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王国从建立到灭亡,历经253年,基本与唐王朝同始终。南诏王国的建立,不仅结束了中国西南边疆地区长期部落豪酋纷争的局面,还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南诏王治理王国的政治体制和官位设置,与中央王朝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南诏王国自身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特点。
南诏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诏”,是臣下和百姓对“王”的称呼。南诏王自称为“元”,与中央王朝皇帝自称“朕”一样。
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很密切的,在其十三代王中,有十个受了唐王朝的委任或册封。南诏立国初期,唐王朝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异牟寻重新归唐后,唐王朝赐予他“贞元册南诏印”金印。此外,与吐蕃联合抗唐期间,南诏王还从吐蕃得到过封号。如封阁罗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号“东帝”,与吐蕃结为兄弟之国,至异牟寻时改为“日东王”。南诏后期自寻阁劝起因皇帝借口故意不册封而自称“骠信”。总的来说,比较稳定的称呼还是“诏”。
南诏国的王室家族姓“蒙”,史书记载“蒙”是皇帝赐予王室的汉姓,南诏王也多次以此赐予臣下为“蒙”姓。正常情况下,王位由各代诏王长子继位沿袭。但这种汉姓只是一个家支或家族的称呼,南诏王族实际上实行的是彝族传统的父子连名制。
作为南诏国最高统治者的南诏王,既掌握着王国的最高行政权力,也掌握着王国军事的最高指挥权力。“诏”经常带兵四处征伐。为了维护“诏”的权威,专门设立了一整套礼仪制度。南诏王面向东,称诸臣为“昶”。大臣见“诏”时,则自称官衔,而不是称“臣”。南诏王身着红绫制作的汉装,但头上戴的是一种高高突的头囊,相当于中央朝廷皇帝的王冠。传世的《南诏图传》绘有末代“诏”舜化头戴王冠的图像,图中场面显示在一个庄严而隆重的礼仪场面上,南诏王衣金甲,披大虫(虎)皮,执双铎鞘。饰有白旒的八面紫色旗分列两旁,一对雉尾羽掌扇和旄钺紫囊之翠盖紧随其后。南诏王正式出行时,其场面更为隆重,出行队伍以装饰华丽的十二头大象为前导,众多的乐队和马队跟随其后,仪仗队衣甲闪光夺目,手持斧钺,一派威武浩气,场面十分壮观。
南诏王的后宫有妻妾数百人,统称“诏佐”。王母叫“信么”或“九么”;王妃称“进武”;王子称“信苴”。王室居屋建筑及其家用器具都十分豪华气派,日常饮食器具均为金银制品。王室成员死后,依照当时彝族“收耳”的风俗,要把死者的两只耳朵割下来贮进金瓶装入银函,供奉在专门的房间里,表示让死者也能听到后世王族商议国家大事,并从阴阳界间加以指示。(www.daowen.com)
南诏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置官制度。协助南诏王处理王国政治、军事事务的叫清平官和大将军。一般情况下,清平官有六人,有时也有七人。清平官称为“坦绰”“布夑”或“九赞”,是协助诏王处理王国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官员,他们每天同诏王一起商议王国政务大事,其职务与中央王朝的宰相相似。清平官中有一人为内算官,威权最重,如同当时唐王朝中的中书令。内算官的责任是掌管王国国家机密,凡有文书便代国王判押处置。还设有两个副内算官,其责任就是协助内算官处理日常事务。另有外算官,外算官由清平官或大将军兼任,其下领六曹。“六曹”是南诏国的国务行政机构,分别是:士曹,掌管官吏调配;户曹,掌管王国户籍;仓曹,掌管王国财政;客曹,掌管礼宾外交;兵曹,掌管王国军事;刑曹,掌管刑事法规。南诏后期,曾将“六曹”改为“九爽”,分别是:幕爽,掌管军事;踪爽,掌管户籍;慈爽,掌管礼仪;引爽,掌管外交;万爽,掌管财政;阙爽,掌管工程建设;禾爽,掌管商业贸易。“六曹”和“九爽”都设有曹长、爽长,下置有具体的工作机构,有若干办事官员。南诏的“六曹”制度是仿效唐王朝的“六部”机构设置和内地州府“六司”的设置形式而来的。
大将军是南诏国最高的军事官位,其中有12人的官阶与清平官同列,经常参与南诏王的议事活动,但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军事。
有些清平官以至曹长,往往兼领大将军衔。军将中有大将军、军将、诏亲大军将等。掌管重要城镇的称为某城大将军,如开南城大将军、拓东城大将军等,也时称域使或节度。这些大将军以管理军务为主,也兼管地方政务。南诏的官制虽然有文武之分,但在实际的执行中,文武界线并不十分明显。
南诏的高级官员中,还有两名“同伦判官”,其责任是向“六曹”传达南诏王的指令,属于南诏王的亲信。南诏王的侍从称为“羽仪”,都由贵族的子弟担任,其中有八个羽仪长。羽仪长是南诏王最亲的亲信,可以佩剑见诏王,与中央朝廷中的带刀护卫类似,这样的权连清平官都没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