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滇东南地区

文山彝族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滇东南地区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爨氏称霸今滇东南地区。自杞国以弥勒部为中心,及于师宗部、弥鹿部、维摩部和其他一些小部,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唐朝时期散居在今楚雄州东部和滇中南地区彝族“徙莫袛蛮”族群,所以《元史·地理志》中才说弥勒是“昔些莫徙蛮之裔”,其中族名用字有所不同,是汉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异写和转音所致。南诏国时期,阿迷是秀山郡(今通海)属地“哈迷部”,爨氏统治时期称“爨蛮”。

文山彝族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滇东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爨氏称霸今滇东南地区。东南部地区为今天红河州的建水县、弥勒县、开远市、蒙自市、个旧市、河口县、屏边县、泸西县;文山州的文山市、丘北县、砚山县、马关县、西畴县、麻栗坡县,以及曲靖市麒麟区、宣威市、马龙县、罗平县、师宗县、富源县。《云南通志》对广西府沿革有相关记载:“这些地区是古滇国的东南境,汉为益州、牂牁地,蜀汉为兴古郡,晋属宁州,隋属牂牁州,后为东爨乌蛮弥鹿等部所居,唐为羁縻州,隶属黔州都督府。”这里说的“东爨乌蛮弥鹿等部所居”的记载,在《广西府志》《寰宇通志》《元史·地理志》等史志中都有记载。而这里所说的“弥鹿等部”,指的就是这一地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阿卢部(今泸西,又称弥鹿部)、弥勒部(今弥勒)、师宗部(今师宗)、维摩部(今丘北和砚山)。另外还有一些小部,如在今师宗境内的阿宁豆勿、阿卢豆吴;在今弥勒境内的吉输、褒恶、步笼、阿欲等部,在文山州境内车部、丁部和空亭部等。这些小部附属于区域内的大部,而又有其独立性。

在以上各部中,尤以阿卢部影响较大,其余各部与阿卢部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从属关系,所以,史籍上都举阿卢部代表这一地区的“东爨乌蛮等部”,阿卢部显然在滇东南一带乌蛮各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后来写的《南诏野史·三十七蛮部》中,不仅记录了这一地区的师宗、弥勒、维摩三部,连过去没有具体记载过的吉输、裒恶、阿欲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却又没有阿卢部的记载,这只能说是作者在记录时的一种脱漏和失误。到了宋代大理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师宗、弥勒二部强盛起来,以至发展到了“大理段氏莫能制”的地步,而阿卢部作为东挑师宗,西挑弥勒二部之首,并非弥勒、师宗二部的强大,而被两部瓜分或兼并。恰恰相反,正好是由于它的属部渐渐强大,而佐证了它的存在和强盛。所以后来到了元朝时期,才在阿卢部的基础上设立了广西路,并把师宗、弥勒、维摩及其余各个小部,都划入广西路的行政区域范围内。之后的历史进程中,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虽在局部上时有变动,但在大范围上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时期的改土归流时期。因此,泸西在历史上不但是东爨乌蛮阿卢部所居之地,而且自唐宋以来一直都是各代部、路、府、州治所驻地,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阿卢是彝语人名,是最早创立部落时的部落首领之名,之后由于不断发展强大起来,组成了部落联盟国家,人名转化成了部落名、地名。现今在泸西县,洞有“阿卢古洞”,山有“阿卢大山”,河有“阿卢河”(又称阿卢源河),县城位于阿泸河之西,故称“泸西”。而“阿卢”之“卢”,是彝语中的“龙”,地名贯之以“卢”,也就是贯之以“龙”。

弥勒部的“弥勒”之名,也是早先的彝族部落首领之名。《元史·地理志》说:“昔些莫徙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步)笼甸……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

南诏占领东部爨区以后,以拓东城(昆明)、通海城、石城(曲靖)为中心,对“东部乌蛮”各部进行统治。到了南诏中期,弥勒部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并渐渐形成与南诏王室分庭抗礼之势。《元史·地理志》说:“东爨乌蛮弥鹿等部所居……后师宗、弥勒二部渐强,蒙氏、段氏莫能制。”这就形成了后来史籍中记载的“独立王国”——“自杞国”(或子杞国)。这种“莫能制”的主要表现,就是大理“欲以马至中国(广西田东县横山寨马市场)”,而途中“北阻自杞,南阻特磨”。特磨即今广南、富宁一带,而自杞国就是今天的弥勒、泸西、丘北一带。南宋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中说:“大理欲以马至中国,而北阻自杞,南阻特磨道者,其道里固相若也。”

自杞国以弥勒部为中心,及于师宗部、弥鹿部、维摩部和其他一些小部,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唐朝时期散居在今楚雄州东部和滇中南地区彝族“徙莫袛蛮”族群,所以《元史·地理志》中才说弥勒是“昔些莫徙蛮之裔”,其中族名用字有所不同,是汉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异写和转音所致。今文山市西部、马关县东南部、广南县西部,以及丘北、砚山两县的不少彝族,如阿细(阿西、阿喜、阿系)、阿吾、阿扎、波罗等,大都是宋朝时期自杞国中“徙莫袛蛮”的组成部分,是从南诏、大理时期先后进入今文山州的。

在弥勒部以西是阿迷州,即今天的开远市。今天的砚山平远、稼依、阿舍和文山市西北的部分地区就是当时的阿迷州属地。(www.daowen.com)

