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理国-建立与终结-文山彝族与历史

大理国-建立与终结-文山彝族与历史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史料记载说明,东部地区乌蛮的人心向背,决定着大理国的建立和之后的兴衰。由于高氏家族在乌蛮中的影响大,加之以爨判为首的三十七部乌蛮的全力支持,使刚建立的大理国得以迅速稳定下来,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大理国的政区分设是在南诏国的基础上设立的,今文山州普梅河以西地区和红河州东南部分地区属最宁府。大理国建立初期,段思平在爨判、高方和东方各部乌蛮支持下,曾进行过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改革。

大理国-建立与终结-文山彝族与历史

唐乾符三年(877年),南诏王世隆(酋龙)卒于越嶲(今四川西昌)景净寺,由此开始,王室内部早已存在的权臣纷争更加尖锐起来,危机四伏,而世隆的后继者均无法摆脱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漩涡,蒙氏的南诏王权威迅速趋向弱化,

在权力争斗中,以郑买嗣为首的郑氏权臣势力越来越大,最终成为左右王室权力的操控力量,使南诏蒙氏政权急速走向崩溃。《僰古通纪浅述》载:“郑回后裔有郑买嗣者,自浪宆河头获一龙珠献王,王喜,以郑买嗣为健士。”自郑回从异牟寻时开始做南诏国清平官以来,郑氏历代均为南诏重臣。到郑回七世孙郑买嗣,同样得到南诏王隆舜的信任和重用。而此时的隆舜却长期巡幸东京(今昆明),很少在王城主持朝政,“国事多委托郑买嗣摄”。不久,郑买嗣便心怀叵测地密令其心腹杨登弑隆舜于东京,立其子舜化贞为王,舜化贞则“以郑买嗣为国老,权归买嗣摄。主幼,只作佣人而已”。至此,郑买嗣便成为凌驾于诏王之上的实际掌权者。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郑氏以武力杀死了舜化贞及蒙氏王室800余人于五华楼下,建立起了“大长和国”,南诏国至此灭亡。

南诏国灭亡后,从郑氏开始,先后相继出现了“大长和”“大天兴”和“大义宁”三个腐败的短命政权。建立这三个短命政权的是南诏国权臣郑买嗣、赵善政和杨干贞,他们为争夺王权而相互残杀,“贪暴特甚”,“中外咸怨”,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统治政权极不稳固。三个短命政权一共才经历了36年时间,其主要原因是得不到王国内主体民族乌蛮的支持。南诏国灭亡后,王国内的主体民族仍然是乌蛮,从三个短命政权相继建立又迅速垮台,期间虽然政权更迭不断,斗争剧烈残忍,但乌蛮作为主体民族的构成状况并没有改变,而且许多乌蛮部落经济实力雄厚,各自都有强大的武装。他们都反对南诏王室后期的腐败,不满郑氏为篡夺权位公然弑君,屠杀王室成员的残暴行径,于是民族矛盾日趋白热化。因此,在南诏各路权臣势力为争夺权力而不断的厮杀中,依附于蒙氏的三十七部乌蛮也酝酿着对郑氏的报复行动。《滇考》对此记载说:“诸蛮三十七部心不服,谋起兵。买嗣惧,诛杨登以塞众心。”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郑买嗣又铸铜佛像1万尊送普明寺,以此表示对杀害800多南诏王室成员的忏悔,同时表示对乌蛮政治势力的妥协。但是,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因此停息下来,反而越演越烈。后唐开成三年(928年),剑川节度杨干贞起兵灭了郑氏建立的大长和国,立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建立起了大天兴国。大天兴国建立以后,实际权力掌握在杨干贞手中,赵善政只能听其摆布,赵善政因此也极为不满,欲摆脱杨氏的背后操控。《南诏野史会证》载:“善政待干贞恩礼浸衰,凡干贞所有请乞,辄不许。干贞恃功怨望,遂贿结诸臣,废善政而自立。善政在位仅十月。”《滇考》记载说,杨干贞弑郑氏之后,“恐下不服,乃推善政立之,使之尽诛郑氏子孙”,然后再取而代之,建立起了“大义宁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使、白族人段思平在东方37部乌蛮的大力支持下推翻了南诏权臣杨干贞建立的“大义宁国”,随即建立起了历时300余年的大理国政权。到元宪宗四年(1254年),蒙古军队攻占押赤城(今昆明),俘虏大理国末代王段兴智,大理国灭亡。大理国政权历经22世,共计317年,与宋王朝从起始到终结的时间大体相当。

