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古老的天文历法

文山彝族古老的天文历法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月太阳历至今在大小凉山的彝族地区仍然被使用着,在云南一些彝族地区也有遗留,文山州的一些彝族支系中也还能看到这种古老历法。文献记载和专家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彝族使用太阳历有其古老的历史渊源。这些八角、八方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彝族所有的传统文化领域中。在八方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彝族先天八卦。

文山彝族古老的天文历法

彝族先民远古时期在不同年代使用过不同的历法,其中有十二月历、十八月历、十月历等。在这些历法中,最具科学意义的就是十月太阳历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云南大学的专家学者在四川凉山进行彝族社会调查时,发现了彝族历史上曾使用过一种特殊的历法——十月太阳历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刘尧汉、陈久金、卢央等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彝族十月太阳历法,是将一年分为10个月,用土、铜、水、木、火5个要素,分别配以公、母来表示:一月称土公月,二月称土母月,三月称铜公月,四月称铜母月,五月称水公月,六月称水母月,七月称木公月,八月称木母月,九月称火公月,十月称火母月。一年10个月,一个月36天。一年10个月终了,另加5~6天“过年日”置于岁末。过年日通常为5天,每隔3年,到第四年的过年日增加一天为6天,平均每年为365.2422天,与太阳回归年接近。

十月太阳历以十二属相记日,一个属相周为12天,三个属相周共36天为一月;30个属相周360天为一年,年终加5~6天过年日。

十月太阳历的观象,与月亮的圆缺无关,而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故称为太阳历。十月太阳历至今在大小凉山的彝族地区仍然被使用着,在云南一些彝族地区也有遗留,文山州的一些彝族支系中也还能看到这种古老历法。

文献记载和专家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彝族使用太阳历有其古老的历史渊源。彝文史籍《宇宙人文论》记载说:“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戌)、猪(亥)。”彝族用以鼠为首的十二属相推算。彝历年、月、日、时,都是以十二属相来命名。因此彝族谚语说:“天年鼠年首,天月鼠月首,天日鼠日首,天时鼠时首。”《西昌县志》卷12《夷族志·历法》中记载:“倮夷历法……各倮夷中多有能推之者……其记年、月、日、时,不以数字,只用十二地支,周而复始,不以天干相配。所谓十二地支,亦不称子、丑、寅、卯,而称其属相为鼠、牛、虎、兔,如子年曰鼠年,丑月曰牛月,寅日曰虎日,卯时曰兔时。”易谋远因此说:“这就是彝族属相纪年法的古代历法,也是迄今凉山彝族民间仍然实际通用的历法。”李亦人写的《西康综览》中说:凉山彝族用鼠、牛、羊、虎、兔、龙、蛇、马、鸡、狗等十兽纪年。江应樑写的《凉山彝族奴隶制度》也说:“大小凉山中统一地实行着一种历法,非阳历也非阴历,是把一年划分为十个月,每月固定为三十六日,用十二支来纪日……每轮转三十周便是一年,计三百六十日。三十周轮转后,另有五日不属于任何一周,称为过年日。”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彝族简史》中说:“据说,彝族古代使用过一年为十个月,一月为三十六天的太阴历,以十二生肖循环记日,每月三个生肖周,一年为三十个生肖周,全年三百六十天,余下五至六天为年节日,不计在月内。每年有大小两个新年汉族称星回节和火把节。星回节在农历十二月中,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中。后来受到汉族夏历的影响,彝族人民又创造了与夏历大同小异的历法:一年分十二个月,每月三十日,无月大月小之分(少数地方也有大小月)。每四年闰二次,即二年闰一个月,闰月必在二月至十月。以十二生肖纪年、月、日,轮流推算,周而复始。”

彝文古书中有一年12月的阴阳合历记载,也有一年10个月共360天的记载。一些地方唱的彝族古歌中,也有“一年十个月,半年五个月”的唱词。彝文古籍《西南彝志》和《宇宙人文论》都记载说:“整个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太阳一天行一度,一年余五度。”这一年剩的5度,就是5天的过年时间。《爨文丛刻·解冤经》记述一年360天之内,东、南、西、北四方的神各主管72天,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的神共管72天,五个72天,就是八神所管360天。其余5天或6天没有谁来管,意味着人和神都休息,过年去了。(www.daowen.com)

