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夷帅与耆帅的产生与发展

文山彝族:夷帅与耆帅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西汉时期移民到彝族地区居住的汉族地主、商人的后代,融合到了当地彝族中或与彝族“夷帅”联盟而被称为“耆帅”,雍闿就是当时西南彝族地区一个比较有名的“耆帅”。西晋末年,整个南中地区都处于“夷帅”和“耆帅”的统治之中,此时彝族比较大的部落有“五十八部”,这些汉文史书中的记载与彝文史书的记载基本相吻合。

文山彝族:夷帅与耆帅的产生与发展

东汉中后期,随着西南广大彝族地区与中原内地联系的不断加强,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同时,秦汉以来各地区和部落之间长期的分化和组合,彝族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颇具力量的地方势力代表,即汉文史书中所称的“夷帅”。“夷帅”一方面利用中原王朝民族政策的失和发动本民族人起来反抗;一方面又侵占屯积田地,开垦扩大私人田产,把持盐铁,逐步积累了割据一方的物质基础。据《西南彝志》载,默(黔)部传到德施时,征服了大量的濮人部落,并与武部发生了战争,攻占了武部的9座城池,占据了武家大量的土地,迫使武家向西部退却。其后到阿纳笃节时,与朝廷军队发生冲突,并打败了朝廷军队,“掌彝汉之权”。这就是《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所说建武十八年至二十年(42—44年),在西南地区爆发的以彝族为主的反抗中原王朝的战争。这次起义反抗战争后来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也严重削弱和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而彝族各部首领也趁此混乱之机,加速扩大了自己的私人武装——“部曲”。

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期,东川彝族录竹录遏家(阿于歹)、乌撒家(俄叔必额),以及恒、武、乍等部落都趁机向四周扩展地盘。同时,各部之间纷争频繁。默(黔)部勿阿纳攻占了今贵州西部及云南彝良、镇雄、威信一带,建立起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武部在与默(黔)部的战争中失败,大多数退缩到滇中和滇西地区。留下的一部分在其后裔“兹夺阿武”(汉文中所记的孟获)的带领下,在今寻甸曲靖等地又逐步形成了一支力量强大的势力,并成为之后与蜀汉相抗衡的主要力量。

东汉末期,朝廷外戚专权,内部争权夺利十分激烈,贪污腐化盛行,国势衰微。而彝族地区的“夷帅”便趁此机会大肆扩张,势力越来越大,对朝廷随意抵制,动辄反抗,直至基本上取得了各自在自己势力范围中的支配地位,使日趋衰落的东汉王朝官吏为之哀叹不已。在建宁、晋宁、朱提、越嶲、平夷、云南、永昌郡北部以及牂牁、夜郎等地的彝族各部势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上,从今天的贵州到云南的一些著名彝族土司,都是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并勃兴起来的。作为一方军事、行政首脑集于一身的“夷帅”,仍然是各部落的领袖和贵族,他们在生产力有所发展的基础上,从本地区、本民族以及相邻的其他民族中获得了较多的牛、马、羊、猪以及皮张、毡毯、金银等物资和金钱。如默(黔)部的东川阿于歹家,在与赤部发生的征战中,攻占了赤家的大片土地和财物,继而又攻击了作洛举部,杀了对方300多兵丁。又如朵俄妥格家率兵到“鲁作妥姆”对外族人作战,杀了对方上千人口,掳掠别人家上万的牛羊。(www.daowen.com)

与此同时,西汉时期移民到彝族地区居住的汉族地主、商人的后代,融合到了当地彝族中或与彝族“夷帅”联盟而被称为“耆帅”,雍闿就是当时西南彝族地区一个比较有名的“耆帅”。雍闿的先祖是西汉高祖刘邦的部下,于公元前201年3月授汁防侯(今四川什邡县南),食邑2500户。到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雍氏后裔的世袭爵位被取消,但其家族已在什邡县形成一定势力。当汉武帝“募豪民填南夷”时,应募入益州郡屯垦。在彝族武部的支持下,到雍闿时成为益州郡内部分彝族部落的首领。而另一“耆帅”高定元在越嶲郡(今四川凉山州)彝区也形成了一定的势力。东汉末期,随着东汉王朝在西南彝区行政管理的削弱,这些“耆帅”与“夷帅”联合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势力随之越来越大。

自蜀汉至东晋前期,南中和宁州“耆帅”的分布区域,主要是朱提郡(今云南昭通,贵州威宁、水城,四川高县和珙县一带)、建宁郡(今云南曲靖)、牂牁郡(今贵州黄平县以东地区)、晋宁郡(今云南滇池周边地区)、云南郡(今云南楚雄州西部和大理州)以及永昌郡(今保山市)的部分地方。西晋末年,整个南中地区都处于“夷帅”和“耆帅”的统治之中,此时彝族比较大的部落有“五十八部”,这些汉文史书中的记载与彝文史书的记载基本相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