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全国范围内虽然长时期战火不断,局面混乱,但却又是一段各民族之间接触机会最多的时期,也是彝汉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最频繁的时期。三国蜀汉初期,来自内地汉族移民中的雍闿等一批有文化的人,为了能够在彝区生存和发展起来,便积极学习使用彝语、彝文,并与彝族结为姻亲关系,主动融入彝族社会,而称为彝族大姓。东晋咸和八年(333年),常璩在他写的史书《华阳国志》中记载说,当时的汉人,即使是那些被称为大姓或学者的人,言谈之间,多引用彝文写成的“议论好譬喻物”的“夷经”,即彝书典籍。这说明在公元4世纪中叶的东晋时期,移入西南地区的汉族移民,为了在彝区站稳脚跟,大多都接受了彝族文化,并尊重和依照彝族风俗行事,使用彝族的宗教礼仪,实行彝族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进而得到了彝族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彝族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彝族改彝姓为汉姓,如彝族武部的部分人改武为孟姓,族称也改为孟武。清光绪二十年(1901年),在昭通城南白泥井出土的《孟孝琚碑》记载,孟孝琚为三国时夷帅孟获的祖先,他12岁即入内地学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对汉文学有一定的造旨。他未娶先聘,死于武阳,后归葬朱提(今昭通)。碑文刻有龙纹和虎纹,下有龟蛇纹,上有朱雀纹,说明孟氏的艺术爱好深受内地汉文化的影响。其后裔孟获等在三国时期反蜀,被诸葛亮征服后,有一部分迁徙到今广西西部和文山州东南部,而孟获、孟琰则被诸葛亮迁往成都做了蜀国的朝廷高官。明清之际,东川金钟山下还存留有孟琰修建的祠庙,后移于华宜寨,其后裔自称“孟族”,今汉姓中的孟获后裔有赵、苏、李、钱、冯、卜、金、杨、张、王、吴、胡等。
这一时期,由于彝汉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先秦和两汉时期内地流行的阴阳五行学思想也传入了彝族地区。历来的五行家都把天地人事的一切分为五个数,用五行相配,从而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一概纳入其范畴,如以四时配五行,以五行配五位等。在彝族的史书《宇宙人文论》中,也有五行配四时的记载,但与内地传入的五行学有许多不同。在彝文典籍《宇宙人文论》中,一方面认为“五行包括了天地间的各种物质元素,五行自身也变化成各种事物”,“天地间的清、浊二气,哎哺二门,金、木、水、火、土不断变化,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这种思想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原始的辩证法思想。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用五行配天地人事,用五行生克来认识世界,就把原来带有唯物主义的五行思想引上了神秘主义的轨道。彝族史书《宇宙人文论》的诞生,是这一时期的彝汉文化交流的一大成果,其哲学思想的主要核心,就是来源于战国秦汉时期内地的阴阳五行学派。(www.daowen.com)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因为在文化交流中的需要,彝汉两种文化都在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并被书法界专家誉为“海内神品”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就是晋时东爨地区彝族“依汉法为墓”而立的碑碣。只有在爨区彝汉文化交流十分密切的这种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汉字书法“神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