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历史及蜀汉对南中地区的治理

文山彝族历史及蜀汉对南中地区的治理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是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以加强蜀汉政权对南中地区的统治。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把大郡划为小郡,并在各郡中增设新县,更有利于紧密地控制南中地区,进一步强化蜀汉政治集权。南中彝族地区归附蜀汉后,成为蜀汉北伐曹魏重要的兵员征召地和物资来源地。蜀汉时期,包括今文山州在内的南中地区,诸葛亮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文山彝族历史及蜀汉对南中地区的治理

南中平定以后,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蜀汉政权的措施。首先是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以加强蜀汉政权对南中地区的统治。

还在建兴三年(225年)南征开始时,诸葛亮就把益州郡废除,改设为建宁郡,把郡治从滇池(今晋宁)移到味县(今曲靖)。后来又从原益州郡所领县中划出弄栋(今姚安),从永昌郡所领县中划出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3县,从越嶲郡所领县中划出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青蛉(今大姚)3县,合7县新建立云南郡,郡治在云南(今祥云);从原益州郡所领县中划出贲古(今蒙自)、胜休(今石屏、通海)2县,从牂牁郡所领县中划出宛温(今砚山)、镡封(今丘北)、句町(今广南)、漏卧(今罗平)、进桑(今屏边县和文山市、马关县部分地区)、西随(今金平),合8县新建兴古郡,郡治在宛温(今砚山),这是今文山州的行政区域内古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设置过郡治的所住地。同时,又在建宁、兴古、永昌三郡中调整增设了一些新县,其中在兴古郡中增加了都篖县(今文山市及马关、西畴县部分地区)。新建的建宁郡有18个县,比原益州郡多1个县,其中有12个县为原益州郡所领,同并(今路南)、毋单(今华宁盘溪)2县则由牂牁郡划入;新增了存驿(宣威)、伶丘(罗平亦佐)、修云(弥勒、江川之间)和新定(富源、陆良之间)4县。兴古郡新增西丰(开远)、汉兴(贵州兴义)2县。永昌郡划出3个县后仍领8县,新增雍乡(镇康)、永寿(耿马)和南涪(景洪)3县。诸葛亮把南中5郡调整为7郡,其中建宁、朱提、永昌、云南、兴古全在今云南省境内,大体上滇东2郡为今曲靖市和昭通市,今红河州东南部和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均属于兴古郡。新调整增设后的南中七郡,总归庲降都督(治所在曲靖)管辖。各郡、县官吏除由内地派遣以外,有的就由“夷帅”担任。据《西南彝志》记载:蜀汉政权敕封水西部首领妥阿者(济火)为“罗甸八藩王”。这样的调整,更加适应了南中各郡地区经济发展的政治要求,比先前的东汉时期又更进了一步。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把大郡划为小郡,并在各郡中增设新县,更有利于紧密地控制南中地区,进一步强化蜀汉政治集权。

在调整郡县设置中,诸葛亮对那些在彝族中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则将他们调到蜀汉中央政权机关中去任职,并给以较高的官职位。如任命孟琰为辅汉将军,孟获为御史中丞,爨习为领军等。同时尊重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以进行贡纳征收的方式,把广大彝族地区全部纳入郡县统治的范围内,不少部落贵族成为庲降及其各郡县管辖范围内的“土官”。

蜀汉统治南中期间,被派到南中做官的人,若能按照诸葛亮的既定策略办事,便能在政治和经济上产生好的影响,获得好的成果;反之,则要遭到抵制和反抗。蜀汉建兴九年(231年),庲降都督张翼不根据南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施政,而是按照内地汉族地区的方式来治理南中,引起了彝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建兴十一年(233年),夷帅刘胄发动彝族人民起而反抗。随后,诸葛亮把张翼调回,另派马忠任庲降都督。马忠在平定刘胄的反抗之后,采取了安抚政策,得到了彝族人民的拥护。到蜀汉末年,安南将军霍弋行使庲降都督职权,他尊重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倡导彝汉人民团结互助,办事有缓有急,治理得当,使南中地区的民族关系比较融洽,社会秩序稳定,因而深得彝族人民的信赖。昭通市出土的晋霍承嗣墓葬中的墓室壁画上,至今仍能清晰地见到当时彝汉人民和睦相处的情景画面。(www.daowen.com)

南中彝族地区归附蜀汉后,成为蜀汉北伐曹魏重要的兵员征召地和物资来源地。南中地区的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源源不断地供给蜀中内地和北伐前线。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就是其正确经营南中的结果。

蜀汉时期,包括今文山州在内的南中地区,诸葛亮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兴古郡治所设在今砚山县境内,诸葛亮对砚山的影响较为突出。如今,砚山县城西南还有诸葛山,诸葛山上有诸葛庙,庙中供奉的就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这些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传奇式的历史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