大理国政权基本上沿袭了南诏国的疆域,行政区域在南诏国的基础上设置了八府、四郡(镇)、三十七部。府和郡的长官叫演习,部称部长,都是世袭的。在壮族主要聚居区广南、富宁及广西西部部分地区则设置特磨道,特磨道首领为壮族世袭农氏土司,其官名称“坦绰”。

建立大理国的是白蛮人段思平,但大理国是在乌蛮人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建立起来的。

段思平早年是南诏国一个职务名称叫“幕览”的基层小官,但他的先辈名声显赫,与南诏王室关系密切。天宝年间发生两次唐诏战争,当唐军攻到南诏王府驻地近郊时,“云南王阁罗风命世子风伽异、大将军段俭魏迎战,并两次大败唐军于点苍山和西洱河。战后,段俭魏以功升为清平官,赐名忠国,寻拜相。段俭魏之后,传六代而至思平”。

权臣杨干贞推翻“大天兴”国而建立“大义宁”时,段思平已是通海节度使,因受人诬告而被大义宁国王杨干贞四处追杀,只好逃到石城(今云南曲靖)其乌蛮舅舅爨判家去躲难。爨判是东方三十七部乌蛮中最有威望的首领,在乌蛮各部中很有号召力。当杨干贞四处追杀段思平时,各地乌蛮反杨干贞的声浪四起,爨判便抓住时机在石城召集东方三十七部乌蛮首领会盟,带领三十七部乌蛮武装全力支持段思平讨伐杨氏政权,进而推翻了杨干贞及其所建的大义宁国,建立起了大理国。

许多史料记载说明,东部地区乌蛮的人心向背,决定着大理国的建立和之后的兴衰。段思平之所以能够建立大理国,关键就是得到以其舅爨判为代表的东方三十七部乌蛮的大力支持。

除了爨判及东方三十七部乌蛮外,另一个乌蛮首领高方对段思平的支持也很大,但高方的支持与爨判不同,他的支持主要是为实现其政治野心而来的。高方的先祖高定元(又作高定)是蜀汉时期越嶲郡的“叟帅”,曾同孟获一起与诸葛亮的蜀汉军队打过仗。战争中高定元被同为夷帅的雍闿军所杀,兵败蜀汉军手下后,其妻也被俘,其儿女和族人逃到朱提(昭通)的乌蛮亲戚家躲藏起来。在昭通地区乌蛮的帮助下,高定元后代后来又在金沙江两岸慢慢恢复了势力,威名再起。到高方帮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时候,高氏早已是很有影响的鄯阐(今昆明)府乌蛮大领主了。由于高氏家族在乌蛮中的影响大,加之以爨判为首的三十七部乌蛮的全力支持,使刚建立的大理国得以迅速稳定下来,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然而,由于高氏对段氏政权抱有野心,大理国建立后不久,高氏便在统治集团中引发了一系列内斗,并在混乱中控制了大理国实权,甚至明目张胆地公开夺权,改国号为“大中国”,建立起时间很短暂的高氏乌蛮政权。

大理国的政区分设是在南诏国的基础上设立的,今文山州普梅河以西地区和红河州东南部分地区属最宁府。东部为特磨道,丘北属广西(今泸西)府。(www.daowen.com)

大理国建立初期,段思平在爨判、高方和东方各部乌蛮支持下,曾进行过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他“尽除杨氏(干贞)邪臣,罪大者明正罚爽;表暴忠良;更易制度,捐除苛令。于是远近归心,咸奉约束”。首先,段思平时政权内部进行清洗,打击大义宁国王杨干贞的旧势力,对罪大恶极者坚决严惩;其次是启用了一批忠贞人才;再次是改革旧制度,废除了一些曾引起人民强烈不满的苛政税赋,实行“减税粮”“宽徭役”等相对宽松的政策。他还大规模进行封建分封,受封的大领主在各自领地内又分封小领主。对全力支持段氏起义,为建立大理国政权做出重大贡献的东方三十七部乌蛮各部首领,段思平都一一进行了分封,使大理国政权成为了以白族为王,白族和彝族共同执政的王国政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段思平所推行的分封制逐步暴露出了其消极的一面,一些受封的领主开始各自据地为“国”,肆意扩张各自势力,进而为后来的大理国政权内部纷争埋下了祸根,严重危害了王国政权后期的稳定。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不久,尤其在其去世以后,统治集团内部便开始矛盾纷争不断,并导致了“大中国”和“后理国”的政权更替,使刚稳定下来并逐步走上恢复发展之路的王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

