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与历史中的八、僰人、濮人关系

文山彝族与历史中的八、僰人、濮人关系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王莽时期则僰、濮混用,如“句町县,故句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因此,所谓的僰人悬棺,同样也可以叫濮人悬棺。僰人、濮人在许多地方同彝族相互杂居,与彝族的关系较为密切。而所谓僰,也就是濮,彝文史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历史上,濮人与彝族长时期居住在同一区域,关系很密切。此书译注中说濮与被称为“沃”的(彝族)部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文山彝族与历史中的八、僰人、濮人关系

明朝以前西南诸多少数民族中,除了占主体地位的夷(彝)系统各民族外,史书中对僰、濮两个民族的记载不少。多年来,学术界对僰、濮两个民族间的关系问题,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有“僰、濮同一说”,有“僰、僚同一说”,但持“僰、僚同一”观点的人比较少,而持“僰、濮同一”观点的人占极大多数,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僰、濮是同音互用,僰人也就是濮人,在音不在字。朱希祖先生在《云南濮族考》一书中说:“濮是南夷中的大族……后来不称濮而称僰……濮与僰实为同一种民族。”邓少琴教授也在其《巴史新探》一书中说:“濮与僰虽先后名称有异,但仅发声小有转变,应是同一族属,是可以这样说的。”徐中舒先生在其主编的《伦巴蜀文化》一书前言中也说:“所谓僰人,就是居于棘围中的濮人。”

明朝以后的不少史书,尤其是许多云南地方各级官方编纂的史志中,都说僰与白同音,是同音异写,今天的白族就是秦汉时期的僰人后裔,内容多为转抄摘录。这样的说法虽然有其道理,但也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即除了今川南一带的原古僰侯国区域以外,其余地区是否有僰人居住,史籍记载的史证并不确凿可靠,且歧误较多,很难确定下来,因此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据实论证。

僰人在汉以后就不再见于史书记载,即使偶有记载,也只是追记,而濮人仍有记载。《华阳国志》中对僰和濮有两种表述,即引述前人的地方用僰,而编纂者自己表述时则用濮。东汉王莽时期则僰、濮混用,如“句町县,故句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其中既有王族族属,又有王族姓氏。《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说句町王名亡波,而《汉书·昭帝纪》又写作毋波,说明汉语记音无定字。而记述此时期的起义领袖人物中有孟迁之名,可惜记述太过于简略,难知其详。但从孟姓上看,孟与句町王族的毋姓相近,有可能是句町王族中人,即濮人。

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派牂牁大尹周歆诱杀句町王邯,邯弟承怒而起兵反抗杀周歆,在西南夷地区率先举起反莽义旗。此时的王莽朝廷,也称句町国人为蛮僰或僰虏。

古僰侯国及其后的僰道中僰人后来到哪里去了?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载,唯独《华阳国志》提供了这样一点也不太明确的踪迹:“会无县,路通宁州,渡泸得堂狼县,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闭户;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方国瑜先生说:“疑濮为僰,音近而误。濮人冢即所谓僰子坟,在沿戈魁河峭壁崖上亦有之;置棺于高崖,引人注目,《蜀志》特为记之。”这种濮人冢就是今天还能见到的所谓僰人悬棺。《太平寰宇记·剑南道九》也说:“会无川,在泸水之南,上有深岩,岩多仙人葬,莫测其来,远望窗牍间。其棺内多碧骨如珠,人取之,多不祥。”此记述与《华阳国志·蜀志》所载相同,可视作互为佐证,这是悬棺葬与濮人关系最早的记载。从地域分布上看,滇东北和川南的僰人岩崖悬棺的分布区域相互毗邻,属于同一系统悬棺。因此,所谓的僰人悬棺,同样也可以叫濮人悬棺。

僰人、濮人在许多地方同彝族相互杂居,与彝族的关系较为密切。《元史·地理志》中多处记载有这种密切关系。

昆阳州,下。在滇池南,僰、卢杂夷所居。

和曲州,下。州在路西南,蛮名叵簉甸,僰、鹿诸种蛮所居,地多汉冢,或谓汉人曾居。

马龙州,下。夷名曰撒匡。昔僰、刺居之……

仁德府,昔僰、刺蛮居之,无郡县。其部曰仲扎溢源。后乌蛮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

师宗州,下。在路之东南。昔爨蛮逐僚、僰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

“沾益州……唐初置州,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刺二种所居。”此说似乎是在唐天宝年间南诏东进之后,这里所说的为僰、刺所据,应是之前磨弥蛮部攻占僰、刺地盘一事,同于上述马龙、仁德一样,已是唐以前更早的时期了。(www.daowen.com)

