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黔南、黔西南和滇东南地区彝族:文山彝族历史揭秘

黔南、黔西南和滇东南地区彝族:文山彝族历史揭秘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第九世孙体妥糯时,其长子糯额汝成为了后来的必鲁、必其、味隆、鲁歹等土目之祖,住在威宁境内;次子糯明迁到阿迭果;幼子糯奎博则迁到黔南、黔西南、滇东南及桂西一带,在战胜当地“濮人”部落的战争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地方奴隶制政权。“濮吐珠液家”的势力范围已涉及今桂西和滇东南的富宁和广南部分地区。

黔南、黔西南和滇东南地区彝族:文山彝族历史揭秘

约在战国中期,默(黔)部慕齐齐后裔从会泽西北部沿乌蒙山脉往东南向贵州威宁、赫章地区迁徙,到达今贵州水城、郎岱境内,之后又往东沿六冲河流域向毕节、大方、黔西地区扩张。到第五世舍乌姆时,舍乌姆的兄长舍勺纳和舍鲁歹被“濮人”征服,变为了仡佬族和“堵仲族”。到第七世纠雅脑时,纠雅脑的兄长拟雅赤也变成了仡佬族,时间相当于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

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由于中央封建王朝统治腐败,朝廷宦官、外戚争权夺利,士族统治者内部兼并斗争日趋激烈,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王室的中央集权不断被削弱,疲于内斗的中央王朝放松了对鞭长莫及的“西南夷”地区的统治。默(黔)部后裔第二十世孙勿阿纳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血缘宗法为核心,以军事武力为后盾,大行开疆拓土的战争,在与“濮”“僚”的征战中,在贵州水西地区建立起了强大的地方奴隶制政权,其部属有专门分管盔甲武器、马匹、祭礼的人,并统率有47慕濯(即大头领,为苴穆子嗣)、120祃裔(旁支系的小头目)、1200夷续(战将)、12位骂色(统兵主帅),彝语将他们称为“峨”或“峨姆”。

也基本在这一时期,布部慕克克从云南的宣威、会泽一带进入贵州境内。《西南彝志》卷七说,慕克克第七世孙钟鲁蒙时,已经迁徙到了纪古鲁堵(贵州威宁县境内),并在此椎牛盟誓,立权令制度,定租税规章,然后越过白海(威宁草海)向外扩张。到第九世孙体妥糯时,其长子糯额汝成为了后来的必鲁、必其、味隆、鲁歹等土目之祖,住在威宁境内;次子糯明迁到阿迭果(地点尚不清楚);幼子糯奎博则迁到黔南黔西南、滇东南及桂西一带,在战胜当地“濮人”部落的战争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地方奴隶制政权。到第十七世孙朵莫德时(东汉年间),其子默德仁当了播勒(今贵州安顺)君主,修建了宏大的九重宫殿。《西南彝志》卷七说,朵默德从滇国请来匠人,对每座宫殿的建筑物进行精工雕凿,处处雕梁画栋。宫内陈列有各种不同类型生活用品,还有铜鼓、弓箭、矛戈、刺绣衣物等。

东汉末年,布部后裔第二十世孙默哲俄索(汉文记作乌些或物叔)率部民尽占了今贵州威宁县(汉文记作巴凡兀古或巴的甸),其后裔以其名号称作乌撒部。

另外,据汉文史料记载,西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以唐蒙为郎中将,率军队数千人从巴蜀符关(今四川合江县)沿今川黔边境渡过赤水河,与贵州境内的夜郎王说和,并在今贵州西北边境会见夜郎王多同,多同由此归汉。《西南彝志》卷七说,多同归汉后,派其子做了夜郎县县令。多同就是默(黔)部后裔第七世孙龚雅龙,又作龚龙或纠洛,是近音异写。(www.daowen.com)

慕克克后裔第十七世孙糯奎博迁到今贵州的盘县、普安及黔南一带,居于北盘江流域。彝文将这一地区记为“濮吐珠液”(北盘江),汉文记为“遁水”。《西南彝志》卷七说,糯奎博在征服了当地的“濮人”之后,在其部落联盟内建立起了奴隶制度。由于崇拜“竹”,汉文将其盟主记为“竹王”,彝文则记作“濮吐珠液家”。“濮吐珠液家”的势力范围已涉及今桂西和滇东南的富宁和广南部分地区。时至今日,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地区仍然很普遍。

秦汉之时,贵州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刀耕火种、轮歇休耕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些地方山多雾大,气候潮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农业发展规模不大。人们食物中的一部分,还得要靠天然的桄榔木粉来补充。

在当时主要进行的商业活动是贸易周转运输活动,即把蜀地产的枸酱、蜀布等通过牂牁江(今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和西江水路贩运到广州。

同其他许多彝族地区一样,“濮吐珠液家”管理的地方,其风俗主要表现为禁忌繁多,其部族地区巫鬼盛行、笃敬祖先。遇有重大活动,都要追宗族系,溯源祖先,并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借以乞求祖先的庇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