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理国与彝族的关系:文山彝族史观

大理国与彝族的关系:文山彝族史观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段思平是白族,但其舅家是彝族,与东方彝族各部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段思平举行反对杨干贞大义宁国暴政的起义中,得到了东方37部乌蛮的大力支持。大理国建立以后,其区域基本沿袭了南诏国的范围。大理国统治者在加封彝族领主的同时,也加封了不少白族领主。大理国时期,西南彝族居住的许多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

大理国与彝族的关系:文山彝族史观

从南诏国政权崩溃到大理国建立之间的36年中,各地领主在洱海地区展开了争夺政权的激烈斗争,整个南诏国陷入了分崩离析而不能完全统一的混乱状态。

长和国的建立者郑买嗣,是公元756年天宝战争期间被南诏国军队俘虏的唐四川西泸县汉族县令,后来做了南诏国清平官的郑回后代。在南诏末年的经济危机中,郑买嗣利用奴隶和村社农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在政权内部发动政变。公元902年,作为南诏国清平官的郑买嗣夺取了南诏政权,建立起了长和国。但是,长和国政治上没有多少作为。公元910年,郑买嗣死,其子郑昊继位。郑昊不久也吃金丹中毒身亡,其子郑隆亶继位。郑隆亶在位仅两年,就被权臣杨干贞指使人杀死了。杨干贞推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建立了天兴国。时隔不到一年,杨干贞又废黜了赵善政,建立起了义宁国,自己当起了王。但杨干贞当政也不到十年,就被在东方37部乌蛮支持下的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推翻了。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起了历时三百多年的大理王国

段思平在举行起义前,在其彝族舅舅爨判和鄯阐府彝族大首领高方的帮助下,一方面与东方37部“乌蛮”会盟,答应给37部乌蛮免徭役;一方面化装成猎人潜入洱海及周边地区,与董伽罗、高文等封建家族集团秘密联络,并提出减半洱海地区村庄农民岁粮,宽免徭役三成的口号,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从而起义以后,便迅速打垮了杨干贞的军队,推翻了大义宁国政权。

段思平是白族,但其舅家是彝族,与东方彝族各部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段思平举行反对杨干贞大义宁国暴政的起义中,得到了东方37部乌蛮的大力支持。这37部乌蛮是:

(1)白鹿部,在今天的楚雄州楚雄市。

(2)罗婺部,在今天的楚雄州东部和昆明市西部地区。

(3)华竹部,在今天的楚雄州元谋县。

(4)洪农碌部,在今天的昆明市禄劝县。

(5)法块部,在今天的昆明市禄劝县东部。

(6)普摩部,在今天的曲靖市越州镇。

(7)磨弥部,在今天的曲靖市的宣威、沾益一带。

(8)于矢部,在今天的贵州省普安县。

(9)罗雄部,在今天的曲靖市罗平县。

(10)夜苴部,在今天的曲靖市罗平县亦佐。

(11)纳垢部,在今天的曲靖市马龙县。

(12)罗伽部,在今天的普洱市墨江县。

(13)阳城堡部,在今天的昆明市晋宁晋城。

(14)落蒙部,在今天的昆明市石林县。

(15)落温部,在今天的曲靖市陆良县。

(16)师宗部,在今天的曲靖市师宗县。

(17)弥勒部,在今天的红河州弥勒市。

(18)维摩部,在今天的文山州的砚山县和丘北县。

(19)嶍峨部,在今天的玉溪市峨山县。

(20)休腊部,在今天的玉溪市通海县河西。

(21)嵩盟部,在今天的昆明市嵩明县。(www.daowen.com)