上述句中有僰、刺、卢、鹿、僚等族称,卢、鹿是同一个民族族称的同音异写,刺、卢(鹿)也应是僚。而所谓僰,也就是濮,彝文史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历史上,濮人与彝族长时期居住在同一区域,关系很密切。《彝族源流·费夺阿武氏》说:“在易蒙独洛,侯氏毕摩有子三房,幼子为侯毕列。毕里列一代,毕斗杜二代。斗杜阿娄时代,侯氏迁北方,渡舍杜大河,侯氏成为濮,就是这样的。”彝文史书《赊荳榷濮》说:“汶家遭大难,汶裔艰难行,散居勒木金,成为濮两种。”俄松比额时,以失马疑被汶家所偷窃而攻击汶君汶阿纳,破城掠人驱走汶家人,然后自己变成了濮人。此书译注中说濮与被称为“沃”的(彝族)部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西南彝志·耿恒世系》说:“署苦朵叟显,有本事的人;骑着骏马,强行去掌权。春天迁出妥曲,恒扮成濮了。恒雅笃之子,迁往东部去。恒雅笃之世,江旁的托尼,领兵去西征,攻下筹俄作姆,恒扮成濮了。”

《彝族创世志》记载:“鲁俄吐、朵俄那相,生子鲁祝汝,祝汝生诺堵,诺堵生堵哲,堵哲生哲欲,哲欲生助阿克。阿克生八子,个个工艺精,与果人做交易;濮人最爱财,交易抓大钱。八人成八部,每部守一山,工艺农事样样能。德纪地有濮,建筑濮、冶炼濮、酿酒濮、背挑濮、工艺濮、巧匠濮等。濮人朵多分九支,三支迁往南方去,附属纪阿大;三支往北迁,依附糯克博。另有恒阿侯种地濮。西方有七姓濮。东方有扯扯濮,自舍博果传16代至额德策,属于妥阿哲。”

《彝族源流·赞秀丽的地方》说:“美丽的地方,是葛底翁妥,芒部君长家……见他的下方,大河低处流,舟船如织机。濮人如鸽叩,厄布如鹞聚。濮男舂稻谷,濮女种稻谷。挑水把土发,大河流不尽,租子用不完。宜人的地方,是大革滴索,播勒君长家,居住的环境,左邻阿哲部,右邻阿外惹,大坝连小坝,坝沿布满山,起伏若鸡冠。坝中种满稻,稻丰租粮足。八寨阿武吐,九姓舍吐人,濮尼和濮能,种稻如鸽叩,种谷若羊聚。彝家赛歌赋,如天上雷鸣,好比白鹤唳,好比杜鹃鸣,宛若云雀唱,谁说它不美。”又说:“沽洁妥侯是施雅勒、施默朵的地盘。施雅勒所属的濮有:吾加为制陶之濮,体额为放蜂之濮,葛启为放鸡之濮,他们的租赋都上缴施雅勒。纪武德所属的濮有:拉吐为造仓之濮,恒那为盖房之濮,他们给纪武德上租交赋,恒吾九姓濮就是这样的。”

另外还有恒默八种濮,即:鄂默遮所属的毕糯种地濮、毕古造仓濮、帕那盖房濮,他们给鄂默遮上租供赋;拍默安所属有拉吐种地濮、毕糯盖房濮,他们给拍默安上租供赋;吕惹益所属有阿笃种地濮、葛吕打铁濮、高亚管酒濮,他们向吕惹益交租供赋。

糯雅毕氏濮即毕逸濮,后来属毕播勒家,是造仓库的濮。拉鄂为种地濮,拉渔为盖房濮,都是濮的布雅厄一支。称为濮吾舍,是妥阿哲家的造仓濮。在拉勾纪地方,拉甫有十子;在拉纪法伦地方,拉纪有十子。牟哈、牟恩、拉苦、拉纪、拉育和牟浴,加上主帅一队,成为七队棍棒手,有七千枣骝马和无数的弓箭。阿哲家的濮,为妥阿哲上租供赋。

