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夜郎农业发展情况及历史考古证据

夜郎农业发展情况及历史考古证据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汉时期,蜀中水利农业已成为西南最发达的地区,大姓、豪族大量囤积财物者比比皆是。滇和夜郎等地也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定居农业,这是内地派来的汉族官吏和移民引导示范所致,即彝汉经济交流的结果。这样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不仅有史料记载,还留下了许多的考古物证。这说明夜郎、牂牁及其毗邻地区农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才能一次就有“人粟千斛,牛羊劳吏士”。

夜郎农业发展情况及历史考古证据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汉时期,蜀中水利农业已成为西南最发达的地区,大姓、豪族大量囤积财物者比比皆是。滇和夜郎等地也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定居农业,这是内地派来的汉族官吏和移民引导示范所致,即彝汉经济交流的结果。

自秦汉实行郡县制度以来,历代王朝在开展军民屯田种植的同时,还有专司农业管理的官吏,组织西南地区各族人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上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使用,中原牛耕技术的传入和推广,使彝区农耕技术及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这样的农业生产发展情况,不仅有史料记载,还留下了许多的考古物证。西汉年间,被派到朱提县(今昭通市)做官的文齐就带领当地夷民修“龙池”,蓄水灌溉稻田,使水利灌溉农业首先在滇东北地区逐步推广开来。据《太平御览》引《永昌郡传》载:朱提县“川中纵广五六十里”,即今合计面积500多平方千米的昭(通)鲁(甸)坝子,开垦出来的农田被称为“千顷池”,并逐步向滇中、滇西和滇南地区延伸,有些山区也出现了用水灌溉的山田(梯田)。越嶲郡东西南北八千余里,“特好蚕桑,宜黍、稷、麻、稻、粱”;永昌郡“土地沃腴,有蚕桑,宜五谷”;晋宁郡“郡上大平敞,田多长松,皋有鹦鹉孔雀,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邛都一带,“其土地平原,有稻田”;牂牁、夜郎地区也有“耕田,有邑聚”。这些地方还因此建起了粮食仓库。《史记》载,牂牁太守陈立斩鉤町王兴时,初,“鉤町王禹、漏卧侯俞震恐,人粟千斛,牛羊劳吏士”。这说明夜郎、牂牁及其毗邻地区农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才能一次就有“人粟千斛,牛羊劳吏士”。(www.daowen.com)

与此同时,有不少地区,特别是山区,主要种植的是荞、黍、稷、菽等农作物,且极大多数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粮食产量很低,缺粮饥荒情况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发生天灾人祸年代更是如此。再加之豪族大姓占有极大多数土地等生产资料,人民的生活更加疾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