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地区(含滇南部分地区)有白鹿部、罗婺部、华竹部、洪农碌券部、掌鸠法块部、罗部、普麽部、罗雄部、夜苴部、纳垢部、罗迦部、阳城堡部、落蒙部、落温部、师宗部、弥鹿部(阿鹿)、吉输部、褒恶部、弥勒部、嶍峨部、休腊部、休制部、强宗部、步雄部、因远部、嵩盟部、仁德部、阿宁部和未称部的独锦蛮。
白鹿部在今云南楚雄州的楚雄、南华、牟定、广通、双柏等县市,族群称为“徙莫袛蛮”,又称“些麽徙蛮”,明代则称“白罗罗”,是东方三十七部乌蛮之一。
罗婺部在今云南武定县一带,是《新唐书·南蛮传》中所说的俭望蛮。宋朝中期,罗婺部逐步发展成为势力较大的一个部。《元史·地理志》载:段氏时,乌蛮贵族法瓦的势力强盛,并“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罗婺部首领是后来著名的武定凤氏土司先祖。
华竹部在今云南元谋县。元《混一方舆胜览》载:“元谋县,蛮名华竹。”《元史·地理志》载:“元谋,夷中旧名环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县。”这一记载说明,华竹部虽然为部,但其发展情况很不稳定。
洪农碌券部在罗婺部的辖区范围之内,地在今昆明市禄劝县境,后来被纳入了罗婺部,其所筑之城称“易笼”,为罗婺首领所居。其境有二水。彝语称易为水,称城为笼,“易笼”即为水城。
掌鸠法块部在今云南禄劝县东部石旧一带。《元史·地理志》载:“石旧县,有四甸:曰掌鸠、曰法块、曰抹捻、曰曲敝。掌鸠甸有溪绕其三面,凡数十渡。”大理国时期,掌鸠法块部已解体,并归入罗婺部中,其部名转为地名并一直沿袭下来。
罗部在《南诏野外史》中载:罗部在“今云南罗次县”,即现在的禄丰县东北之罗次。《元史·地理志》载:“罗次,本乌蛮罗部。”大理国时期,罗部被鄯阐府乌蛮大领主高氏所统治。《元史·兀良合台传》载:“前次罗部府,大酋高升集诸部兵拒战,大破之于可(平)浪山下。”可见,大理国未亡之前,罗部是高氏为便于统治而设立的一个部。
普麽部在今云南曲靖市麒麟区。《元史·地理志》载:“越州,在路(曲靖路)之南……普麽部蛮世居之,宪宗四年归附。”明史《土司传》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越州土酋阿资等叛。阿资者,土官龙海子也。越州,蛮呼为苦麻部。元末,龙海居之,所属俱罗罗斯种”。
罗雄部和夜苴部在《元史·地理志》中载:“罗雄州,与溪洞蛮僚接壤……夷名其地为塔敝纳夷甸,俗传盘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后裔有罗雄者居此甸,至其孙普恐,名其部曰罗雄。宪宗四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并入)为罗雄州。”这就是说,元朝时期,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罗雄、夜苴二部合并为罗雄州。罗雄在今云南罗平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夜苴在与之相邻的罗平县北和富源县东南之亦佐。
纳垢部在今云南曲靖市马龙县。元《混一方舆胜览》载:“马笼州,蛮名纳垢部。”《元史·地理志》载:“马龙州,夷名撒匡……至元十三年改为州。”
罗迦部原为步雄部中的一部分,即《南诏野史》注释中说的“步雄部分地”,地在“今澄江府江川县”。《元史·地理志》载:澄江路“治在滇池东南……开元中(713—741年)降为羁縻州。今夷中名其曰罗迦甸。初,些麽徙居之,后为僰蛮所夺。南诏蒙氏为河阳郡。至段氏,些麽徙蛮之裔复居此地,号罗迦部。”
阳城堡部在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城及周边部分地区,这里是汉以前滇国的中心。《蛮书》记载说:“晋宁州,汉滇池(县)故地也,在拓东城(今昆明市城区)南八十里晋平川。”南诏兼并爨区以后,乌蛮又在晋平川组成阳城堡部,即《元史·地理志》所载:“晋宁,蒙氏、段氏皆为阳城堡部。”
落蒙部在今云南昆明市石林县。《元史·地理志》载:路南州“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宪宗朝内附”。
落温部在今云南曲靖市陆良县及麒麟区南部,晋朝至唐初,这里都设同乐县,元时设陆凉州。元《混一方舆胜览》载:“陆凉州,汉同乐县,蛮名落温部。”著名的《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就在这里,其境内多乌蛮。唐朝初年,同乐县仍为爨氏贵族领地。南诏兴起以后,同乐县的乌蛮势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并组成了落温部,到元初内附。
师宗部在今云南曲靖市师宗县,元初为师宗州。师宗部是南诏兴起以后,区内的乌蛮势力壮大起来而建立的。《元史·地理志》载:师宗州“昔爨蛮逐僚、僰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弄甸,故名师宗部”。(www.daowen.com)
