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王朝的扶持下,皮逻阁统一了六诏。但南诏崛起初期,除嶲州(今四川凉山州)外的南中地区和泸水(金沙江)以南、以东地区,只是在唐王朝名誉上的羁縻统治之下。唐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将彝区东部的诸爨之地纳入版图,任命爨弘达为昆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年),唐王朝在东部爨区及洱海地区周围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都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任刺史、县令。这些州、县分别隶属于戎州都督府(治所四川宜宾)、姚州都督府(治所云南姚安)、安南都护府(治所宋平,今越南河内)。后来的南诏国,其疆域就是建立在这一行政区域上的地方民族王国。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这时,南诏的范围还只是洱海及周围附近地区。到了皮逻阁之子阁罗凤在位时期(748—779年),南诏国势鼎盛,开始向外开疆扩土。在夺取东部爨区之后,与唐王朝的矛盾也随之尖锐起来。这段时期,正处于唐明皇晚年昏庸、情迷女色、不思朝政,而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结党营私、大肆破坏朝廷纲纪,进而导致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和天宝十三年(756年)两次唐诏战争,南诏国由此在一段时期内摆脱了唐王朝的控制。天宝十五年(756年),南诏与吐蕃合兵攻取了嶲州(今四川凉山州),并“扬兵邛部”(今四川凉山州北部),将势力范围向北扩展到大渡河。公元762年冬,阁逻凤亲率南诏大军,“刊木通道,造舟为渠”,“西开寻传”,降服“裸形”“祁鲜”诸部,使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西岸祁鲜山一带尽归南诏版图。其西境与摩伽陀(今印度)相望,西南与骠国(今缅甸)相邻。
与此同时,南诏国又在安宁及诸爨故地设置城监。阁逻凤命其长子凤伽异在昆川(今昆明)置拓东城,把东部自曲州、靖州(今云南东川至贵州威宁一带)至步头地区(今云南红河州、普耳市和文山州西部地区)牢牢地控制起来。
阁逻凤之后,其孙异牟寻继位,重新归附于唐王朝。唐贞元十年(794年),朝廷派袁滋为册南诏使,正式颁发“贞元册南诏印”,双方立盟,共同对付吐蕃。于是,南诏并利用此机会,夺回了被吐蕃占领的神川(今剑川)都督府地,进而收回了今剑川、鹤庆、丽江一带。接着,异牟寻又挥兵南下,开拓了今西双版纳一带,使南诏版图南接女王国(今泰国北部南奔府)、陆真腊(今老挝万象一带)。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南诏还曾先后向东攻逼黔中,向东南一度占领了安南都护府(今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及越南北部地区),向南攻入骠国(今缅甸中部地区)、弥诺国(今钦敦江流域)、弥臣国(今缅甸南部伊洛瓦底江入海处地区)、崐仑国(今中印半岛南部岛国)、女王国、陆真腊等地区。
南诏国早期的首府建在太和城,太和城原先是西洱河蛮居住地。公元737年,皮逻阁占领了太和城,在此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并在此建立了南诏王国都城。公元739年,皮逻阁正式迁入太和城,并对城进行增修扩建,作为王宫。(www.daowen.com)
太和城位于今大理城和下关市之间的太和村村西,城西背依海拔4500米的点苍山,山势险峻,东临洱海。当时的彝语称山坡为“和”,所以城名就叫太和城,或称大和城。
南诏修建太和城时,城内还建有一个小城——金刚城以及南诏避暑宫。金刚城把背后的点苍山佛顶峰与太和城城墙西端连结在一起。小城是公元747年扩建太和城时修建的。
在洱海和点苍山之间狭长形的冲击平原南北两端,各建一座具有军事要塞性质的小城——龙口城和龙尾城,以扼守要冲,确保王都安全。
公元779年,南诏与吐蕃联军被唐将李晟击败后,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城西崇圣寺附近)。公元856年,南诏王劝丰祐在羊苴咩城内修筑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物——五华楼。据说这座巨大的楼阁周长有2.5千米,高30多米。楼内可以居住万人,楼门立有5丈高的旗杆。五华楼是南诏的迎宾馆,专为招待西南的地方部落酋长而建,旧址在点苍山玉局峰下。到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国时,还在五华楼驻过兵,后来遭兵燹而毁,到明代就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