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建筑艺术表现在许多方面,而著名的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建筑艺术,就代表着南诏建筑艺术水平的诸多方面。千寻塔塔高69.13米,共16层。塔基正方形,其高度约占整座塔高的1/5。西面开有塔门,塔身中空,有楼梯可供攀登至塔顶。塔身东面、西面、正中各有一佛龛,内各供石佛一尊。塔顶有刹,塔刹由中心柱、室顶、室盖、相轮和莲花组成。室顶为铜柱,呈葫芦形。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金鹏鸟。塔刹在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时被震落。
千寻塔建于南诏丰佑年间(824—859年),由于受唐塔风格的影响,造型与同时代的西安小雁塔相似,并有内地汉族工匠参与设计和施工。
公元856年,南诏王丰佑在都城羊苴咩修建的五华楼,也是一座气派宏大的建筑物。传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楼阁周长2.5公里,高33米多,可居住万人。五华楼是王室专门用来接待西南各部酋长的,是南诏王室的迎宾馆。
五华楼旧址在点苍山玉局峰下,到元朝世祖忽必烈时,元军还在楼中扎营驻兵,后毁于战乱兵燹之中。
南诏国的王室房屋内,看不到一根柱子。这是一种无梁的殿式建筑,类似于现代人“薄壳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南诏国已经有了较高的建筑水平。(www.daowen.com)
于南诏时期开始开凿,完成于大理国时代的剑川石宝山石窟,位于今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石宝山支峰石钟山,分布在石钟寺、沙登村、狮子关三个地点,共17窟,造像139躯,碑碣5通,造像题记44则。造像雕刻在红砂石上,其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佛教题材,有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胁待、罗汉等;另一类是世俗题材,有南诏王、清平官、南亚僧人等人物形象。
在石钟山石窟中,有3窟有南诏王雕像。狮子关区的第11窟,窟高0.6米,宽约1米,共雕世俗人物7躯,其中5躯是细奴罗及后妃和子女,窟名被俗称为“全家福”。
第7窟窟高1.46米,宽1.52米,窟内雕有16尊人像,是石钟山石窟群中人雕像最多的一窟。石窟雕成一座仿木结构的厅堂,窟檐三重花纹,里面雕出挂起的人字形幔帐,显得雍容华贵。厅堂中央端坐着南诏王阁罗凤,旁边坐着王弟阁陂大和尚。窟内其他人物姿态不一。侍从所持八面旗帜向不同方向飘扬。人物衣褶线条细致清晰,层层褶皱,显示了很高的石窟雕刻艺术水平。
剑川石窟是南诏、大理时期以彝族为主体的云南各族人民雕刻艺术的精华,其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又有内地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艺术特点,是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