《彝族源流·武濮源流》中还说到了濮人的来历:“鲁武吐与朵默那结合,一代鲁洛伯,二代伯雅堵,三代堵雅则,四代则雅直。则雅直有六子曵厄,即体谷、文邹、那体、那窘、古古和体文。五代直雅惚,六代惚雅伯。伯氏有八子,称为八武古,即鲁妥、鲁文、鲁舍、拉依、伯邹、勒启和武窘。叟厄、武古一度繁荣有势力。天上的策举祖天君要灭除叟厄和武古,在大地四方的四座大山上建四大住所,开凿出四个洞,放出四处洪水淹没大地,鸭头碰着天顶,蝌蚪在天上边游戏,鱼虾吃着了青松枝的松果。六叟厄与八武古,像松树脚的菌子一般,腐尸烂体摆满山谷,唯独剩下武濮所一人。”这里说的水淹六叟厄和八武古的故事,显然是指彝族和濮人之间一场争夺地盘的战争。后来,“武濮所不敢在凡间住了,说是要上天,就立了一根伸到天上的铁柱。上天前,万物都献过了,只是没有祭献着蚂蚁。武濮所攀铁柱上天时,为了以防万一,背上背了个大簸箕。爬到半空时,蚂蚁啃断了铁柱,铁柱迅速倾倒了,武濮所背着簸箕像长了翅膀一样,顺风飘落在大地上,从此他在地上干百样活为生。糯雅毕古和他住在一处,两人都会百样手艺,相约以工匠业为生计,结合成了一家。他俩生下朵吾、朵洛、拉甫、拉纪和侯大。在拉甫勾纪,拉甫有十子;在纪法伦,拉纪有十子。九十九姓濮人都是卡甫与拉纪两家分支出来的。拉甫迁徙到恒耿,拉纪迁徙到恒默,繁衍鸽子一般容易。纪武似的濮,在载拜赫嘎地方的德施举乌家境内,成为德施举乌差使的濮,有四阿那盖房,四阿窦割草,四拉洛伐竹,债吕家管晒麻,尼日家管染织,如篱笆桩,又似羊群。粮食的银穗像鹤头,麦秆结金粒,都成了德(施)举乌的租赋粮赋”。

从《元史·地理志》和相关的史书记载看,滇、川、黔交界地区,历史上都有濮人分布,由于历史原因,但此后的彝文史籍缺失较多,历史记录出现了断层,除贵州外,云南和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彝文史籍对濮人的记载基本没有延续下去。如今人们对濮人的研究,大都以贵州彝文史书记载作根据,多数学者认为,濮人是今天仡佬族的先民。但从上面所录的彝文史书记载分析,滇、川、黔各地汉文史书所记载的濮,在概念上不尽相同。濮在不少地方指的并不是民族族称,如云南人、昆明人、文山人,指的都不是民族一样,而是指居住区域,或是种田人、放牧人、手艺人、生意人等,是从事某种专业劳动的职业名称。现今的彝族语言中,濮的这一多种含义情况仍然很普遍,到底是指民族、指人、指群体人,还是指职业人群或地方人群,都需要从历史背景、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辨别。

文山州有2000多人数的仡佬族,散居在麻栗坡、广南、富宁、马关、砚山5县的部分村寨,分别与汉、彝、壮、苗、布依等民族杂居,没有单一的仡佬族村寨。1957—1994年间,仡佬族被归为彝族,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历史上,彝族和仡佬族的关系很密切,就如上面所摘录的彝文史书记载一样,有时候是彝族变成了仡佬族先民濮人,有时候是濮人变成了彝族。因此,古代彝族和仡佬族先民濮人间的相互影响是比较大的,这样的影响在今天的文山州仡佬族中还可见到一些。另外,汉文史书也有称部分濮人为“仡僚”“仡”“巴子”和“仡”等,是古代“僚人”中的一支。他们的来源可能与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同化有关。彝文史书《彝族创世志》中有濮人“朵多分九支,三支迁往南方去”的记载。这三支濮人南迁进入僚人居住区以后,有部分或全部变成僚人中的一支——仡僚,这些仡僚之后又有一些不断南迁,部分在清朝初年进入了今文山州,他们就是今天文山州的仡佬族。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濮的族系含义显得更加混乱,除僚人仡僚说外,还有苗瑶语民族说,甚至有孟高棉语民族说。当然,这些说法都可各作一家之言,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些观点大都属主观推论猜测,或人云亦云,或一木称林,以偏概全,似是而非,史证乏力,缺乏可信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