阿迷在“汉以前蛮名阿宁,后讹为阿迷”。“阿宁”早先是部落首领之名,随后演化成部落名,进而又演化为地名。南诏国时期,阿迷是秀山郡(今通海)属地“哈迷部”,爨氏统治时期称“爨蛮”。元初在“哈迷部”的基础上置“阿宁万户”,明清时期置“阿迷州”,属临安(今建水)府管辖。史书记载:“至元十一年(1274年),阿迷土官日苴、火头抽首,领罗罗军劫僰人。”显然,当时他们的势力也不小,所以才像东面的自杞国那样,敢于阻劫大理国向广西贩马的商人。

阿迷州的土官及其大多数属民都是彝族,今文山州西部不少地方,当时属阿迷州管辖,他们中有不少在这一时期进入今文山州,是很自然的事。《滇考》说:“蒙诏起西洱河,久已并六诏为一。唯滇东尚为诸蛮分据,故种类互异。至段思平以通海节度使得国,遂获全滇之地。”在滇西者,七节度十赕亦蒙氏之名;在滇东者三十七部。其中,在今文山州的有教合山部(今文山城西西山)、王弄部(今文山市薄竹镇)、惠么部(今砚山维摩),他们在爨氏统治时期就已存在。其中教合山部又附属有车部、丁部、空亭部。车部的治所在今文山市古木镇,丁部的治所在今砚山阿基乡,空亭部的治所在今文山市德厚镇乐龙村,他们属于教合山部统辖下的三个小部。

到了宋朝年间,今文山境内又出现了势力更强大的乌蛮阿月部,又称阿雅部(今马关县八寨)。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征特磨道农智高,寓人龙海基向导有功,始命领其地。时地俗号些得时、雅得时,因名阿雅。维摩、六诏(今砚山者腊)、朵那白、谨耳、大小教化都为其所属。龙氏长时期统治开化之地,即肇始于此。而其中龙海基是寓人的说法显然有误,因为那时马关八寨地方居民主要是彝族,没有寓居的汉人

东爨乌蛮东部,即今天的曲靖、陆良及其以东的罗平、富源、宣威,贵州的普安、兴义、兴仁、盘县,广西的西林、隆林。据《贵州通志·前事志》记载:“元普安路南诏东边,东爨乌蛮七部落居其地,后爨酋阿宋据其地,世为酋长。”《普安州志》也说,这些地区“蒙氏时为南诏东鄙,东爨乌蛮居之,号于矢部,其后爨酋阿宋芋齐弥部寻复于于矢部。元置万户府,明永乐三十年改为普安州”。这些地区位于今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两汉时先为牂牁郡,后为兴古郡,魏晋南北朝为爨氏势力范围之东部。唐朝时期一度“遥置西平州”,后又改称为“盘州”,但唐王朝势力未能及,实际上一直都被爨氏所统治。也就在这一时期,又有一部分乌蛮进入了桂西和今文山州东部地区。

富宁黑彝(他称花彝)老人王高达、龙正富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黑龙江搬迁来的,先是到贵州,后又搬迁到了董那孟(今广南县城附近)。宋朝侬志高反宋被镇压时,从董那孟逃到了富宁田蓬,有一些在逃难途中,在广南马街、黑支果和富宁普阳、木央和麻栗坡县东部一带留居下来。新近出版的《广南县志》和《富宁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但是,关于黑彝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黑龙江来的说法,明显是一种汉语在彝语音译中,对彝语含义的误解造成的。《大戴礼记·帝系》《史记·五帝本纪》等史书都记载,远古时期,相传黄帝的幼子玄嚣(青阳)“降居若水”(今川西南雅砻江),娶蜀山氏的姑娘,生了颛顼。颛顼是远古时期虞(夷)族、夏族、周族的共同祖先。彝语大都称黑为“诺”(或那、纳、乃等),称水为“依”,因而称黑水为“诺依”(或那依、纳依、乃依等),“诺依”就是“黑水”之义。在古时候,西南地区的雅砻江(诺依)、金沙江(泸水)、澜沧江(兰津)、怒江、元江等几条大江都有黑水之义,都是彝族祖先长期居住在这些地方而得名的。“诺衣”是彝语中的黑水之义,汉族和其他民族人不解其义,听彝族人说“诺”就是“黑”,就简单地听音解义,把诺依(汉语义为黑水)理解成了黑水(黑龙江)。而朴实又没有文化的彝族普通老百姓,他们对中国的地理状况并不是很了解,因而也就跟着对彝语含义不了解的汉族或其他民族人云亦云了。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居住在富宁、广南两县的这一支黑彝人,他们的祖先早先居住地应是金沙江两岸,而不可能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东北黑龙江。他们在未迁入广南、富宁之前,应是唐(南诏)前就居住在今滇东和黔西南地区的阿宋芋齐弥部,即后来东爨三十七部乌蛮中的于矢部。于矢部是“六祖”分支后的默(黔)部后裔,在进入富宁、广南以及桂西的隆林、西林、那坡等地以后,他们中的一部分后来又进入了越南北部。据前些年一位在越南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门工作的彝族人说,他的家里还留存有彝文史书,史书上说,他们的祖先最早是住在中国邛部(西昌)的泸水(金沙江)边上的,后来迁到了纳贴(昆明晋宁),又从纳贴迁到石城(曲靖),然后又从石城迁到仆哇(今贵州普安),再从仆哇迁到董南么(今广南董那孟),最后才从董那孟迁到了越南。这条路线没有说到广南、富宁,是因为那时还没有广南、富宁这样的行政区域名称。这位越南籍彝族人的家乡,就在富宁县西南部与之隔河相望的越南苗旺县,家里还有彝文史书。他所说的其祖先的迁徙路线,自然是从其家里保存的彝文史书上得来的。因此,他说的路线应当是可信的。这也就进一步证明,富宁黑彝老人所说的黑龙江,实际上是金沙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