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名称,在商代后期,它就与商王朝有了关系。甲骨文的文献中记载,商朝人将卢人、羌人和氐人用作牲祭献先公、先王。
卢人早先居住在河南洛水流域。殷商末年曾参加周人伐纣的战争。西周时期,卢人逐步从洛水流域向西南迁到了今湖北的江汉一带,春秋初期又向川陕交界地区移徙。《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卢国也。”唐朝时的房州和金州,即今天湖北上唐县和陕西安康市一带,其地与宜城、南漳相近,并与当地的罗人部落相邻。《左传·桓公十三年》载,楚国屈瑕伐罗、卢,罗卢联军在鄢水(今宜城附近)打败了楚军,说明当时罗、卢两部落的力量不弱。其实,在这之前的一段时期内,罗、卢两部落与楚国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罗部落的姑娘季姬和卢部落的姑娘荆妫都嫁到了楚国,但后来还是因婚嫁关系被楚国所灭。《国语·周语》记载,周大夫富辰有一次对周襄王说,罗、卢两国后来之所以灭亡,是由于婚嫁引起的。罗、卢两国亡国时间按有关文献记载分析,应是公元前7世纪初。罗、卢两国被灭后,其许多亡民进入了四川。《文选·蜀都赋》注引《风俗通云》云:巴之賨人有“卢、扑、沓、鄂、度、夕、龚七姓”。賨人主要指的就是卢人和罗人,同时也是泛指按规定向周王朝缴纳贡赋的西南少数民族,并非族群名称,可见罗、卢两部落到了四川后,逐步融合进了古夷人中,成了巴蜀“賨人”中的一部分。
《括地志》还载:“戎府以南皆卢地。”戎府在今四川宜宾。此时,与夷人融合后的部落被称作卢夷之国,其国君称为“徵”,《尚书·立政》中“徵”则称之为“蒸”,古彝音读作“止”,是对彝语“君”的音译。贵州《安顺府志》卷22《普里本末》引彝文书记载说,孟逝(希慕遮)自旄牛徼外入居于“邛之卤,为卤氏”。“卤”即“卢”,是“卢”字的异写。(www.daowen.com)
今人陈士林先生在其《彝楚关系述略》一文中说:“唐代的‘卢鹿蛮’(鹿蛮、倮罗、罗罗),就是春秋时期以卢、罗为基础的部落,是部族通过一定形式的联盟过程与其他构成成分长期融合而成……同现代彝族自称尼苏(nisu)可以设想,卢、罗就是魏晋以来以‘nisu’为基础的部落通过一定形式的联盟过程与其他构成成分长期融合而成的。”唐代彝族有“卢鹿蛮”部落。元代以后,“卢鹿”则又被称“罗罗”或“倮倮”了。明朝天启《滇纪》卷三十说:“罗罗,其初种类甚多,有号卢鹿蛮者,今讹为罗罗。凡黑水之内,依山谷险阻者皆是。”今学术界大都认为,“罗罗”最初只是今川西南、滇东北和黔西一带夷族中一个区域性集体名称,随后被用来通称西南所有彝族。卢、罗两部落因在江汉流域生活了一段时间,与楚人关系密切,在他们西迁融入彝族中之后,也带进了楚人的一些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