(22)宁部,在今天的玉溪市华宁县。

(23)王弄部,在今天的文山州的文山市和红河州的蒙自市和屏边县。

(24)强现部,在今天的文山州西南部和红河州东南部地区。

(25)仁德部,在今天的昆明市寻甸县。

(26)罗部,在今天的楚雄州禄丰县东北。

(27)屈中部,在今天的红河州开远市和文山州砚山县西部。

(28)步雄部,在今天的玉溪市江川区。

(29)强宗部,在今天的昆明市呈贡区东南阳宗海一带。

(30)普舍部,在今天的玉溪市红塔区。

(31)乌撒部,在今天的贵州省威宁地区。

(32)乌蒙部,在今天的昭通市金阳区。

(33)芒布部,在今天的昭通市镇雄县。

(34)闷畔部,在今天的昆明市东川区。

(35)吉输部,在今天的红河州弥勒市和泸西县结合部地区。

(36)邑市部,在今天的昆明市石林县和宜良县结合部地区。

(37)阿宁部,在今天的昆明市安宁。

从南诏到大理时期,东方“乌蛮”先后分化混合成37部。万历《云南通志·南诏始末》中说,段思平讨伐杨干贞时,“东方三十七部皆助之”。立于大理国明政三年(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的《石城(今曲靖)会盟碑》,记载了东方37部“乌蛮”与段思平会盟的情况。

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王朝将东方37部乌蛮地区分为南、北、中三路。南路指临安路,包括今天的文山州西部和除弥勒、泸西两县以外的红河州,以及玉溪市的华宁、通海、峨山等县;北路指武定路和仁德府,包括今天的云南寻甸县、贵州盘县和普安县;中路指今天的曲靖市大部、红河州东北部和玉溪市的澄江县。

这37部“乌蛮”记载于《南诏野史·南诏三十七部蛮》中,但从《元史·地理志》中的记载看,所谓“东方三十七部乌蛮”不只是37部,而且更多。例如,文山州的阿月部(部首领住马关县八寨)就没有列入其中。这种情况如果不是漏记,说明编著《南诏野史·南诏三十七部蛮》时,阿月部还没有形成。

大理国建立以后,其区域基本沿袭了南诏国的范围。由于段思平得到了东方乌蛮的大力支持,故于建国之初大行封赏。如封彝族阿而为罗婺部部长,封些摩徙部首领为河阳郡郡首等。这些受封的彝族首领都是世代承袭,是管土、管民的大、小封建领主,他们都有固定的耕地和属民,对大理国王负责纳贡,征调兵役和劳役。

大理国统治者在加封彝族领主的同时,也加封了不少白族领主。这些白族领主受封以后,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和庄园,经常侵占临近各族人民的土地,并把失去土地的农民降为自己庄园的农奴,加以剥削和压迫。例如,鄯阐领主侵占了世为彝族所居的易门为自己的领地;“大理国高护军”侵占了彝族磨弥部所居的交水(今曲靖市麒麟区)为自己的私邑,并驱逐了磨弥部首领蒙提,使这些地区的彝族沦为侵占者们的农奴。

大理国时期,西南彝族居住的许多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以东方37部为主的彝族在行政上隶属于大理国“八府四郡”中的鄯阐、威楚两府和东川、石城、河阳、秀山四郡,今文山州的大部分地区属于秀山郡,郡首脑驻地在通海。后在秀山郡东南部,即今文山州西部设最宁府。最宁府领部11。彝族人民在本族或他族领主的统治下,除了要将土地收获物的一半以上交给领主外,还要贡纳各种土特产品。领主掌握着对彝族等各族人民的生杀大权,肆意增加许多超负荷的负担,残酷地对属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因而不断引起了以彝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的反抗。鄯阐府领主高氏大修宫殿、园林、寺塔;大理王段素兴也在昆明大修宫殿和园林,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腐化生活。封建主们还经常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攻杀。为了防御,又在各地广修城堡。这些巨大的工程都是用彝族等各族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大观五年(公元1109年),东方37部彝族人民不堪领主的压迫和欺凌,举行反抗领主的起义。其后于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又一次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军围攻鄯阐府,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封建领主高明清,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南诏、大理国时期,在以今弥勒市为中心的滇东南地区,出现了一个敢与蒙、段政权抗衡的地方“独立王国”——自杞国。自杞国就是在与大理王室的分庭抗礼中逐步发展强盛起来的。这样的“独立王国”还有贵州地区的罗殿国和罗施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