不断深入,有关彝族的史料记录也不断增多起来。在民族称谓上,除了继续沿用“乌蛮”这一原来的称呼外,出现了“罗罗”这一后来影响最为广泛的新的民族统称,有的史料中还被加上了歧视性的“犭”旁,如“猡猡”等。此外,元朝时期出现的族称还有些莫徙、磨察、罗婺等。

罗罗亦称罗倮、罗落等。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记载:“罗罗即乌蛮也。……自顺元、曲靖、乌蒙、乌撒、越嶲皆此类也。”

李京所说的这些乌蛮居住区,指的是今滇东北、黔西和川西南地区,事实上,乌蛮居住区远不止这些地区。李京说的这些地区包含了南诏时期北部“乌蛮七部落”中的“卢鹿蛮”。“卢鹿”二子读音稍轻即为“罗罗”。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朝廷在用武力平息落兰部首领建蒂不断扩张并吞邻部军的事行动之后,以其扩张的地盘为基础,设置了罗罗司宣慰司,随后将这些地区包括卢鹿蛮在内的所有乌蛮都统称为“罗罗”。之后,又将“罗罗”这一族称进一步扩展到大部分西南地区乌蛮中,这就是“罗罗”这一族称的由来,这一由来在之后的许多史书中都有不少记载。如明朝天启《滇志》载:乌蛮“其初种类甚多,有号卢鹿蛮者,今讹为罗罗”。清道光《大定府志》载:“罗罗之先,本为昆明。……或连言为罗罗,元罗罗司是也。”

元代,罗罗的分布除李京所说的地区外,中庆(昆明)、威楚(楚雄)、北胜(永胜)、东川大理、顺宁(凤庆)、通海、阿迷(开远)等许多地方都有不少罗罗,今文山州也一样。如清《开化府志·种人》载:“白倮罗,性质朴,服尚青蓝,妇人以布围头。……黑倮罗,性朴。居茅舍,中堂作火炉,男女围绕而卧。”又如清《广南府志》载:“白倮猡,散处四乡,性情刚蛮。……黑倮猡,赋性横悍,其习俗服饰之间一切与白倮猡大略相同。”(www.daowen.com)

元史》卷十五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夏四月癸未,云南省右丞爱鲁上言,自发(兵)中庆,经罗罗、白衣入交趾,往返三十八战,斩首不可胜记。”可见当时从今昆明到越南北部,沿途多为罗罗,进入今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则为罗罗、白衣(壮族)共居区,说明当时的今文山州,罗罗人口已不少。至今,文山州仍有许多自称罗罗或罗倮的彝族。从砚山县的平远、稼依,到文山市的德厚、马塘、薄竹、攀枝花、古木、柳井等盘龙流域地区,曾经是罗罗居住最多的地区,到了明朝末年,尤其是清朝到民国时期,这些地方的罗罗除了一部分外迁以外,有不少都先后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去了。

些莫徙(徙莫袛)是唐宋时期分布在滇中南地区“徙莫袛蛮”的后裔,南诏、大理国时期先后形成乌蛮罗伽部、阳宗部、步雄部、弥勒部等,被列入东部37部乌蛮中。后来,些莫徙人又不断向滇南和滇东南地区扩展。大理国时期不断强盛起来的独立王国——自杞国,就是徙莫袛蛮后裔些麽徙(些莫徙)人弥勒建立起来的。在今文山州,阿西(阿细、阿喜)阿扎、撒尼等支系彝族,大都是自杞国中些莫徙(些莫徙)人的后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