彝文史籍记述太阳历最为完整的,要算是彝族古经书《尼添希嫫查》了。此经书是五言体,共340余行,从左到右直行书写。经书记述了古代彝族戈施蛮毕摩继承前人观测太阳的经验,创造十月太阳历的过程:用虎、水獭、鳄鱼、蟒、穿山甲、麂、岩羊、猿、豹、四脚蛇记年、月、日,一年分阴阳两截。一至五月为阳年,六至十月为阴年。一个月36天,分上、中、下三旬,每旬12天;一年10个月360天,余5~6天为阴阳交替节(火把节和星回节),共365天或366天。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十月太阳历可谓是彝族历法的集大成者,运用达万年以上。”这样的结论还有待考证,但其使用时间的久远是不可置疑的,其历法的科学性、先进性也是很显然的。理由有三:一是每年平均365.2422天,与现今科学测定的太阳回归年非常接近;二是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月不分大小,易记好用;三是每月有三个属相周,符合广大普通群众的生活习惯。

在创立十月太阳历的历史过程中,彝族先民不断完善观察天象的方法,不仅掌握了太阳运行的白道轨迹和月亮运行的黄道轨迹,还注意到了主要星座的的相互关系。这些星座分别相当于汉文中所说的二十八星宿,即:通经(角)、路堵(亢)、基伍(氐)、拉(房)、基中(心)、基猫(尾巴)、武能(箕)、武崃(斗)、武中(牛)、武猫(女)、蒙申(虚)、至初(危)、至本(室)、自曲(壁)、自南(奎)、自轻(娄)、自拉(胃)、自中(昴)、自争(毕)、自猫(觜)、宋僰(参)、毕布(井)、罗古(鬼)、姆耳(柳)、农科(星)、斯曲(张)、斯灯(翼)、经去(轸)。其排列共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彝族人民用这些星座来测算季节,确定方位,并用来占卜凶吉。

彝族先民崇拜天,崇拜太阳,重视星座的方位,更重视人生活于其间的大地上的方位,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八方观念”。这些八角、八方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彝族所有的传统文化领域中。

在八方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彝族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创始于远古时期古夷人伏羲部族。八卦汉名“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彝语称“嗳、哺、且、舍、鲁、朵、哼、哈”。彝汉称谓不同,但伦理相同,都以八卦代表天、地、人和八方万物。彝文史籍记载中有伏羲八卦,而无后天八卦(文王八卦),只有八卦而无六十四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彝文古籍——蕴藏中华远古文明的另一宝库》一书中说,原因是(远古时期)从西北进入中原的古夷人分支带入伏羲八卦,经古戎人周族演化为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而仍在西南的古夷人,则直接将伏羲的先天八卦保留下来,并记载于彝文史书中。

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和《宇宙人文论》都叙述了八卦的生成过程:由清气和浊气形成天地,天地发展后产生太阳和月亮;太阳月亮发出光辉,地球不停地运转,随之产生了嗳、哺,接着又产生且、舍。嗳为父,哺为母;且为子,舍为女,掌管土地四方的运转,一人管一方。嗳、哺产生后,五行也随之产生。在五行中,木主管东方,金主管西方,火主管南方,水主管北方,土主管中央。接着,宇宙的四方又起了变化,形成了八方,即有了“嗳、哺、且、舍、鲁、朵、哼、哈”这一对父母及其六个子女。宇宙四角起变化,变到东北方由鲁子来管,变到东南方由哼子来管,变到西南方由朵女来管,变到西北方由哈女来管。哺变化生水,嗳变化生火,且变化生木,舍变化生金,鲁变成高山,朵变成平地,哈变化又生金,哼变化又生木。这宇宙的八方,从中变化出五行,鲁是长男,朵是长女;且是中男,舍是中女;哼是少男,哈市少女,这就是彝族古老的“宇宙八方”,实际上也就一种八卦。

为了推演八卦的方便,彝族先民还发明了八卦历盘。八卦历盘由里到外共六层,分上下两盘;上盘是内三层,主要用于指明方位;下盘是外三层,是年、月、日三个的标志层。从其结构可知,用八卦历盘,主要是根据时日选方位,以占算吉凶和命相。除八卦历盘外,还有一个八方圆轮,它作为象征性符号的功能与汉族八卦符的功能完全一样。在功能上,八方圆轮是呼天唤地,吼月亮太阳,召唤八方众星来保佑福禄威荣,驱赶恶鬼。圆轮总是象征着转动,而转动总是一方面在空间实现,即以八方位作标志,同时另一方面又在时间中实现,其中蕴含着白天和黑夜,寒冬和暑夏,或者月亮的阴暗、圆缺交替。这些都是构成阴阳概念的客观内容。

彝族八卦是以“宇宙八方”观念为基础的,同时暗示八卦是宇宙观念的一种模式。彝族八卦和汉族八卦可能起源于当时对宇宙的理解,只是对宇宙观念的不一致,因而导致了两种八卦间的差异。彝族八卦没有形成像汉族八卦那样的卦画。汉族八卦进一步精致化了,而彝族八卦却很好地保留了其原始的形态,因而也就透露出了较多的原始信息。一直没有卦画的彝族八卦,正好反映了这种原始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