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与历史: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民族王国的崩溃

文山彝族与历史: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民族王国的崩溃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土地、财富、服饰、礼仪等等级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统治阶级的特权。异牟寻去世以后,唐朝皇帝不执行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民族团结和睦政策,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因此又再次恶化。战争一方面满足了统治者的物质贪欲,另一方面不但给被掠夺地区人民造成了战争灾祸,也给南诏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统治阶级的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深痛灾难。

文山彝族与历史: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民族王国的崩溃

在南诏早期发展历史中,蒙氏在不断开展向外扩张、掠夺的兼并战争中,通过不断神化王族的来源和强化父子连名制等方式,牢固地树立起了国王和王室在政治军事和处理民族内部事务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进而稳定地实行着权力的世代交替,还效仿中央王朝建年号,确立长子继承制。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土地、财富、服饰、礼仪等等级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统治阶级的特权。

异牟寻去世以后,唐朝皇帝不执行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民族团结和睦政策,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因此又再次恶化。而此时的南诏政权内部,也是权臣四起,挑战王室政权,不稳定的征兆频现。

元和三年(808年),异牟寻卒,其子寻阁劝继位。寻阁劝因中央朝廷不对其册封而不满,怒而自封“骠信”。第二年,继位才一年,时年仅31岁寻阁劝又去世了。对他的死因,史籍基本不见记载,但留下了一首其咏君臣关系的诗,诗中有“伊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等句,隐约地透露出了寻阁劝对王室内部权臣各立山头,互相倾轧不团结的不利之兆表示了忧虑之情。元和四年(809年),寻阁劝12岁的长子劝龙晟继位。7年后,劝龙晟被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所杀,立其弟劝利为王。史料中记载王嵯巅杀劝龙晟的原因,是他“淫肆不道,上下怨疾”而自己引来杀身之祸。这一事件的发生,足见到了劝龙晟时,南诏王室内部的矛盾已发展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至高无上的王权已受到内部权臣的严重威胁。因此,劝利继位后,即表现出了对王嵯巅的政治妥协。《资治通鉴》载:“劝利德嵯巅,赐姓蒙氏,谓之大容。”虽然劝利也曾想“废王嵯巅”,治其弑兄之罪,但慑于王嵯巅权威,最终还是“赦其最,命敬三宝,为清平官”,说明王嵯巅势力之大。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才在位8年的劝利也去世了,其弟劝丰祐继位。《资治通鉴》记载说:劝利卒,“国人请立其弟丰祐”。这里说的所谓“国人请立”,实际上是各种权臣势力在互相争斗之后的平衡结果。《资治通鉴》还说劝丰祐“勇敢,善用其众”,劝丰祐也确实有政治谋略,在其在位的三十六年中,他不但处理好了不少棘手的君臣间和权臣间的复杂关系,还培养了段宗膀等一批忠于王室的政治力量。《僰古通纪浅述》载:南诏救缅之前,“金缙(段宗膀)忆主老而世子幼,嵯巅专权,其子为统矢演习,恐其父子篡权,故请以行军令。……时嵯巅子该领兵行,仍恃父权,延违军令,……金缙以法斩之。其父徒自号泣而已”。段宗膀之后在平息缅地王室叛乱后的回国途中,“闻王崩而嵯巅摄政,赫斯怒”,乃诳骗嵯巅出拜佛舍利。趁机拔剑斩之。“然后入国哭主,辅世子以忠。”大中十三年(859年),劝丰祐卒。此时,威胁南诏三代王的权臣王嵯巅势力虽然消失,但王室内部的斗争并没有停息,以郑氏、赵氏、杨氏、段氏为首的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中此起彼落,进而打破了各势力集团间的政治平衡,导致南诏政权的最终灭亡。(www.daowen.com)

在南诏国内,广大奴隶、农奴和自由手工业者用血汗创造出来的大量财富,都被奴隶主阶级无偿占有。奴隶主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异牟寻以后的南诏王室日益趋向腐败残暴,一代胜于一代,这种状况到南诏后期更为严重。到了南诏国后期,王室对外征战更加频繁,加上水旱灾害频繁,王国财源陷入越来越枯竭的危机中。为了满足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私欲,南诏统治者进一步向外发动更多的掠夺战争,先后对川、黔、桂、安南越南北部)等地进行大规模的武装掠夺。战争一方面满足了统治者的物质贪欲,另一方面不但给被掠夺地区人民造成了战争灾祸,也给南诏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咸通十年(869年),南诏军队为开辟出兵道路,不顾人民死活,在严冬季节征调大量民夫在冰天雪地中修路,活活冻死士卒和民夫2000多人。在咸通十一年的战争中,南诏军队一次就损失了5000多兵将。酋龙当王时期,南诏军队中出现了兵源严重枯竭的现象,不到15岁的孩子就被驱赶上战场。国内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单方面来支撑,国内经济出现了凋蔽的状况。公元890前后,南诏国内又发生了三次大旱灾,人民以草根树皮充饥,到处逃荒,饿殍遍地。

在南诏国后期腐朽政权的残暴统治之下,不堪重压的奴隶和农奴们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斗争,逃亡是奴隶采取的主要斗争形式之一。奴隶主为了防止奴隶逃跑,残忍地把奴隶的两只脚用钉子钉在木夹板上,夜里还要锁在地牢中,这表明奴隶的逃跑对奴隶主已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南诏国内的封建农奴化趋势更加强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奴隶挣脱锁链加入到逃亡大军中,进而又从逃亡斗争发展成为公开直接的武装反抗斗争。大中十年(856年),修建五华楼的奴隶发动起义,遭到了残酷镇压,被活埋了500多人。

随着南诏国内社会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随之不断激化起来。没落的统治阶级为争夺王权展开了一波又一波激烈的流血争斗。乾宁四年(897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异牟寻时期的清平官郑回的第七世孙)唆使王室近臣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之后5年(即902年),又接连杀死了隆舜的两个儿子,还十分残忍地将南诏王室800多人杀死在五华楼下,夺取了南诏政权,建立起了“大长和国”,南诏国由此覆灭。但大长和国存在的时间很短。天成二年(927年),南诏权臣、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利用人民对郑氏的不满,杀死了大长和国国王郑隆亶,灭了大长和国,立权臣赵善政为王,改国号为“大天兴国”。大天兴国更加短命,立国仅十个月,杨干贞又废除了赵善政,自立为王,将国号改为大义宁国。从公元902年南诏国灭亡到公元937年大理国建立前的35年中,南诏之后的奴隶主贵族各据一方,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权利争夺混战,先后出现的大长和国(902—927年)、大天兴国(928年)、大义宁国(929—937年)三个短暂政权,如同过眼云烟。统治阶级的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深痛灾难。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南诏通海节度使白族人段思平通过其乌蛮母亲联络东方三十七部乌蛮和一些反杨干贞的势力,并与三十七部乌蛮会盟于今曲靖,联合兴兵灭了“大义宁国”,建立起了号称“大理”的封建农奴国家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