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大姓、夷帅与晋王朝的纷争

文山彝族:大姓、夷帅与晋王朝的纷争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霍弋死后,其子霍在继任,也能团结南中大姓、夷帅,从而没有大的民族纷争。这种行政区划改变的本意就是要取消南中大姓和夷帅的特权,由内地派遣的官吏直接管理南中。但这样的办法自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而遭到了大姓、夷帅和不少彝族人民的反对。战争一直持续了八年之久,使晋王朝在南中的统治陷入了风雨飘摇的状况中。王逊的倒行逆施,进一步加据了南中地区的纷乱状况。

文山彝族:大姓、夷帅与晋王朝的纷争

东汉末年,在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彝族地区,秦汉以来的内地汉族移民“大姓”,即内地汉族移民中的地主、商人以及部分官吏,已有不少融合到了彝族之中,在南中彝族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势力。他们与当地彝族中的夷帅同流,共同把持了南中彝区的地方政权。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废除魏帝,建立晋朝。晋朝初年,晋王朝沿袭了蜀汉时期的南中政策,并利用蜀汉将领霍弋管理南中。霍弋死后,其子霍在继任,也能团结南中大姓、夷帅,从而没有大的民族纷争。彝族分布的地区,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但这种情况维持还不到10年时间,晋朝在南中的官吏又开始对彝族等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进而又引发了民族间和阶级间越来越多的纷争。

晋泰始九年(271年),晋武帝司马炎不顾南中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南中七郡中的云南、兴古、晋宁、永昌四郡单独划出,建立宁州,其余牂牁、朱提、越嶲则划归益州,企图把对南中地区的统治形式与内地统一一致。这种行政区划改变的本意就是要取消南中大姓和夷帅的特权,由内地派遣的官吏直接管理南中。但这样的办法自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而遭到了大姓、夷帅和不少彝族人民的反对。于是,晋王朝在同一目的下变换手法,于晋太康三年(262)罢弃了宁州建制,但又设立了军事性的统治机构——南夷校尉府,“持节统兵镇南中”,直接统治58部彝族人民,“都监行事”,对彝、汉各族人民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对大姓、夷帅加以种种限制,如大姓子弟当官也必须经过都监允准,校尉、郡守还不时夺取夷帅、大姓们的部曲,侵犯他们的利益。同时,校尉和郡守还毫无节制地对彝族等南中各族人民肆意进行搜刮,“动以万计”地巧取豪夺各族人民的牛、马、金、毡,使彝族等南中各族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由此而引起了南中地区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中央统治阶级与地方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晋永宁二年(302年)以后以夷帅、大姓为一方,以校尉、郡守为另一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

晋永宁二年(302年),由于建宁郡太守杜俊夺了大姓毛诜、李睿的部曲;朱提郡太守雍约也大肆压制大姓李猛,这些大姓们便各率部曲数万,驱逐了两郡太守。南夷校卫李毅率兵镇压,杀了大姓毛诜、李猛,李睿被迫到他的亲家——五茶夷“夷帅”于陵承处去躲避。大姓的反抗被暂时镇压下去以后,晋王朝进一步加强对南中地区各民族的统治,并复设了宁州,增加统辖牂牁、越嶲、朱提三郡,而且把建宁郡西部的7个县划出另设益州郡,复置的宁州统辖8个县。

晋太安二年(303年),于陵承出面请求李毅免李睿死罪。李毅先是答应于陵承的请求,但等李睿从于陵承处回家后,却出尓反尓,把李睿杀了。于是,于陵承和毛诜、李猛的“遑耶”(彝族古语中“亲家”的意思)在建宁、朱提、牂牁三郡内发动部民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反抗斗争迅速波及了整个宁州地区。这些夷帅们率领地方民族武装围攻州城。交州以北(今红河州南部和文山州西南部)、永昌以东(今保山以东及楚雄昆明、普洱、玉溪等州市)的广大地区,全部被夷帅率领的武装所占领。此时,由陕西、甘肃一带进入四川就食的氐叟、青叟流民数万家,在叟人(夷人)李雄、李特率领下于成都附近起义,攻占了蜀地许多地方,继而占领了成都。时值晋王朝朝廷诸王为争权混战不止,无法抽身顾及南中的地方官吏。南夷校尉李毅为抵抗成都李雄的起义军与南中反晋势力的联合进攻,一面派5000“叟兵”支援与李雄作战的益州刺使罗尚,一面出兵镇压云南的反晋势力。在与于陵承的作战中,李毅及其带领的军队被包围后困守在今天的晋宁县晋城,靠吃草根和老鼠肉度日。战争一直持续了八年之久,使晋王朝在南中的统治陷入了风雨飘摇的状况中。(www.daowen.com)

晋永嘉四年(310年),晋王朝从交州(今红河州南部和文山州西南部)派兵送王逊到南中任刺史。王逊先遥举建宁大姓董敏为秀才,以压制有势力的大姓周悦,当时任秦臧县(今富民县)县令的周悦之弟周昺便发动秦臧县彝族反抗王逊,王逊又杀了周昺,并连同诛杀了数十个彝族头人。王逊对彝族人民的压迫有增无减,且手段更加残酷。他规定要求拜见他的人必须送金子作为晋见礼。史书记载,彝族人民每年要供贡给南夷府的牛、金、旃(毛毡)、马等数以百万计。王逊还采取“专仗威刑,鞭挞珠俗”(镇压习俗不同于汉族的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残忍手段,造成了很恐怖的政治和社会气氛,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而加剧了边疆地区的分裂状态。此时,绝大多数的大姓和夷帅都对王逊弃而远之,不愿与他合作,甚至盘据一方,自称太守,并相互争夺地盘。而对于这样一种分崩离析的局面,王逊却采取任意缩小郡县的方法,把南中七郡先后划分为八郡、十郡,一直缩小到十五郡。王逊的倒行逆施,进一步加据了南中地区的纷乱状况。

东晋光熙元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建立起了成国政权。成国政权“除晋法”,采取“薄赋绥弊”政策,得到了南中各族人民的拥护。东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李雄派李骧率兵自越嶲郡进攻南中,王逊派姚岳、爨琛去抵抗。姚岳在堂狼(今东川)侥幸打败了李骧的军队,但怕自己的部曲遭到更大的损失,不愿追击李骧。回营后,王逊怒而鞭挞姚岳,姚岳在当天的暴怒之中愤极而死。

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李雄又派李寿率兵南下,并攻占了南中,之后封李寿为“建宁王”,仍分宁州置交州,以霍彪为宁州刺史。成国占领南中期间,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孟三姓。东晋咸康五年(339年),霍、孟两家相互争斗火并,同归于尽。建宁太守岳彦降晋,把霍彪缚送晋朝廷。于是,南中便由爨氏一家独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