关于弥鹿部(阿卢部)、吉输部和褒恶部的记载。《南诏野史》所记的三十七部乌蛮中没有阿鹿(阿卢)部,但《元史·地理志》有记载说:广西路原为“东爨乌蛮弥鹿等部所居……后师宗、弥鹿二部渐强盛,蒙氏、段氏莫能制”。此记载说明,南诏、大理国时期,这一地区除了弥鹿、师宗两个为首的强部外,还有在他们名义管辖下的吉输、褒恶等一些小部,即被记载文字省略了部名的“弥鹿等部”。《寰宇通志》载:这些地方“唐为东爨之地,太和间,南诏蒙氏并其国,析为师宗、弥鹿二部”。元朝初年于弥鹿部设立广西(今云南泸西县)路,其辖区包括今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和砚山县西北地区。设广西路以后,广西路辖区设师宗州,弥勒州(先是千户所),在丘北县和砚山县西部设维摩州(先为千户所),吉输、褒恶、阿欲、步笼等小部也设立四千户。
《元史·地理志》说,弥勒部是从弥鹿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部。后来,弥勒部势力迅速扩大,极盛时,甚至使“蒙氏、段氏莫能制”。又载,弥勒是部首领先祖之名。“昔些莫徙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
嶍峨部在今云南峨山县。《元史·地理志》载:嶍峨部“昔嶍倪(部首领名)蛮居之,后阿僰酋逐嶍倪居其地,至其孙阿阿次内附,以其部立千户”。《明实录·成祖实录》载:嶍峨县“境内(有)夷人、僰人、啰啰……其类不一”。
休腊部在在今云南通海县西部,居民为乌蛮中的徙莫袛人。《元史·地理志》“河西县”条载:“又名其地曰休腊……天宝后没于蛮。”
休制部在今云南玉溪市红塔区。史籍对休制部的记载有些混乱,但通过对相关史籍有所出入的记载分析可看出,唐贞观年间在此地设置求州,南诏叛唐后改求州为温富州。后来,徙莫袛蛮在此组成了休制部。休制部内各家支间经常发生争斗,其中部旁家支得势时,曾一度把休制部改名为部旁部。
宁部在今云南玉溪市华宁县,唐初为黎州。黎州为些麽徙蛮和乌蒙共居,后来因故称为宁州。《元史·地理志》载:宁州之地“唐置黎州,天宝末没于蛮,地号浪旷,夷语谓旱龙也。步雄部蛮些麽徙据之,后属爨酋阿几,以浪旷割与宁酋豆圭。……西沙(县)在州东,宁部蛮世居之。其裔孙西沙筑城于此,因名西沙笼(城)”。
强宗部在今云南澄江县西部之阳宗。《元史·地理志》载:强宗部在“本路(澄江路)西北(应为东北),明湖(今阳宗海)之南。昔些麽徙蛮居之,号曰强宗部”。
步雄部在今云南江川县。《蛮书》载,唐天宝年间,“西爨白蛮”聚居区有地名喻献,在晋宁之南,即今云南江川县和澄江县一带。《蛮书》还记录了从贾勇步(今云南河口县西北)至拓东城(今昆明)的路程,即“……一日至通海城,一日至江川县,一日至善阐拓东城”。南诏兴起后,县境内些麽袛人建立了步雄部,并占领江川县城,使之成为部的中心。
因远部在今云南元江县,部之下还有十二个小部。《寰宇通志》“元江府条”载“蛮名惠笼甸”。夷语称城为“笼”,称平坝为甸,“惠笼甸”即为“惠城坝子”。显然,因远部“惠笼(惠城)”是乌蛮修筑的,当时人口也是以乌蛮居多,同时也有不少和泥人,即今哈尼族。南诏兴起后,又把滇中的部分白蛮也迁到了这里。
嵩盟部在今昆明市嵩明县。唐初,嵩盟为乌蛮、白蛮和汉人共居之地。南诏兴起以后,乌蛮、白蛮占据了统治地位。《寰宇通志》载:“嵩盟州……乌蛮车氏等六种居之。后为枳氏所夺,因名其地曰枳硙,高氏(鄯阐乌蛮大领主)以鄯阐兼治嵩盟,……集兴笼城,在嵩盟南数十里,杨祐所筑。”嵩盟部存在时间不长,且不稳定,因此未被例入三十七部乌蛮中。
仁德部在今云南寻甸县。元《混一方舆胜览》载:“仁德府,蛮名仁的部。”南诏、大理国时期,其地为仁的部,“仁的”或写作“仁德”,或写作“新丁”。《元史·地理志》载:“仁德府,昔僰、剌蛮居之,无郡县……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仁地。”
阿宁部在今云南安宁市。元《混一方舆胜览览》载:“安宁州,蛮谓阿宁部。”可见,阿宁部其实就是安宁部。《元史·地理志》载:“安宁州,唐初置安宁县,隶昆州。”阁罗凤时期“乌、白蛮迁居”。蒙氏终,鄯阐酋孙氏为安宁城主,及袁氏、高氏互有其地。
除上述所列各部外,滇中地区还有不少自己筑城而居但未加入部的乌蛮族群。如居住在今云南马关县和河口县结合部地区的独锦蛮。据《云南志》载:“独锦蛮者,乌蛮之苗裔也,在秦臧川南,去安宁两日程。天宝年中,命其长为岿州刺史。其族多姓李。”一些史料中所记载的马关、河口一带的独锦蛮,其族群也多姓李,早年的首年首领就叫李由独,他们是从内地派到边疆戍边留下来的。其实,独锦蛮在金沙江以南许多地方都有分布。《云南志》的记载中还说:南诏王“异牟寻母,独锦蛮之女也。牟寻之姑,亦嫁独锦。独锦蛮之女,为牟寻妻子。有李负蓝,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为大军将,在勃弄川为城使等”。独锦蛮受汉文化影响较早,有许多早在南诏国时期,就改姓为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