元丰三年(1082年),早已心怀叵测的大臣杨义贞杀害了大理国王段连义,夺取了王位,自称“广安皇帝”。但时隔才4个月,杨义贞就被鄯阐府乌蛮领主高昇泰(太)推翻,很快恢复了段氏王权。高昇泰是高方的后代,他利用高家的威望,在恢复段氏王位的同时,趁机胁迫国王在“八府四郡”遍封高氏子孙亲信为官,大肆扩张自己的家族势力,从实际上控制了大理国政权,进而又采取宫廷政变的方式夺权。宋绍先元年(1094年),段氏王位被迫让位于高昇泰,高昇泰便另立国号为“大中国”。高氏的这一窃国行径很快就遭到东部同族乌蛮及各地领主的强烈反对。绍圣三年(1096年),高昇泰在乌蛮各部和各府郡的压力下被迫还位于段氏,改称为“后理国”,但高氏仍然被封为“中国公”,其领地仍然称为“中国”,高氏领主也称为“高国主”。名义上是段、高两家“联合执政”,但王国实权仍然继续掌控在高氏手中。也就是从高氏专权时期开始,一些地方部族首领趁机割据一方。在东方三十七部乌蛮中,于矢部(今云南曲靖东部、贵州西南部及桂西部分地区)建立起了“罗殿国”和“罗施国”;“些么徙”部(今曲靖市西南部,玉溪市东部,红河州东南部文山州西部地区)建立起了“自杞国”,并造成了之后“段氏莫能制”的局面。这种“独立王国”式的领主割据,在各地乌蛮部落间形成了一种相互间相对隔离的闭关自守状态,阻碍了地区间的交流,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段氏王室内部纷争也一直未间断过。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段思平卒,其子段思英继位以后到1094年段正明避位为僧时的150年间,大理国段氏王室内部因纷争而先后发生了7次之多的宫廷政变。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鄯阐乌蛮大领主高氏还政于段,其建立的“大中国”终结,但高氏专权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在高氏还政于段之后的150多年间,即直到大理国政权灭亡,相国之位都为乌蛮高氏世代所专有。王室之政多出于高氏之门,如段正淳、段正严、段正兴为王时,先后以高泰明、高泰运、高明清、高顺贞为相;段智兴为王时,先后以高寿昌、高贞明为相;段智廉、段智祥为王时,先后以高观音妙、高观音政、高阿育、高逾城隆为相;末代王段兴智时,末代国相是高泰祥。高氏始终牢牢地掌握着大理国政权的实际权力。刘亚朝校点的《滇史》载:大理国“赏罚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为国主,波思(波斯)、昆仑诸国来贡大理者,皆先拜谒相国,段氏拥虚位而已”。

高氏专权从一开始,就利用其职权,分封其家族到各地做世袭诸侯,如威楚(今楚雄)的高明量,统矢府(今姚安)的高明清,谋统府(鹤庆)的高智慧珠,善巨郡(永胜)的高泰慧,永昌府(保山)的高泰贤,鄯阐侯高智昇,晋宁高明智,嵩盟(嵩明)的高明兴,易门的的高祥坚,罗次(禄丰)的高连庆等,这是高氏之所以能历代为相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春,蒙古军兵分三路,分别由忽必烈、兀良合台、抄合及也只烈率领进攻大理,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一路顺利无阻地直抵达金沙江,乘革囊、木筏进逼丽江,沿途大理国地方官员和各部首领纷纷归附投降,几乎未遇抵抗。兀良合台率西路军经今香格里拉进抵金沙江,渡江后经剑川与忽必烈的中路军合兵,逼近王城大理。抄合、也只烈率领的东路军则由川西平原边缘南下,经会川(今四川会理),直逼姚州(今云南姚安)。

忽必烈与兀良合台兵临大理城下,遣使入城招降大理王室未成,便实施武力强攻,大理国军在气势正旺的蒙古军面前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击溃,末代王段兴智兵败逃往鄯阐(昆明)。末代相国高泰祥逃到姚州(今云南姚安),不久,姚州城也被蒙古军攻破,高泰祥被俘,押回大理受审,因坚决不投降屈服而被斩杀于五华楼下。之后,蒙古军乘胜东攻南击北进,所向披靡。从昆明逃到昆泽(今云南宜良)躲藏的末代王段兴智也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蒙古军用两年时间占领了大理国全境,历经三百多年的大理国灭亡。

大理国灭亡后,蒙古军为了笼络人心,尽快稳定社会,仍然任命已经投降的段氏为大理总管。高氏等大理国降臣及地方大小官员,也大都被安排做一些管理日常事务的小官小吏,成了元朝地方政权的大小土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