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与羁縻制度的起源和推行

文山彝族与羁縻制度的起源和推行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羁縻制度,就是通过加官封爵等措施笼络、控制少数民族上层,并通过他们来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三国时期,蜀汉对南中的统治,在羁縻政策上有一个大的改变,就是承认大姓作为一股新势力,将其置于外来的流官、新移民和少数民族君长及原住民族之间,而用一种类似于对待原来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又所变通的办法进行管理,即诸葛亮所采取的“即其渠帅而用之”。

文山彝族与羁縻制度的起源和推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一篇司马相如很有名的文章,叫《难蜀父老书》,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纭,湛恩汪哕,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东乡将报,至于蜀都。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辞别,因进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今罢三郡之土,通夜郎之涂,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且夫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齐以附夷狄,弊所有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这里所说的“羁縻勿绝”,就是羁縻一词的最早来源及其含义,字面意思就是用简单的方法维系彼此间的关系。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说:“案:羁,马络头也;縻,牛缰也。汉官仪‘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所谓羁縻制度,就是通过加官封爵等措施笼络、控制少数民族上层,并通过他们来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自秦汉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郡县制以来,朝廷除了派出郡守、县令以外,仍保留了少数民族上层原来的统治地位及其统治构架,也不干预其内部事务,实行朝廷委任的守令与少数民族君长共存的政治双轨制

三国时期,蜀汉对南中的统治,在羁縻政策上有一个大的改变,就是承认大姓作为一股新势力,将其置于外来的流官、新移民和少数民族君长及原住民族之间,而用一种类似于对待原来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又所变通的办法进行管理,即诸葛亮所采取的“即其渠帅而用之”。李京《云南志略》云:“诸部悉平。亮即其渠帅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留兵则粮加。以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必成祸患。今吾欲不留兵,不运粮,纪纲粗定,夷汉粗安。’于是悉收豪杰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牛马,以给军国之用。”一些彝族首领还在蜀汉朝廷做到了不小的官,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爨习官至领军将军,孟琰官至辅汉将军。诸葛亮制定实施的这一政策,深得后人推崇,唐人张柬之说这是“妙得羁縻蛮夷之术”。(www.daowen.com)

南北朝以后,内地不断更迭的中央王朝对南中的统治势力实际上被削弱,形成了大姓、夷帅自行理政的局面,对内地政权的赋税供给已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