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殿国和罗施国,是南诏国时期居住在今滇川黔结合部地区的昆明十四姓乌蛮组建起来的,两国是世代姻亲,而且罗殿国国王曾是罗施国的“别帅”,往来十分密切,这种关系有效地协调了两国与宋朝廷和大理政权间的关系。
据《新唐书》载:“咸亨三年(672年),(居住在今滇、川、黔接合部地区的)昆明十四姓率户二万内附,唐朝廷析其地为殷州、揔州、敦州,以安辑之。殷州居戎州(今宜宾)西北,揔州居西南,敦州居南,远不过五百余里,近三百里。其后又置盘、麻等四十一州,皆以首领为刺史。昆明东九百里,即牂牁国(故地)也,兵数出,侵地数千里。元和八年(813年),上表请尽归牂牁故地。开成元年(836年),鬼主阿珮内属。会昌中(841—846年),封其为罗殿王,世袭爵。”此时的罗殿王同时又是罗施国的“别帅”,但两者各为一国,并不互相统属。隋代,德布氏后裔中有一支因性格刚烈,打仗凶悍,被汉族地方官吏称作“暴蛮”,其部也称为“暴蛮部”。后来,“暴蛮部”的一支在今天的贵州贞丰县东部建立起了“罗国”,首领号称“罗王”。唐高祖时,暴蛮遥附,唐王朝在其地置西平州。唐太宗时,改西平州为盘州,任命其辖区内各部首领为刺史、县令。唐玄宗时,暴蛮部及其所属各小部降附于南诏,统称为“于矢部”。唐武宗时,封暴蛮中的一支首领为罗殿(甸)王,治所在今贵州贞丰县东南。接着又封另一支首领为“滇王”,后又改为“普宁郡王”治所在今贵州兴仁县。到五代中期,“普宁郡王”又改为“普露静王”。到了五代末期,罗殿王改称为“顺化王子”,治所在今贵州贞丰县;“普露静王”也改为“奉化王子”,治所在今贵州普安县。《新五代史》载:“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地产牛羊,其人椎髻、跣足、披毡、其首领披虎皮。天成二年(927年)。尝一至,起兵首领号昆明大鬼主、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者来,使者号若土……”“罗殿王”之名,汉文史料始见于《旧五代史》记载:唐天成二年(927年)八月,“乙酉,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差使随牂牁、清州八郡宋化等一百五十三人来朝,进方物,各赐官告,缯彩、银器放还蕃”。
罗殿国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权,史籍记载中以“国”相称,有国王,与当时的大理、安南、自杞等国相提并论。据周去非《岭南代答》记载,罗殿国的地域范围在大理国以东,广西以北,离邕州(今广西南宁)近……境内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彝族先民外,还有濮人(今仡佬族先民)、僰人(今白族)先民、猫人(今苗族先民),以及各种不同称呼的百越系统民族。南宋时期,由于金人入侵,长期战乱不断,北方市马道路被阻,宋王朝便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宜州(今广西宜山)等地设马市场买马,罗殿国成为西南地区与“两广”及中原地区重要的贸易通道。《宋会要辑稿·买马》载:“广西买发纲,多是西南诸蕃,罗殿、自杞诸国。”(www.daowen.com)
蒙古军攻下大理国后,罗殿国王阿察先向蒙古“纳土来降”,后因“与鬼国(罗施国)结婚”,罗施国责其先降,故又叛。至元三十五年(1278年),蒙古军兵临城下,罗殿王再降,罗殿国由此灭亡,王国区域被改置为普定路,国王和王族大都成了元朝普定路的地方大小官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